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要能耐得住寂寞!人生,有一種智慧,也叫耐得住寂寞!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着急”,他們會在寂寞中磨練自我、提升自我。

在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傑出人物,就是在寂寞中成就輝煌人生的。比如,古代著名文人劉 勰就是一個終生與寂寞為伴的人,并在這種寂寞中成就了開中國文藝理論之先河的《文心雕龍》。
劉勰從小就成了孤兒,家中貧困,不能娶妻,便做了僧人。也是因為在做僧人這段期間,他才得以博讀經綸,後寫下了《文心雕龍》。劉勰生活清貧、寂寞,卻寫出了讓人拍案叫絕的骈體文論,隻要我們體味一下他對山川日月的獨特感受以及對各種文體的精辟論述就不能不為他折服。
從形式和外表看,劉勰 是寂寞的。但事實上他不僅不寂寞,而且有着一個令常人難以企及的精神世界。
寂寞,是一種智慧,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隻是看你用什麼态度和方法去對待它了。面對寂寞,調整好自己的心态,也可以在默默無聞中炸響驚雷。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能夠從内心專注于自己的工作,能夠從内心熱愛自己的事業,成為自身領域内最厲害的人。
一汽集團總經理竺延風就是一位生活很低調,耐得住寂寞的企業家。他說:“我自己說過耐得住寂寞20年,那不是說的,是要忍耐,不能着急。”
對于他所從事的汽車行業,竺延風也不宣揚什麼,隻是說:“我喜歡汽車,我是學化工的,我就是要幹汽車,就是喜歡。那麼多機會要到這兒去,到哪兒去,或者到國外去進修,想一想還是幹汽車。我真的喜歡汽車,我可以對汽車說得很清楚,這是我的職業感,血液裡對汽車是絕對充滿一種熱愛的。”
寂寞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我們看來很寂寞的事情,對别人來說或許就是一種對所從事的事業的熱愛。
真正的寂寞,絕不是一種悲觀消極的人生态度,也不是一種自命清高、目中無人的姿态,更不是要與世隔絕。所謂耐得住寂寞,是對功利、浮躁的一種拒絕,是在淡泊甯靜中默默耕耘的一種人生境界。正因為如此,不着急,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會有純粹而廣闊的内心世界,才會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力,不會被他人的看法所輕易左右。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在颠沛流離中寫下的這樣千古絕唱,是他心境淡泊的最好注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隐居南山,日出而作,載月而歸,在寂寞中享受着常人難以享受到的田園情趣。人生在世,誰也難免寂寞,能不為寂寞傷害,反而在寂寞中把生活調節得有滋有味,那一定是一個大智慧的人。是以,我們才說,人生,有一種大智慧,就叫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