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牡丹亭》一問世便産生了轟動效應,南北伶人競相上演,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還魂的故事,讓一些閨中少女産生了強烈共鳴,甚至用生命續寫了各類《牡丹亭》故事外的悲情。
明朝沈瓒著《黎潇雲語》記載:“内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輕許人,讀《還魂記》(即《牡丹亭》)而悅之,徑造西湖訪焉,願奉箕帚。”對自己才色非常自信的少女主動提出要嫁湯顯祖,湯沒有與她見面,說自己年老與之不相配。這位少女不信,直接跑到西湖邊宴請賓客的湯顯祖那裡,見他果然年老力衰,失望之下投水而亡。
清代鄒弢《三借廬筆談》記載,明代揚州女子金鳳钿,讀《牡丹亭》後患了相思病,至書湯顯祖“願為才子婦”。古時交通不便,郵路阻滞,半年後湯顯祖收到這封書信時,金鳳钿早已憂郁而死。此故事未辨真假,但後來被寫成曲詞,傳唱至今。
兩位女子似乎是為心中的偶像湯顯祖而死,其實這些悲情故事正反映了《牡丹亭》所産生的強烈社會影響——那些才華橫溢兼具豐富情感的深閨女子,由于婚姻不能自主而對那個社會發出了絕望的呐喊。
許多雜文戲劇都将人們對《牡丹亭》的喜愛記錄下來,一些人甚至情不可控,将自己深深融入其中。《石間房蛾木堂随筆》記載,杭州有位戲劇演員商小玲,特别擅長演《牡丹亭》。每當演到杜麗娘“尋夢”“鬧場”時,商小玲仿佛置身其間,纏綿凄婉的情思總讓她淚痕盈目不能自持。某一日,商小玲演“尋夢”,唱至“待打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時,突然倒地不起,氣絕身亡。
據一些明代筆記記載,揚州才女馮小青,早慧命薄,被賣給商人為妾,為大婦所不容而備受摧殘。在形影相吊的夜晚,馮小青常讀《牡丹亭》以自遣,臨死前留下了沉痛的詩篇:“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如我,豈獨傷心是小青。”這是她在不合理婚姻制度下的痛苦呻吟。馮小青16歲出嫁,18歲便早夭,死後被葬于杭州西湖山腳下,墓碑上刻“明詩人小青女史之墓”。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牡丹亭》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它的故事純系虛構,但作品問世之後發生的相關故事卻多系真實存在。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記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些關于愛情的故事,無論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每每讀之,都令人唏噓不已。
(作者機關系湖北省麻城市教育局)
《中國教師報》2017年06月14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