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菲李的記憶中,
廚房是屬于大人的地盤,
調皮的熊孩子是不允許随便進入的,
特别是當那天準備吃芋頭的時候,
媽媽一定會再三叮囑菲李:
但小孩子就是這樣,
你越是不讓我幹啥,我就偏偏要幹啥,
于是菲李趁大人不注意,
跑進廚房狠狠摸了一把芋頭過瘾,
随後就徹底體會到了那首歌的含義:
沒有錯,芋頭的美味每個人都知道,
圓鼓鼓的球莖中塞滿了澱粉,
每一口都感覺是熱量在口中蕩漾。
而芋頭也知道自己的誘惑,
于是就想盡辦法防止自己被吃。
芋頭用來保護自己的武器,
就是草酸鹽、蛋白酶和皂素,
這些物質都可能刺激皮膚,讓人渾身發癢,
同時也會讓人的舌頭發麻,
感覺到難忍的苦味。
可以說,為了不被吃掉,
芋頭不惜将自己變成了一個“毒物”。
但可惜的是,芋頭萬萬沒想到,
為了能嘗遍天下美食,
人類竟然掌握了火!
芋頭中的草酸等物質,
可以通過水洗和加熱破壞掉,
而失去了防禦武器的芋頭,
最後的結局隻有一個——
被人類端上餐桌。
實際上,中國人吃芋頭的曆史非常悠久,
據說亞洲人最早的糧食就是芋頭和山藥,
是以在吃大米之前,
不少中國人可能主要是靠芋頭生存的。
芋頭的種類很多,
一般常見的是北方的多子芋,南方的魁芋,
此外廣西和台灣盛産的多頭芋也很不錯。
而芋頭用自己的味道證明,
自己絕不隻是一種充饑的粗糧,
它粉糯軟綿的口感,
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吃貨,
既能入得民間食堂,也能進入宮廷廚房。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宰相劉羅鍋》麼?
裡面那道讓乾隆皇帝吃了還想吃的荔浦芋頭,
當年可是把菲李饞哭了。
而據說古時候清宮裡有個規矩:
皇帝吃一道菜,最多不能超過三口,
但是在吃荔浦芋頭的時候,
不少皇帝是夾了又夾,顧不得什麼規矩了。
在《紅樓夢》中,
喜好吃喝的大觀園少男少女們,
也是對芋頭喜愛有加,
芋頭餅、糖芋艿、芋頭丁粥、
白菜煨芋頭、豬頭肉燴芋頭等,
都是極其美味且典雅的食物。
并且因為本身味道出衆,
人們對芋頭的烹饪也就更加簡單和多樣化,
無論是蒸煮燒炸,是甜口的還是鹹口的,
都可以做得非常美味,可以說,
芋頭靠着一己之力,統一了鹹甜兩黨。
也難怪就連大吃貨蘇東坡都稱贊它:
“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但盡管人們如此喜愛芋頭,
有時候卻也會是以被“欺騙”,
比如說很多人因為喜歡芋頭,
吃甜品時喜歡點香芋口味的,
但其實香芋甜品裡,根本沒有芋頭!
香芋其實并不是芋頭,
而是屬于薯蓣科的參薯,
嚴格來說的話,人家是山藥家族的。
是以雖然菲李很愛香芋美食,
但知道真相後還是有點震驚和遺憾的。
芋頭扣肉是最常見的吃法之一,
人們将芋頭微炸後,
搭配油炸過的五花肉、些許腐乳,
制成肉香濃郁,油而不膩的扣肉,
這可是一等一的下飯菜啊。
而潮州人的反沙芋頭,
更是曾被蔡瀾先生成為芋頭吃法必試之一,
潮州人将白糖加熱融成糖漿,
糖漿均勻包裹着芋頭,在迅速降溫後,
糖漿就變成了白霜,吃起來松化甜美。
而拔絲也是芋頭的經典做法之一,
相比起拔絲地瓜,
拔絲芋頭給人一種香氣更濃郁,
口感更軟糯的感覺,
是許多年輕人的最愛。
當然芋頭不僅能作為配菜,
還能作為甜品,
芋圓小吃是如今的網紅美食,
在廣東、福建和台灣等地區都非常受歡迎。
除此之外,
在雲南、福建等一些地區,
還有一種叫做芋頭花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