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水仙,烏龍茶,原産于廣東省潮安縣鳳凰山區,相傳在南宋時期已有栽培,迄今已有900餘年曆史。因其裁培曆史悠久。《潮州府志》 載:“鳳凰山名茶待诏亦名貢茶。”
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趙昺南下潮汕,路經鳳凰山區烏岽山,口其渴,侍從們采下一種葉尖似鳥嘴的樹葉加以烹制,飲之止咳生津,立奏奇效。從此廣為栽植,稱為“宋種”,迄今已有900餘年曆史。據明朝嘉靖年間的《廣東通志初稿》中“茶,潮之出桑浦者佳”的記載,當時的潮安已成為廣東産茶區之一。清代,鳳凰茶漸被人們所認識,并列入全國名茶。

鳳凰水仙是怎麼制作的呢?
鳳凰水仙植株較高大,葉型大,呈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葉尖下垂,略似鳥嘴,是以當地農民稱之為“鳥嘴茶”。葉的鋸齒淺疏尚明,嫩芽梢多淡綠而少毫。從葉片結構看,鳳凰水仙比福建水仙的品種更接近于野生型,且抗逆性強。清明前後到立夏期間采摘的鳳凰水仙為春茶,夏、暑茶在立夏後至小暑間采制,秋茶在立秋後至霜降間采制,立冬至小雪期間采制的為雪片茶。
采摘标準為嫩梢形成駐芽後第
一葉開展到中開面時時為宜,過嫩則成茶苦澀,香不高;過老則茶味粗淡,不耐泡。采摘時間以午後為最好,且不同類型的鮮葉要分開采、分别制。
鳳凰水仙的初制工藝要經過曬青、涼青、做青(碰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撚、烘焙等工序。
鳳凰山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質富含多種有機質,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鳳凰水仙的名茶佳話。形美、香郁、色翠、味甘的鳳凰水仙,不僅是潮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抹顔色,也是他們鄉思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