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亦即劉宋帝國,于宋文帝在位的元嘉年間,主動進攻北魏帝國的一系列征戰,共有三次,分别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元嘉二十九年(452年)。
劉宋帝國,北界黃河,七分天下有其四,河南、山東,皆在宋境,黃河以南,宋有洛陽、虎牢、滑台、碻磝(今山東省聊城市一帶)四個重鎮。
422年,宋武帝劉裕去世,宋少帝繼位,北魏趁機南攻,進攻河南,先奪取了滑台。
423年,戰事持續,魏軍猛攻虎牢,劉宋司州刺史毛德祖堅守虎牢,魏軍轉而攻下洛陽,另一路魏軍則攻青州,但青州刺史竺夔,據東陽城(今山東青州市),魏軍攻不下,檀道濟等劉宋援軍将至,魏軍撤圍,轉而增援圍攻虎牢的魏軍,最終毛德祖力戰被俘,虎牢失陷。
424年,輔政徐羨之等人,廢殺宋少帝,改立其弟、宜都王劉義隆為帝,即宋文帝。宋文帝即位後,即想收複之前被北魏奪去的河南地。
426年,宋文帝誅殺權臣徐羨之等,奪回大權。
但是,宋文帝即位之初,千頭萬緒,暫時顧不上北伐,429年,北魏太武帝準備北攻努連汗國,北魏軍民全國動員,“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這本是南北夾擊北魏的大好時機,北魏有人頗為憂慮,但在崔浩支援及太武帝意志堅決下,還是出征,“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北魏軍最終大破努連,纥升蓋可汗憤怨而亡,此戰擊潰了努連汗國,防止了今後北魏遭受南北夾擊的危險。

可以南北夾擊北魏
430年,劉宋終于準備好了,發動了元嘉年間首次北伐。
到彥之率軍,乘艦隊,經淮水入泗水,七月進入河水,亦即黃河。北魏河南四鎮兵力少,太武帝命守城諸軍都撤回河北,于是碻磝、滑台、虎牢、洛陽四鎮守軍,于當月相繼撤走,到彥之遂輕易收複四鎮,留朱修之守滑台,司州刺史尹沖守虎牢,杜骥守洛陽金镛城。
到彥之、王仲德等,沿着黃河布防,十月,氣候轉為寒冷,魏軍反攻,南渡黃河,進攻洛陽,洛陽金镛城,無糧,宋軍隻得退走,魏軍奪取金墉城,轉攻虎牢,虎牢亦失守,司州刺史尹沖,跳下城樓殉國,穎川太守崔模降魏。
北魏重奪河南四鎮
鎮守青州方向的到彥之,得知洛陽及虎牢皆已失陷,而他的正面,魏将長孫道生、叔孫建,也率兵渡過黃河了,到彥之想率兵撤退,殿中将軍垣護之勸谏,認為青州富足并且漕運暢通,而主力并無損耗,應該全力守城,并勸到彥之增援滑台,不要退兵。
到彥之眼疾發作,軍中又有疫病,遂不聽垣護之所谏,率主力循濟水南逃,至曆城,焚船登陸步走,退回彭城。
到彥之退軍,北魏大軍于是大舉侵襲青州,并猛攻河南滑台。
十一月,宋文帝下诏,以檀道濟為都督征讨諸軍事,率二路人馬,再戰北魏。
431年正月,檀道濟循清水進軍青州,魏将長孫道生、叔孫建,出兵迎擊,宋軍于二月進至濟水,前後二十多日,與魏軍三十餘戰,宋軍大都取勝。
魏軍繼續阻擊,宋軍進軍至曆城時,被叔孫建焚毀糧草,一擊緻命,檀道濟因缺糧而無法前進,遂無力救援滑台。檀道濟援軍不至,魏軍大喜,遂得以專心猛攻滑台,太武帝又派王慧龍,增援魏軍,滑台守軍被圍數月,彈盡糧絕,隻得捕食老鼠充饑,最終被魏軍攻下,守将朱修之、東郡太守申谟等,都被俘。
救援失敗的檀道濟,因糧盡,從曆城南返。宋軍因懼怕魏軍追擊,人心惶惶,幾近潰敗,檀道濟遂于夜間,唱籌量沙,用沙土裝作米糧,點數,再用僅餘的米糧,堆在最表面,形成軍中糧食仍然充足的假象,成功騙過了前來追擊的魏軍。
檀道濟兵少,又命全軍披甲,自己白衣乘輿,從容不迫離開,魏軍怕宋軍有詐,不敢追趕,檀道濟遂得以全身而退。
元嘉首次北伐,黃河以南各鎮,得而複失,無功而返。前後兩路人馬,到彥之軍中大量軍需品,撤退時全都丢棄,是以,戰後南朝宋的兵器府庫為之一空;而檀道濟雖然因糧草被叔孫建燒了、而令救援滑台行動失敗,但他卻能讓軍隊全軍而返,威名大振。
檀道濟本人善戰,身邊親将皆能戰,一衆兒子也都甚有才勇,朝廷忌之,時人比之為司馬懿,而宋文帝對于檀道濟未能救下滑台,一直耿耿于懷,436年,宋文帝得病,恐檀道濟作亂,遂将其收捕斬殺。檀道濟臨被殺前,歎道,這是自毀長城。
此時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三國時期,宋魏夏并立,赫連夏國餘部赫連定,遭北魏逼迫,退守關中以北,見宋軍北伐,亦趁機出兵攻魏,并派使者向宋求和,聯宋滅魏,但劉宋北伐失敗,根本無法增援夏國,于是,魏太武帝率軍親征赫連定,大破之,赫連定敗走隴西。
431年,魏軍擒赫連定,滅夏,三國鼎立變為南北朝。
針對劉宋北伐,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浩,主張後發制人,果然計謀得逞,他又力主太武帝率軍親征赫連定,最終滅亡夏國,吞并隴西。事後,太武帝對崔浩大加贊賞,擢升司徒,更加器重,國事多問崔浩,崔浩促成日後太武帝滅佛,遂得意忘形,企圖“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并且在編寫國史時,如實記載鮮卑早期醜事,進而引發鮮卑貴族憤怒,太武帝遂将其誅殺。
這些就是劉宋元嘉年間三次北伐中、首次北伐的過程和後續影響。
東晉末年劉裕北伐,将東晉劉宋北界推進到黃河一線,而宋文帝時,劉宋丢失河南,國界向南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