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作者:蕭家老大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編輯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上圖:祖天師張道陵 下圖:丹山上兜率宮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江西龍虎山之是以出名,并不全是因為它秀美的赭山綠水和奇特的丹霞地貌。充滿玄機的千年嗣漢張天師道場,才是使龍虎山出名的真正原因。

中國道教主要分為天師道(又稱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别,而天師道要比全真道早出現九百多年。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天師道與全真道除了都是以老子《道德經》為其道的基本教義外,兩派的主要差別在于:天師道道士可以結婚生子,每一代天師的确立皆如皇室繼統一樣,由上一代天師的嫡長子繼承天師位,每代天師皆由當朝皇帝敕封。而全真道則主張清修,每一代掌門人的确立皆由上一代掌門人指定,既非子嗣繼承,也不需皇帝敕封。

天師道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系漢留侯張良九世孫,得道後稱張道陵。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張陵生于沛國(今江蘇豐縣),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成年後,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颡,朱頂綠眼,隆準

方頤,目有三角,虬髭美髯,望之森嚴。七歲時,讀老子《道德經》愛不釋手。稍長,對四書五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等經書典籍無不涉獵,所覽之書,心領神會,過目成誦。後來,辦學堂,講經學,從學者千餘人。

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二十五歲的張陵,以道德文章舉賢良,拜為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其身在官府,卻無意仕途。期間,得練形合氣之書,遂挂冠隐居北邙山(今洛陽市東北),立志修道。修煉三年後,為尋修道寶地,獨攜弟子王長,雲遊各地。至鄱陽湖後,入貴溪雲錦山,并之視為修道福地。設壇仙水岩,修煉九天神丹。丹成,龍虎現。便将雲錦山改名為龍虎山。斯時,張陵己六十餘歲,但容貌仍似三十餘歲者。此後,又訪得《神虎秘文》、《三皇内文》、《黃帝九鼎丹書》、《太清丹書》。至此,修道有成。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正當張道陵及王長在龍虎山地區把道教體系,道教理論不斷完善之時,四川發生瘟疫。聞訊後,以醫藥神術拯救衆生的張道陵,帶上在龍虎山煉制的神丹和名種草藥,匆匆趕往四川,居住青城山,一邊為百姓治病,一邊繼續發展道教。

至漢順帝時(公元123年),張道陵己自著道書二十四篇,又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篆》、《三清衆經》等秘籍。于是,便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基本教旨,正式創立《正一盟威道》(教外稱“五鬥米道”),教衆奉其為天師,後世稱為天師道或正一道。

此後,張道陵的後裔世襲天師道法。時至今日,在江西龍虎山和四川青城山都有張天師神像供人朝拜。時光。

上清鎮碼頭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玄妙龍虎山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天師府大門

張陵生于沛國,自幼敏而善悟,面相奇特

天師府儀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