騊駼(táo tú桃圖),是記載于《山海經》裡的一種産于北野(昆吾之虛)的良馬,青鬃馬。
夭騊,是指剛剛出生不久或者還沒有長大、還沒有少壯的千裡良馬。這裡用來比喻剛剛從“不通”到“粗通”階段的學子。

本文屬于【文行忠信】宗伯學(古儒學)知識普及系列第十三篇,作者宗伯正曜。
本文内容目前還沒有被主流史學界與文學界認可,屬于宗伯學内傳史料。
騊駼是我國古代一種良馬的名稱,産于北方的北野。在秦朝之前,魯國附近(山東省)叫做泰野,古代兖州叫做大野。北野即山東省兖州再向北方的地方,大緻包括現代的河北省及其向北的地方,是以騊駼極有可能是東北馬或者蒙古馬的祖先。這兩種馬都有青色品種。
窭僮(jù具同,不通)表示學業未成,還在蒙童階段的學子。而夭騊本義指剛剛半歲到一歲之間的千裡良馬,這裡用來比喻剛剛從“不通”到“粗通”階段的學子。窭僮(jù具同,不通)是指最初級的學生(學前班),夭騊則是指剛剛入門的學生(國小一年級)。
乾隆《過蒙古諸部落》
小兒五歲會騎駝,乳餅為糧樂則那。
忽落輕莎翻得意,揶揄學父舞天魔。
馬骀《畫蘭》
昨日街頭賣菜翁,見我寫蘭說寫蔥。
我有株蔥曾失卻,被君偷入畫圖中。
宗伯正曜《炎黃子孫》
天賜黑發與黑瞳,軒轅神農萬世傾。
雖是眼中兩點黑,卻看天下一片明。
上述三首詩的詩意、用辭等都可以看出作者作詩的時候還處于窭僮(不通)階段。
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四》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宗伯正曜《蔔算子》
寒士居舊園,笑語東流水。長揖隻為兒女食,不求王孫貴。
風雨幾多晴,青山有時醉。屈指且看亂雲處,一行孤鹜飛。
宗伯正曜《感懷》
佛肸焉知匏瓜節,
褰裳涉溱豈無人?
喬松隰龍淵遊日,
磨涅不忘舊時恩。
通過上述三首詩的詩意能看出作者作詩的時候還處于夭騊(粗通)階段。
四書五經、《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等。
夭:《康熙字典》未壯也。【禮·月令】孟春毋殺胎夭。【王制】不殺胎,不殀夭。【注】未生者曰胎,方生者曰夭。
騊駼:《說文解字注》(騊)騊駼、逗。北野之良馬也。釋嘼曰。騊駼馬、野馬。如淳漢書注曰。騊駼、野馬也。師古曰。騊駼、出北海中。其狀如馬。非野馬也。楊雄傳。前番禺。後陶塗。師古曰。國名。出騊駼。按如淳用爾雅為訓。顔氏駁之。誤矣。騊駼為北野之良馬、故謂之野馬。從馬。匋聲。徒刀切。古音在三部。
非常感謝您抽時間讀我的文章,我是宗伯學(古儒學)最後一個弟子(大宗儒子),如果您希望孩子們學到真正的先秦古文和雅言詩經,請關注我的文章。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學(古儒學)弟子,老師:魯姬丘子(孔子),諸葛孔明(卧農先生),宗伯牖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