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四軍新泉整訓的軍事教官張從化

張群

今日新泉,是閩西獨特的旅遊重鎮。這裡風光秀麗,參觀學習的地方多,紅色景點不少,而且吃住友善,美食可口,旅館衆多,溫泉舒坦,越來越為省内外遊客所親睐。然而,來到新泉,引起人們共鳴不僅僅是這些,而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這裡發生的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史,新泉人民跟着共産黨鬧革命的光輝曆程,仁人志士投身革命不怕流血犧牲的獻身精神。來到這裡,遊完美麗風景,品嘗風味美食,浸泡舒适溫泉,聽了英雄故事,人們将會情不自禁地為新泉諸多的革命烈士深深地鞠躬。

今天,作者為大家講述一位參加過南昌起義、新泉整訓的軍事教官、身居紅十二軍某師參謀長的新泉籍革命烈士張從化。

2021年清明節的前一天,筆者懷着崇敬之情,來到了位于新泉張氏家廟(連南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左側、“紅三代”張海明的家,瞻仰革命烈士張從化的畫像。畫框裡的半身像,張從化穿着黃埔軍校北伐軍服、戴大檐帽,威武帥氣、虎虎生威,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軍官形象。畫框的下端,鑲嵌着一張署名“連城縣人民政府”字樣的革命烈士證書:姓名:張從化;職務:師參謀長,中共黨員。烈士的二孫張海明撫摸着爺爺的照片,哽咽着講起了爺爺光榮悲壯的往事。

張從化,又名張同古,兒時的名字根據新泉張氏輩份的排列名為張品輝,投考黃埔軍校時改名張同古,參加南昌起義後改名張從化。說起張從化的多個名字,還有一個故事。張從化的第一個名字叫張品輝,于1925年報考廣州黃埔軍校,新泉一位老者叫張福濱,在國民政府省黨部任職,頗有人生閱曆和從政經驗,對張品輝的前途非常看好,就張品輝報考黃埔軍校一事,語重心長提醒道:“品輝啊,眼下時局動蕩,一旦你嶄露頭角,往往樹大招風,福禍難料也,說不定會殃及家人,改個名字吧。”張品輝恭敬地請教梓叔“安什麼名字好呢?”張福濱略加思索道“我愛家鄉的鑼鼓聲聲,就叫張同古吧,簡單好記,你不論到了天南地北,也不要忘記新泉故鄉。”于是,張品輝在黃埔軍校時名為“張同古”。

張品輝,出生于1905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籍貫福建省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五一村民小組,也叫“江屋”。父親張先成,是一個有見識的玉器商人,在新泉張氏家廟前的十七間祖宗店鋪的第一間開鋪,經營玉器和金銀飾品,店号叫“玉成店”,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靠店鋪的盈利和母親江生玉種植的幾畝薄地,比一般的家庭較為殷實。是以,張品輝因而有條件在私塾讀書認字,稍大一些年紀(1916年)就進入東山樓公辦“彙南高等國小校”讀書。

學業完成,成績優秀,門門功課位居第一,張品輝已是風度翩翩的帥氣少年。父親毫不猶豫把他送進五十公裡外的連城縣立舊制中學繼續讀書。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随後,袁世凱恢複帝制,二次革命,軍閥混戰,孫中山在俄國共産黨人的幫助下,确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于一九二四年建立黃埔軍校。19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革命形勢風起雲湧,打倒軍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也席卷到閩西的大山深處。從小在國術之鄉成長的張品輝,在縣城讀書期間接受了革命浪潮的熏陶,酷愛舞槍弄棒的習性日益顯露出來,在中共連城地下黨的引導下,棄筆從戎參加革命的思想越來越濃厚。張品輝從小有良好的家教,孝悌思想深厚,在中學讀書期間(1923年七月)就遵從父母之命與同鎮官莊村的女子黃聰金喜結連理,分别于1925年和1930年生一子張毓興、一女張寶清(現定居廣東省韶關市)。

1925年春天,在中學臨近畢業之時,毅然報考了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父親掏空了所有積蓄,還賣掉了在西村地界的幾畝薄田,湊足盤纏送子報考軍校。

這時的張品輝改名為“張同古”, 編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第一團一連(軍官連)學習步兵統率系列課程,與林彪(二團三連預備軍官連)、劉志丹、伍中豪、段德昌、張靈甫等人是同期同學。他天資聰穎,又有很強的上進心,加上這個時期是國共合作,共産黨員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政治環境相對溫和。在同班級多名共産黨員的影響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

1926年,第四期軍校畢業,張同古配置設定到葉挺統率的“獨立團”任見習排長,直接參加1926年七月的北伐戰争。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主體的北伐軍,在共産黨員和共青團員的模範作用引領下,英勇善戰、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從廣東一直打到湖北,反動軍閥落荒而逃。張同古參加了葉挺的部隊,沖鋒陷陣異常的英勇,不久破格提拔為鐵軍中的一位營長,武漢堡壘”賀勝橋”攻破時被提升為團參謀長,是鐵軍中的難得戰将。

就在北伐戰争節節勝利的時刻,蔣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本質原形畢露,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向共産黨人舉起罪惡的屠刀,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覺醒了的共産黨人,确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政策,張同古跟随朱德、葉挺參加舉世聞名南昌起義,爾後轉戰廣東、福建、江西,在朱毛紅軍會師時成為井岡山上的紅四軍将領之一。這時的張同古,改名為“張從化”,表達了與國民黨徹底決裂,跟着共産黨革命到底的決心。

張從化參加共産黨上司隊伍後,為人民軍隊的建設作出了許多貢獻,最為大家記取是擔任紅四軍新泉整訓時的軍事教官。

1929年4月紅四軍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的率領下首戰長嶺寨,打垮閩西土著軍閥郭鳳鳴,解放福建客家首府汀州城。5月21日,“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紅四軍應龍岩地下黨鄧子恢的邀請攻打龍岩城,張從化随同部隊經過新泉,當晚駐紮臨近的廟前鎮“孔清祠”。張從化回到久别的家鄉,即向部隊請假,快馬奔赴十公裡外的新泉,與久别的父母妻兒團聚。

紅四軍入閩後,征戰閩西各地,開創了成片的閩西革命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蘇維埃政權,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張從化的家鄉新泉也成為中中央蘇區21個紅色根據地之一。從小在新泉土生土長的張從化深知新泉的自然地理和風土民情,積極舉薦紅四軍上司人到群衆基礎好、交通友善、熱情好客、物産豐富的新泉鎮休整。曆史上新泉迎來了紅四軍四進新泉,并在新泉發生了影響中國革命程序的幾件重大事件:紅四軍第四縱隊誕生、初步完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創辦第一所中央蘇區工農婦女夜校、起草了第九次黨代會決議(後稱《古田會議決議》),新泉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什麼毛澤東和紅四軍與新泉這麼有緣,四次到新泉開展革命實踐,在紅四軍中身居要職的張從化是當之無愧的牽線人。

在我黨我軍的建設史上,新泉是一個可稱“裡程碑”的地方。 1929年12月3日至19日,軍史上著名的“新泉整訓”在這裡舉行。何為“新泉整訓”?即紅四軍政治、軍事整訓。大家都知道,1927年南昌起義,中國共産黨有了自己的人民軍隊,一開始就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疲于作戰,根本沒有時間進行正規的政治軍事訓練,再加上各地的武裝起義加入紅軍隊伍的兵源多為農民、勞工,沒有經過軍事訓練就投入持久的戰争,整個紅軍隊伍政治、軍事素質不高,革命的徹底性不強,甚至産生“紅旗究竟能夠打多久”的疑問。是以,對紅四軍隊伍進行一次正規的政治軍事整訓,以提高紅軍将士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十分迫切。在開創閩西革命根據地之後,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勢大好。交通便利、物産豐富、群衆基礎好的新泉鎮成了整訓的天然良港,于是在毛澤東回到紅四軍主政之後的1929年12月3日,紅四軍再渡汀江開進新泉進行為期16天的政治軍事整訓。

衆所周知毛澤東、陳毅、羅榮恒是政治整訓的政治教官和統率,他們夜以繼日地召開軍官、士兵、勞工、農民座談會,邊座談,邊了解情況,邊做思想政治工作,讓廣大的紅軍将士認清人民軍隊的性質和任務,是中國共産黨絕對上司下執行我黨解放勞苦大衆之根本任務的武裝集團。

那軍事教官是誰呢?現在很多理論文章都說朱德負責軍事整訓,應該說朱德負責紅軍遊擊戰理論的戰略教學,而負責戰術教學則是時任教導大隊大隊長的張從化。他是黃埔軍校生,受過正規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的教學,并且帶過兵、打過仗,是一個稱職的教官。在新泉整訓的16天裡,張從化起早摸黑、身先士卒,從立正、稍息、走步、左右看齊,到摸爬滾打、刺殺、搏鬥,再到偵查地型、收集情報、選擇戰場、開挖戰壕、戰地救護等等課程,一一耐心細緻地進行教學。他以對人民軍隊高度負責精神進行教育與訓練,堅持“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訓練思想,平時愛兵如子,訓練時嚴肅認真,不徇私情,人稱“一條鞭”教官,哪個動作不合标準、,哪個動作做不到位就皮鞭“說話”,讓開小差、偷懶的士兵長長記性。新泉整訓才短短的16天,紅四軍的戰鬥風貌就煥然一新,這與張從化的嚴格軍訓密不可分。

在新泉整訓期間,張從化作為東道主,對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軍将領不但工作上堅決擁護和支援,在生活上照顧也是無微不至。90多年過去了,在今天至今還流傳着《張從化宴請毛澤東品嘗新泉美食》的經典故事。

1929年12月中旬的一天,從小酷愛早上泡溫泉的張從化在溫泉路上遇到本房族的五叔,互打招呼後,停下腳步親切交談,五叔念他軍訓辛苦要送他家養的小狗補補身子。張從化一邊泡溫泉一邊思想,新泉美食曆史悠久,是出了名的,何不用五叔的小狗做道新泉名菜“香焖狗肉”請毛委員吃個飯呢?于是請來國小同學、新泉名廚張河南張羅烹制“香焖狗肉”。入夜,狗肉香味彌漫在張從化的老屋,毛澤東、朱德、朱雲卿(紅四軍參謀長)如約前來,香噴噴的狗肉入口,毛委員贊不絕口:味道頂好,比我湖南紅燒肉更滑更香,在軍旅中能夠嘗到這樣的美味,難得啊!”

紅四軍在毛澤東為前委書記的正确上司下,馳騁福建、江西、廣東邊境,使瑞金為中心的紅色根據地連成一片。紅軍隊伍也不斷擴大,由1929年4月入閩時的4000多人發展到1930年的2萬多人(包括地方紅軍),部隊系列也進行整編,由縱隊改為軍團建制,張從化被編入紅三軍團的十二軍下的一個師,師長胡少海,參謀長張從化,曾征戰福建漳州、龍岩漳平、連城等地,為中央蘇區的鞏固和擴大英勇奮戰,立下赫赫戰功。

可惜,天有不測之風雲,在中央蘇區革命形勢一派大好的時候,黨内“左”機會主義占了市場,黨内鬥争及其複雜,被混進黨内的階級異已分子所利用,在中央根據地搞“肅反”擴大化,把一大批出身有産家庭、有文化、積極投身革命的紅軍幹部當作“社會民主黨”加以關押、審查、屈打成招,甚至大開殺戒,使我黨我軍蒙受重大損失。這一噩運也降臨在我軍優秀将領張從化的身上。

1931年端午節前夕,張從化率兵攻打連城,不幸得急性腸炎,嘔吐不止,他向轉戰長汀的首長告假回新泉老家調養,據說,他念念不忘家鄉的魚腥草(當地稱“摘仁香”)醫治急性腸炎的奇特功效,是以陰差陽錯回到新泉。第二天,他病情好轉,在警衛員的護送下,騎馬從新泉出發,走山路往新泉下羅地白石、長汀嶺塗坊方向歸隊。行至新泉北村與洋梅村交界地的一座小木橋時,所騎的白馬一隻腳踏入腐朽的木頭之中而折斷,不得不傳回新泉老家暫住。沒有想到,進駐新泉縣蘇維埃政府的“肅社黨”工作隊,竟然膽大包天把張從化抓至“于溪公祠”(紅四軍司令部舊址)突擊審訊,強迫其承認參加所謂的“社會民主黨”。這個莫須有的罪名,一心追随共産黨鬧革命的張從化,打死也不會承認的。辦案人員随心所欲動刑毆打,酷刑摧殘難以忍耐的叫喊聲,震撼着古老的新泉大地。據附近居住的老人回憶,張從化受審時,撕心裂肺的叫喊聲使地皮也動、房子也搖,可見張從化堅持真理之堅強,極左分子殘害忠良的手段之殘忍。第二天,張從化被所謂的“肅反”工作隊槍殺于新泉竹山背(今萬人台)。一顆不該消失的黃埔巨星遇難,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忠實的革命戰士,紅軍損失一位優秀的指揮員,新泉人民失去一個優秀的兒女。

曆史是公正的,黨中央很快發現了“肅反”運動的錯誤,并且處決了鑽進革命隊伍、在閩西搞“肅反”擴大化作惡多端的地主份子林一珠;解放了受冤屈的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幹部,并為被冤殺的革命者恢複名譽,追認革命烈士。

在幸福生活裡的新泉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千千萬萬為新中國誕生流血犧牲的人們。張從化烈士也和千千萬萬烈士一樣,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