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要找道地的天津老味兒,連外地人都知道要到西北角、紅橋區去找。
可是有一些好吃的,已經徹底從天津人的飯桌上消失了。
在19世紀初,小小的天津老城廂就有各類名餐館三十五家,名食品十九種,比如鼓樓東的小包子、查家胡同的小蒸食、小夥巷的牛肉、襪子胡同的火燒、甘露寺前的燒賣、大胡同的雞油火燒、西頭穆家飯鋪的熬魚。可惜,因為種種原因。并不是所有美食都能傳承下來,有一些記憶裡的美食隻能在記憶中回味它的味道了。
比如有兩味時令珍品:紫蟹和銀魚。

七裡海的紫蟹絕對是螃蟹家族中的珍品。紫蟹是中華絨螯蟹的一種,銅錢大小,全身呈青褐色,腹白,蟹黃異常飽滿,透過薄薄的蟹殼兒,隐隐透出一層紫色,故名。
七裡海的紫蟹與江河湖蟹不同,它春夏孵化為小蟹,生長在窪澱的蒲草、蘆葦叢、或溝渠、稻田中,以魚蟲、稻穗等為食。秋後長成,初冬蟄伏在葦塘、稻田及河道等處的泥洞中。冬日裡,大雪紛飛千裡冰封的時候,須破冰掏捕紫蟹,得之很是不易。過去天津老城裡有大戶人家,秋天買來紫蟹放入底部鋪了泥土的瓷壇中,置于陰涼處,精心喂養。北風呼嘯時節,想要享受紫蟹的美味時就友善多了。
至于紫蟹與銀魚的吃法,因人口味而異。這兩種食材屬于珍品,得之不易,簡單通俗的煎炒烹炸熘燒炖都是暴殄天物。會吃的老天津衛還是最推崇紫蟹銀魚什錦火鍋。這個火鍋不是涮羊肉用的那種火鍋,而是黃銅制作的像盆子一樣的鍋子,架在镂空的銅架子上,鍋子底下置酒精爐保溫加熱。火鍋據說來自于滿族人的東北老家,那裡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北風呼嘯,為了飯菜保溫,就都用這個東西。據說,滿族人從“立冬”那天開始吃火鍋,天天吃,要吃一整個冬天呢。
北方的嚴冬裡,屋外寒風裹着大雪。屋裡的餐桌上,大銅鍋子熱氣騰騰,煙霧缭繞。破冰捕來的紫蟹銀魚,青麻葉的白菜葉,瓦罐裡水發的綠豆芽,還有香菇冬筍,都在鍋子裡一起煮,空氣裡洋溢着紫蟹的鮮香和銀魚的黃瓜清香,還沒有動筷子,就有些“未成曲調先有情”了。屋外的風雪,屋内的熱浪,兩種意境是不是很有楹聯對仗的韻味啊?
還有一些美食,并非材料珍貴,也消失在時間之中。
(以下圖檔均為搜尋而得,并非實物,僅為示範。)
荞麥面饸烙
河北鳥市有很多專門針對窮人家孩子的小吃,有一種荞麥面铪鉻,荞麥面比白面便宜,壓完恰鉻煮熟後拌上麻醬、鹽水。
紅色秫米面元宵
紅色秫米面元宵,隻有紅糖餡兒,比江米面元宵價格低很多。
天聚号響皮肉
法租界國民大飯店附近的天聚号獨創一種響皮肉,入口嚼時肉皮發出清脆的咯吱聲,越嚼越香,瞬間即爛。做響皮肉要選上好的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塊,用老湯煮到八成熟後上屜蒸爛,然後把肉的肉皮朝下放入煎鍋,煎到肉皮稍稍發焦,冷卻後肉皮就會變脆。
江蘇面館炸螃蟹
中國大戲院對面的天增裡門臉房有一家江蘇面館,叫天昌厚。這家面館最拿手的是兩道下酒菜——糖排骨、炸螃蟹。糖排骨精選豬肋條,炖熟後把糖汁熬稠澆在排骨上,碟子不能沾上糖汁。炸螃蟹有點兒殘忍,活河蟹洗幹淨下油鍋炸成大紅色,出鍋裝盤,長臍必有蟹膏,團臍必是滿黃。當時天津河海兩鮮産量豐厚,螃蟹對蝦也算是家常便飯,不過炸着吃的螃蟹僅此一家。
天瑞居五寶飯
勸業場後門有一家天瑞居,這兒的什錦炒飯有“五寶飯”的美稱。以天津小站稻為主料,佐以蝦仁、海參、雞蛋,再用新鮮豌豆、胡蘿蔔丁、黃瓜丁點綴。米飯不黏,粒粒入味,滑而不膩,海味十足。
萬順成鍋巴菜
遼甯路148号原京津小吃店的前身叫萬順成,每天從早點到消夜全天賣鍋巴菜。他家的鍋巴菜的鹵是肥痩肉片加黃花木耳勾出來的,比起素鹵來可又好吃了許多。萬順成與大福來齊名,也許更勝一籌,可惜現在已然絕迹。
束鹿館驢肉皮凍子和雞湯豆腐腦
東門裡大街路南,離大費家胡同不遠,有一家名為“束鹿館”的家庭式小酒館,專賣醬驢肉、醬驢雜樣兒、驢肉灌腸,還有津門獨一無二的驢肉皮凍子。20世紀40年代後期,市場蕭條,束鹿館推出了雞湯豆腐腦,以雞肉打鹵,鹵内放花菜、木耳、香菇,勾芡後打雞蛋花。當時報紙還報道過相聲名家常寶堃和趙佩茹到束鹿館吃豆腐腦,商業電台也播出過束鹿館雞湯豆腐腦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