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是南亞次大陸最長的一條河流,全長3200公裡。它發源于喜馬拉雅山,由北向西南,主要流經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最後注入阿拉伯海。由于土壤含有礦物質的淤泥,十分肥沃,适于農業。附近産有石料與金屬礦石,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加之,水道四通八達,運輸便利。這一切都為哈拉巴文化的産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哈拉巴文化興起以前,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的俾路支、阿富汗等地已有向城市過渡的文化。它們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初屬前陶器的新石器階段,後有了陶器并出現銅器,已馴養羊、牛,過遊牧生活;
第二階段為公元前3000—前2700年,銅器的增多與青銅的出現,經營農業畜牧業,定居生活,出現陶工記号,表明書寫的開始;
第三階段自公元前2700年開始,有了城市雛形、城堡與外城兩部分的布局,整齊排列的街道與房屋、燒磚砌的陰溝的出現等。一些前哈拉巴文化的地區似乎有的被哈拉巴人和平地接替,有的則遭到他們的破壞;但不管怎樣,哈拉巴文化就是在前哈拉巴文化的基礎上興起的。

前哈拉巴文化與鄰近的同時代的伊朗文化有着密切的關系,銅的冶煉術就是由伊朗傳到阿富汗與俾路支的。哈拉巴文化與西亞蘇美爾文化又有許多相似之處。是以,有的學者就認為哈拉巴文化源出于西亞特别是伊朗(費爾塞維斯、皮戈特等),有的甚至認為哈拉巴文化是由蘇美爾僑民傳入的(沃德爾、普淪·納特)。但以上發掘的文化遺址已經充分證明這一文化是在本地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盡管有一些外來的影響。這裡又牽涉到誰是這一文化的創造者的問題。
根據在摩亨約·達羅發掘到的11具人屍遺骸的分析,休厄爾與古哈認為有原始澳語人、地中海人、蒙古人和阿爾卑斯人四種。後來發掘到的屍骨增多(在哈拉巴有260具、摩亨約·達羅41具、羅塔爾2具、卡裡班甘3具)。據薩卡爾研究,就頭部指數來說,摩亨約·達羅人和今天的信德人,哈拉巴人和今天旁遮普人,羅塔爾人和今天古吉拉特人都很相似,說明他們是土生土長的。但由于屍骨的殘破,能提供人種資料的雕像又太少,不足以肯定居民的人種。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文化的創造者是達羅毗荼人,可能還有原始澳語人、蒙古人等。公元前3000年中葉,哈拉巴文化已進入到青銅時代,全盛時期開始。他們知道熔解礦石、鍛冶、鑄造和焊接金屬器具,冶金術有了一定的發展。
他們可能按一定比例制造銅錫合金或銅砷合金,即青銅。用毗濕奴的金像銅或青銅制造生産和生活用具、武器等。如斧、鑿、魚鈎、刀、矛頭、箭頭、碗、盤、鏡、指環、小銅車模型等。
由于錫的缺乏,青銅比較貴重,石器仍在使用。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居民主要從事農業,使用青銅的鶴嘴鋤與鐮刀,可能還用木犁、帶齒的耙和石鑿耕種田地。又用水牛和牛作耕畜。由于印度河經常泛濫成災,在和洪水進行鬥争中,人們已經學會築堤壩和引水灌溉,還制作揚水器向高處送水。主要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豌豆、甜瓜、椰棗、棉花和胡麻等。畜牧業在經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手工業方面,除冶金、糧食加工外,還有棉、毛紡織、刺繡、染色等。制陶業是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此外,還有珠寶制造和象牙工藝等。随着物質财富的增多,商業也發展起來。印度河流域本地出産的棉布、香料、木材、珠寶等輸出到西亞等地;他們制造的工藝品,原料很多來自鄰近地區及印度次大陸以外的地方。
陸路使用車輛和牛、駱駝運輸,水路有船隻。生産和交換的需要,形成度量衡制度。計量長度用介殼尺和青銅杆尺。機關長度,前者為0.67厘米,後者為0.9厘米。均為十進位制。重量是用砝碼來衡量,機關重量為0.875克。珍寶珠玉的買賣用小砝碼,二進位制;非貴重物品用大砝碼,十進位制。
社會交往,包括商業交換的增多,出現了記載語言的文字,哈拉巴文化的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印章文字)。有些印章可能用在商業上,如在兩河流域南部的溫馬城就發現有蓋上印記的印度棉織物,可能作為制造者的标記。全部文字元号據統計有417個(有的學者認為基本符号為26個),一般是用直線條組成,字型清晰。由于有些符号是描繪人、鳥、魚等圖形,有的學者就認為是象形字。但在羅塔爾發現的後期印章文字已經簡化,基本符号隻有22,圖形消失了,有的符号加上可能标明重音的短劃,有的兩個符号連寫,一般認為這已是向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
印章上的文字、陶器和金屬器上的銘文字數都很少,一般為五、六個符号,最多的為26個,書寫是由右到左。這種文字至今尚未解讀。争論的問題是這種文字究竟記錄的是哪種語言。這和誰是這種文化的創造者有關。有的認為是達羅毗荼語族(馬歇爾、赫拉斯等),有的則認為是印歐語族(赫羅茲尼、拉奧等)。近年來有人試圖用電子計算機釋讀這種文字(帕波拉、克諾羅佐夫、馬哈代文等)。一些研究者聲稱已解讀成功,但還沒有得到公認。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交通中心地區人口的密集,形成了城市。城市的規模大小不等。哈拉巴和摩亨約·達羅是這一文化的兩個重要中心,也是兩座最大的城市。各占85萬平方公尺的面積,人口各有三四萬人。較晚發展的羅塔爾面積為47500平方公尺,人口隻有2000至2500人。 笈多時期的石頭寺廟這些城市的建築都有一定的規劃。
城市布局一般分為兩部:西部是城堡;東部是下城。城堡呈平行四邊形,周圍有高厚的城牆,建立在泥磚砌的地基上。城牆每隔一段距離就有方形棱堡和大廈,城外有護城河。下城面積較大,地勢較低。城堡區是行政中心,擁有一些公共建築物。下城則是商業區和居民區,有商店、手工業作坊、飯館、旅舍及一般住房。居民區附近有墓地。
城市交通有成直角相交的大街,有的寬達十或十一公尺,長0.8公裡。這些街道把城市分為一些方形或長方形街區,其中又交叉有小巷,有的小巷隻寬2.3公尺。街道兩旁是房屋,建築物不能侵占大街地面。為了便于交通,在十字路轉彎處,房屋牆角砌成圓形。又為了避免車輛急轉彎,損壞街角房屋,設定了木樁保護。
在街道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路燈杆,可以照明。寬的大街可以并排行走九輛大車,可見當時城市來往車輛和行人是很多的。确是一派繁榮興盛的景象!濕婆城市規劃還包括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供水有水井,幾乎每一住屋都有自備水井。每條巷道有一公共水井。排水用陰溝,每戶有支溝與主溝相通,樓上的污水經垂直的水管通向地下溝道。雨水和污水通過溝道最後流進大河。池底和四周在磚牆間鋪有約2厘米厚的瀝青,防止漏水。住屋最小的有兩間房,陶工作坊設在市區外,以免燒窯煙灰污染。這一時期已出現财富分化和階級對立的現象。
從遺迹中可以看到:有的是庭院寬敞、裝置完善的高樓大廈;有的卻是矮小、簡陋、擁擠不堪的茅舍。在裝飾品、殉葬品,甚至連兒童玩具中,有金玉珠寶的精巧制品;也有泥土和貝殼制的粗劣物品。貧富差别十分懸殊。
人類文化的發展變化,曆經不斷地洗禮最終一步步走向更加先進的文明社會,哈拉巴文化的産生促使印度河文明的發展繁榮,這一切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部落合并統一的過程。進入階級社會後階級統治與反抗的情景曆曆在目,城市的出現令人類文明更上一個台階。人類社會必定也是越來越文明,更加的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世界帝國興亡史》
《阿卡帝國》
《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