歡迎點選上方關注“錦州微資訊”↑↑↑
作者: 義森開心
古刹千年神州第一殿,巨佛七尊華夏無二家,這是世人給予奉國寺至高無上的評價。

義縣奉國寺原名鹹熙寺,金代改名為奉國寺,因大雄寶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故又名七佛寺或大佛寺。是遼朝聖宗皇帝耶律隆緒在母親蕭太後(蕭綽)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
982年(乾亨四年)九月二十四日,遼景宗病逝于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宮。此時,年僅十二歲的兒子耶律隆緒繼承皇位,是為遼聖宗,次年改元統和。"母以子貴",983年(統和元年)蕭綽則被封為"承天皇太後",并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總攝國家大事,進而更好的輔佐遼聖宗的統治。
公元1020年,耶律隆緒開始在古宜州(即義縣)興建鹹熙寺。古宜州是耶律隆緒母親蕭太後的故裡,在當時有着極其重要的地理作用,統管着今天的錦州、阜新等廣大的領地,是渤海灘塗以北最便利最發達的交通樞紐,也是遼朝皇帝大臣朝拜醫巫闾山的必經之地。鹹熙寺建成後成為皇族和皇親國戚降香朝拜、祈福的專用寺廟。寺院雄偉壯觀,到處彰顯皇家的氣派和莊嚴,滲透着佛祖道場的神威。
按照當時鹹熙寺的氣象,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皇家寺廟和佛祖道場,但是為何起初并沒有以霸氣側漏的奉國寺命名呢?還要從殿内供奉的七尊大佛說起。考諸佛典,鹹熙寺所供七佛應分别是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分别為過去莊嚴劫中三佛和現在賢劫中四佛,随時間推移先後成佛。
有學者推測,依雲岡昙曜五窟之五佛表現後魏五帝形象之例,鹹熙寺七佛可能跟遼代的七位帝王有關,包括太祖阿保機、太宗德光、世宗阮、穆宗璟、景宗賢、聖宗隆緒六代皇帝,及追谥的讓國皇帝,遼義宗耶律倍。
釋迦佛與其他六佛身姿不同,臉微微朝向西側,右手亦向西方攤開,似有所指引。其他造像均不作此處理,有專家推測,是出于鹹熙寺匠人的創造。記者以為,此說并不科學。作為皇家寺院,若是沒有帝王授意,區區匠人怎麼有理由和膽量在佛祖塑像上自由發揮呢?
世稱,遼聖宗世稱為釋迦牟尼佛轉世,那麼最後一位聖宗本人塑像,隐喻佛教源頭,也入情入理。釋迦摩尼佛,名為護明菩薩,佛法西來,天下響應,佛光普照,一片光明。竊以為,這才應該是鹹熙寺寺名的由來。
公元1125年,金滅遼。女真人笃信佛教,于朝代更疊之際,對遼朝宮殿大肆損毀,而遼地佛寺卻賴此幸存,金人延續了遼代舊刹的修繕與恢複。在遼代未能最終完工的鹹熙寺,得以竣工,後更名奉國寺。
說起奉國寺的由來,就不得不說一說遼末鹹熙寺最後一代主持清慧大師。
遼代人對佛教的崇奉于史有名,上至皇族,中至契丹貴族和政府官僚,下到普通勞動人民,信佛者不計其數。為了對如此規模的佛教進行有效的管理,遼代統治者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僧官制度。所奉的俗職主要為門下省官職、公卿官和文散階。
其中門下省官主要為侍中,而公卿官多與文散階結合到一起授予。公卿官主要是太師、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和鴻胪寺卿等。而鹹熙寺主持清慧大師便是加官“特進”的“特進守太傅通敏清慧大師捷公”,此官職于《宜州大奉國寺續裝兩洞賢聖題名記》碑文中有所記載。
清慧大師捷公在金上京位極尊崇,被加封為佛智護國大師,登國師座,進而改其鹹熙寺為奉國寺。雖然遼聖宗建寺的初衷是為遼代七帝和母後蕭太後,但是曆史的車輪滾滾,注定了棄舊揚新,當鹹熙寺步入奉國寺時期,這座皇家道場所奉的必然是大金國了。
與其說是清慧大師成就了奉國寺,倒不如說鹹熙寺在遼朝的無上地位成就了一代國師。但無論何人當政,如何改朝換代,寺廟終為皇家所用,佛法終為帝王所弘。是以,就不難了解為何後妃被廢,都要入皇家寺院修行,因為換句話說,那裡根本就是皇家道場,隻不過從宮門深深,換到了别苑幽幽而已。
奉國寺,這座千年古寺,與曆代帝王及後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其曆史淵源,底蘊深厚,塵封之事,呼之欲出,記者将一一為讀者揭示,敬請期待。
來源: 行走義縣
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給小編留言評論!小編會一一給大家回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