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資源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是以即使組織的待遇再優厚,也不可能讓每一個成員都滿意,甚至還有極少數人會心生怨恨蛻變為組織的“隐患”。那麼作為組織上司者,怎麼才能夠精準的解決這一小撮“害群之馬”的問題,而不傷及無辜,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呢?剖析下面的案例,咱們就能夠有所收獲!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案例原文】忻欲使士彥于蒲州起兵,己為内應,士彥之甥裴通預其謀而告之。帝隐其事,以士彥為晉州刺史,欲觀其意;士彥忻然,謂昉等曰:“天也!”又請儀同三司薛摩兒為長史,帝亦許之。後與公卿朝谒,帝令左右執士彥、忻、昉等于行間。诘之,初猶不伏。捕薛摩兒适至,命之庭對,摩兒具論始末,士彥失色,顧謂摩兒曰:“汝殺我!”丙子,士彥、忻、昉皆伏誅,叔侄、兄弟免死除名。

【案例剖析】如何穩定局面,是所有新上位上司者都會面臨的難題。尤其是人心浮動之際,個别有一定能力或資曆的“刺頭”不但自己會冒出來,還有可能拉攏其他人與新上司“叫闆”。案例之中,隋文帝楊堅就面臨這種難題。梁士彥作為隋朝開國功臣,在平叛時有赫赫戰功,後來又有治理地方的斐然政績,但是由于仕途受挫而心生怨恨,打算割據自立。面對這樣一個對組織有過突出貢獻,個人能力又很強的“背叛者”,怎麼處理才能夠合情合理呢?隋文帝楊堅,以謹慎的态度和高超的智慧,拟定了以下具體解決方案: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1.假癡不癫,引蛇出洞。

暗中較量,是職場鬥争的主要特點。因為曆經宦海沉浮的人,哪一個不是外熱内冷的僞裝大師,如果沒有掌握充分的犯罪證據,别人必定拼死抵賴。隋文帝楊堅深谙這條規則,是以在梁士彥外甥告發他舅舅謀反時,顯得無動于衷。他知道,僅僅憑一面之詞是很難将對方定罪的,一旦自己一擊不中,反而會落一個“過河拆橋,冤殺功臣”的惡名。那麼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引蛇出洞”,假裝自己糊塗,給對方提供犯案條件,看對方是不是真的露出“狐狸尾巴”。于是隋文帝将告密事件嚴格保密,并且在口頭上将梁士彥調任晉州刺史,看一下他得到一個兵強馬壯的用武之地,是不是得意忘形。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2.安排眼線,打入敵營。

為了更精準地瓦解逆黨,隋文帝楊堅密令梁士彥外甥繼續潛伏在梁士彥身邊,将謀逆集團的一舉一動及時彙報。果不其然,梁士彥,在接到晉州刺史的任命時欣喜若狂,并向身邊人強調“天助我也”,還向隋文帝提出人事申請,希望能同時調自己的心腹一同上任。通過内線詳細的彙報,隋文帝楊堅準确掌握梁士彥的立場态度和具體手段。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3.突然襲擊,一網打盡。

一旦确定了梁士彥執意謀反,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采用什麼樣的手段來解決他。《孫子兵法》講:“不動如山,動若雷震。”隋文帝楊堅清楚,隻有發動突然襲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平叛的代價。經過缜密策劃,隋文帝選擇借朝會之機,果斷逮捕梁士彥及其同黨,兵不血刃地将一場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态。後世的康熙皇帝,也是如法炮制借助開會之機一舉擒拿鳌拜,進而以最小代價鞏固自己的上司地位。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4.公開審訊,明正典刑。

梁士彥被捕之後,堅決不承認自己的罪行,試圖借助社會輿論為自己開脫。隋文帝楊堅對這種情況早有準備,他知道不拿出實實在在的證據,自己難免會被天下人質疑。具體怎麼撇清“冤殺功臣,過河拆橋”的輿論質疑呢?隋文帝想到了公開審訊的辦法,讓所有組織骨幹見證一下對方是否罪有應得。為什麼隋文帝不怕公審會帶來“兔死狐悲”的負面影響呢?那是因為早有應對之策,具體說來就是“反間計”,即他已經策反梁士彥集團骨幹成員薛摩兒,隻要薛摩兒當場指證,并陳述整個謀反案件細節,那麼整個案件就鐵證如山。并且沖突的焦點,也會由自己與梁士彥,轉移到梁士彥集團内部。果不其然,這一招祭出之後,士彥失色,顧謂摩兒曰:“汝殺我!”

如何以最小代價處理組織“隐患”?環環相扣,才能無懈可擊

投鼠忌器,從來都是上司者駕馭組織的大忌。一旦上司者礙于情面或顧慮太多,不能夠激濁揚清,即時排除組織的“隐患”,勢必就會使得組織的新陳代謝受阻,提前衰老病變,最終危機自己的切身利益…

高手!教科書式地演繹了馭人之術的六大絕技,難怪他能夠笑到最後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的朋友搜尋并關注今日頭條号:“謀略與兵法”,歡迎大家私信留言。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