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吳建智的哥哥吳建早被變壓器奪去了雙臂,一個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在3歲時沒有雙手,他的人生之路該如何走?這一年,吳建智才1歲,他不明白哥哥的痛苦,卻看到了哥哥的眼淚。
當吳建智6歲時,他用自己幼小的雙手為哥哥撐起了生活和夢想,陪伴哥哥走過了15年的漫漫求學之路。
一種親情溫暖哥哥快樂成長
人世間有一種無法割斷的感情
是親情
在烏蒙山區的昭通學院男生宿舍,記者見到了同住一室的吳建智兄弟倆,兩小夥很精神,戴眼鏡的弟弟腼腆、儒雅,甩着兩個空袖管的哥哥開朗、自信。
回想2001年的那一天,奶奶帶3歲的哥哥在村口與村民聊天,調皮的哥哥趁奶奶不注意,便去攀爬路旁沒有防護設施的變壓器,隻聽一聲慘叫,哥哥觸電倒地,雙臂被燒得烏黑。送鄉衛生院搶救後保住了生命,卻從此失去了雙臂,至7歲也無法上學。
吳建智6歲時,哥哥8歲,父母讓兄弟倆一起入學,從此,幼小的吳建智便承擔起照顧哥哥的重任。從國小到高中,兄弟倆都同班同桌,建智每天為哥哥收拾課本、文具,陪哥哥上學放學,協助哥哥洗澡、上廁所,下雨時為比自己個頭高的哥哥撐傘,甯可淋濕自己,也不讓哥哥淋雨。
六年級時,兄弟倆開始了同住一間宿舍的住校生涯,吳建智每天照顧哥哥的事更多了,幫哥哥打飯、洗碗、洗衣服。“在巧家縣三中讀初、高中時,學校條件差,有上百個同學排隊打飯,弟弟要打兩份飯,又用冷水為我洗碗,冬天弟弟的手經常起凍瘡;學校隻有公共廁所,弟弟幫我不怕髒,也不怕别人笑。”哥哥回憶起弟弟對自己的幫助,如一幕幕電影重制眼前。
一起走過少年
聯考分數相差80分
同上大學希望一度渺茫
2018年七月初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一名高三畢業男孩發在網上的求助信引起社會關注。
吳建早、吳建智兄弟倆2018年6月一同從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第三中學畢業。
雖然哥哥很自強,甚至用腳寫出了一筆好字,但畢竟很多事情無法用雙腳完成,比如上廁所、到食堂打飯。于是,弟弟當擔負起了照顧哥哥的責任,幫哥哥穿衣、穿鞋、洗臉、刷牙……
憑着多年的堅持,2018年,吳建早、吳建智兩兄弟一同高三畢業,雙雙報考理科,聯考考試分數為404分、480分,分别達到專科和二本錄取分數線。這意味着,如果在一起,弟弟可能要放棄大學;如果分開,哥哥可能就要放棄繼續讀書。
那段時間吳建智很是焦慮,他必須做出這個将影響他們兄弟兩人生走向的抉擇。焦慮與彷徨中,他通過網絡發出了那封飽含真情的求助信。
同被昭通學院錄取
入住同一宿舍
弟弟想一輩子照顧哥哥
吳建智的求助信受到社會關注。
雖然身有殘疾,但哥哥吳建早一直對通過讀書,未來能夠适應、立足社會有着強烈的願望。
按照之前的想法,他希望今後能考上研究所學生,以便未來找工作時具有更強的競争力。
兄弟倆都希望都過自己的知識立足于這個社會。
2018年9月3日,開學的雲南省昭通學院迎來了兩位特殊的新生——失去雙臂的吳建早和他的弟弟吳建智。
為能繼續陪伴哥哥,本可選擇更好大學的弟弟,填報了和哥哥相同的志願。
了解到他們兄弟的特殊情況後,校方特意把學不同專業的兄弟倆安排在了一個宿舍。
“你15年來一直照顧哥哥,心裡動搖過嗎?”記者問吳建智。
“隻有越來越堅定,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每個人有困難都應該幫助他,何況是親哥哥,我們形影不離,分開了還不習慣呢!”吳建智腼腆一笑。是愛,是親情,讓兄弟倆相依為命,砥砺同行。
“上大學這三年,兄弟倆學習非常努力,在各自班級裡成績名列前茅。弟弟現在準備考研,哥哥在今年春季學期班裡綜合測評成績第一名,而且還以267分的高分通過了專升本考試,超過錄取分數線85分。”實體與資訊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康德平連聲稱贊。
“我想考新疆大學的研究所學生,因為我很向往新疆美麗的自然風光。”吳建智憧憬着未來。
“我相信自己将來能克服困難讀完大學,争取也考上研究所學生,就能和弟弟一起讀同一所大學!”哥哥也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2019年,吳建智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哥哥去年被評為雲南向上向善好青年。“兄弟倆受表彰後,一直都很謙虛,對自己要求更嚴格,更加主動幫助别人,多次主動把評選先進的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實體學院副教授顔昌沁說。
吳建智兄弟一年前就是入黨積極分子,今年6月,吳建智正式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他鄭重地說:“去年疫情期間,許多共産黨員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對我影響很大。我相信入黨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質,激勵自己更加發奮努力!”
綜合自光明日報、央視網、雲南網、昭通電台烏蒙之聲等
來源: 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