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救驾烧饼”,“皇印烧饼”,是安徽徽州汉族传统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手工分别制作皮、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

传统徽州烧饼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在数小时而成。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其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
徽州烧饼现在大多使用烤箱等机器制成,再采用密封技术,方便销售和外带。常温下保质期为15到30天。今天走进位于歙县的“韩佰祺”烧饼公司,探探现代化烧饼制作流程。
机器打皮
徽州烧饼馅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净肥膘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成份组成。
连包馅都是机器完成。
撒上芝麻,在表面刷遍菜油。
准备进烤箱的饼坯
烤箱中刚烤好的烧饼
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即使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而且扛饿。朱元璋行军打仗常以烧饼作为干粮,称帝后,感念徽州烧饼护国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烧饼”。
“皇印烧饼”的来历:相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筹划张罗接待,江春大接驾”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 ,
“韩佰祺”烧饼创始人韩百其是休宁“烧饼村”五城镇岩溪村人,从其爷爷就从事烧饼业,韩百其2001年到歙县在古城中山巷巷口摆摊创业,经常被城管驱赶,与妻子经常抬着个烧饼炉游街走巷,历经15年找拼,如今成长为一个现代化企业。在城内开设了几家连锁店,很多网店都在他这里订货,旺季一天要买出10万个烧饼。
歙县县委常委程兵为其企业作诗题词:“徽州烧饼韩佰祺,歙休两地传非遗。厚德载物树品牌,诚信经销举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