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觀:宦海沉浮,不到最後誰知道結局?

王觀:宦海沉浮,不到最後誰知道結局?

幸新來、有酒如渑,結千秋歌笑。前文在寫《拾遺記》中提到的三國佳人時,落下了一位可與“玉人”一較高下的甘夫人,在此聊作補充。本篇來聊聊王觀,字偉台。

王觀是兖州東郡廪lǐn丘人,陳宮、程昱、潘璋都算得上他的老鄉。王觀年少時家中貧寒,但他勵志笃學,被曹操征辟為文學掾,也是丞相府的屬吏。漢末士人中正經貧寒出身的太少了,别看張既也是“門寒”,但他家裡很富有,還能出錢為張既的仕途鋪路。舉孝廉名額一貫被本土豪族把控,像張既這樣不走尋常路的也不多。

“既世單家,為人有容儀。少小工書疏,為郡門下小吏,而家富。自惟門寒,念無以自達,乃常畜好刀筆及版奏,伺諸大吏有乏者辄給與,以是見識焉。”——《三國志·張既傳》注引《魏略》

王觀在曹操時期擔任了高唐、陽泉等地的縣令,憑借其政事水準積攢了一些口碑。等到曹丕時期,他也漸漸受到重視,先是入朝擔任尚書郎、廷尉監,後又外放擔任南陽、涿郡太守。漢末時期外族的入侵基本沒停過,涿郡就時常面臨鮮卑人寇掠,王觀為了促使百姓修築邊屯,他還派去官吏與百姓一同工作。

曹魏是有質任制度的,士兵家庭的戶籍由朝廷統一管理,即為“士籍”或者“軍戶”,戰時士兵在前線拼命,家屬要留在後方,以此減少叛亂,毌丘儉發動淮南二叛時其規模就受到了影響。不僅士卒要執行質任,地方官吏同樣要遵循質任,比如諸将在外征伐時就要留下質任。

曹叡時期将各郡劃分為劇、中、平三類,作為外劇郡的太守就需要讓自己的兒子入朝當質子,或者換個說法,他們的子嗣在京城為官。再提一下淮南叛亂的主角們,王淩之子王廣在京師擔任上書,毌丘儉之子毌丘甸擔任治書侍禦史,諸葛誕之子諸葛靓則被送到吳國當質子......

王觀擔任涿郡太守時,手下官吏就提議把涿郡列為中或平郡,這樣一來,王觀的幼子就不需要離開父親去邺城當質子了。但王觀還是拒絕了,因為身在外劇郡的百姓,可以減免一些勞役、戶稅。王觀也憑借其清正廉潔的作風,收獲了良好的口碑。

王觀與司馬懿也早早結緣,兩人都曾擔任過曹操的文學掾,後來王觀擔任從事中郎就是司馬懿征辟的。在司馬懿與曹爽博弈的過程中,王觀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曹爽這邊鄧飏、丁谧擔任尚書,司馬懿這邊司馬孚為尚書令,王觀為尚書,就在尚書台中争鋒。

此外,李勝從河南尹轉任洛陽令,王觀就接替了他河南尹的職位,同在京畿任職也是針鋒相對呐。後來王觀擔任少府時,又能幹預曹爽對宮内财寶的侵奪,因而被遷任太仆。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讓王觀暫代中領軍,去接管本應歸曹爽之弟曹羲統領的禁軍,也屬于奪權環節的重要一步。作為功勳老臣,王觀的餘生裡,就是加官進爵,他的谥号與張既、賈诩等人同為“肅”。

“司馬宣王誅爽,使觀行中領軍,據爽弟羲營,賜爵關内侯,複為尚書,加驸馬都尉”——《三國志·王觀傳》

路走寬了,海闊憑魚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