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徽州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區及周邊部分地區。以上等精面粉、淨肥膘肉、梅幹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别制作皮、餡,經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餡、收口、擀餅、刷饴、撒麻、烘烤等10 餘道工序制成。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傳統徽州燒餅在特制爐中進行,内燃木炭,将餅坯貼于爐的内壁,經烘烤、焖烘、及将爐火退淨後焙烤,前後在數小時而成。因經木炭火焙烤後,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得此名.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徽州燒餅現在大多使用烤箱等機器制成,再采用密封技術,友善銷售和外帶。常溫下保存期限為15到30天。今天走進位于歙縣的“韓佰祺”燒餅公司,探探現代化燒餅制作流程。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機器打皮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徽州燒餅餡大同小異,基本都是淨肥膘肉、梅幹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成份組成。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連包餡都是機器完成。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撒上芝麻,在表面刷遍菜油。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準備進烤箱的餅坯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烤箱中剛烤好的燒餅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由于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于貯存,即使受潮,烘烤後依然酥香如故,而且扛餓。朱元璋行軍打仗常以燒餅作為幹糧,稱帝後,感念徽州燒餅護國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燒餅”。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皇印燒餅”的來曆: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由清代著名“兩淮八大總商”之首,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籌劃張羅接待,江春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構成的家廚團隊根據他的精心設計并集體開發研制的燒餅,其外層酥脆,内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馬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并欣然禦賜名“皇印燒餅” ,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韓佰祺”燒餅創始人韓百其是休甯“燒餅村”五城鎮岩溪村人,從其爺爺就從事燒餅業,韓百其2001年到歙縣在古城中山巷巷口擺攤創業,經常被城管驅趕,與妻子經常擡着個燒餅爐遊街走巷,曆經15年找拼,如今成長為一個現代化企業。在城内開設了幾家連鎖店,很多網店都在他這裡訂貨,旺季一天要買出10萬個燒餅。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

歙縣縣委常委程兵為其企業作詩題詞:“徽州燒餅韓佰祺,歙休兩地傳非遺。厚德載物樹品牌,誠信經銷舉旌旗。”

徽州燒餅: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