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在大邑”80周年曆史座談會側記

“紅軍在大邑”80周年曆史座談會側記
“紅軍在大邑”80周年曆史座談會側記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26日訊(記者李京枝)一抹夕陽下,成都軍區原運輸部幹部、花水灣溫泉第一村董事長李竹燕,站在紅軍戰鬥遺址唐王壩,正在握别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作戰參謀、原成都軍區副司令員陳明義之子陳亦軍,随着西嶺公路蜿蜒遠去的汽車,标志着“紅軍在大邑”曆史座談會系例活動圓滿結束。

彙集第一村

為緬懷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演繹的不朽的傳奇篇章。四川省旅遊協會、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等機關,從5月19日開始,在大邑花水灣溫泉第一村舉行了“紅軍在大邑”曆史座談會。

當天,祖國四面八言方的有關軍政上司、專家學者和紅軍後代代表300多人相聚在西嶺雪山下的花水灣溫泉第一村。

座談會上,代表們參加了觀看紅軍戰鬥曆史紀錄片、聽講紅軍傳統故事、參觀紅軍作戰遺址,憑吊紅軍烈士墓等一系例紀念活動。

“紅軍在大邑”80周年曆史座談會側記
“紅軍在大邑”80周年曆史座談會側記

在詩聖杜甫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西嶺雪山,早已聞名天下,但80年前紅軍在這裡浴血奮戰,建立蘇維埃政府的事迹,更是為西嶺雪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軍人出身的李竹燕曾經在戰區機關工作,有着深深的紅軍情結,他放棄大都市繁華生活,來到這塊紅色土地,建立了花水灣溫泉第一村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了舉辦這次“紅軍在大邑”紀念活動,李竹燕出資100多萬元用于座談會展覽、代表食宿、交通等開支。他告訴與會者,橫山崗、唐王壩的是紅軍戰鬥過的地方,目前已完成了橫山崗紅軍無名烈士墓的整修和墓前紀念場地平整展示牌安裝;救助和掩埋紅軍的村民邱家接待處,已具備初步條件;尖子山、鍋底凼、核桃坪戰場、地堡戰壕等遺址及标牌、說明也在逐漸完善;沿途“紅軍路”訓示牌——花水灣路口、西嶺鎮路口、橫山崗路口等後續工作,正在和政府相關部門協商完善。

李竹燕還向代表介紹說,花水灣溫泉第一村正在四川省、市黨史辦等部門配合下,逐漸增補“紅軍戰鬥在大邑”史料,建立省、市級重點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以建川博物館、悅來車耀先故居、西嶺橫山崗、花水灣第一村旅遊點為基礎,打造成首批大邑一條線路‘革命傳統教育旅遊接待機關’。

回顧紅軍傳統

當天,參加座談會的代表首先回顧了當年紅軍戰鬥風采。

“紅軍在大邑”80周年曆史座談會側記
“紅軍在大邑”80周年曆史座談會側記

“雄偉橫山崗,西嶺溫泉燙,紅軍來我家,吃的米菜糠,銅鑼一敲響,紅軍要打仗,為了究苦人,男女送飯忙。”這首收集在花水灣溫泉第一村酒店的歌謠至今仍在西嶺一帶流傳。

曾任紅軍師政委、原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鄭道光将軍在座談會上憶紅軍曆史,講長征精神,并即興賦詩一首: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隻等閑。

今日重走長征路,

曆史再現于眼前。

英勇善戰打勝仗,

黨指明路信念堅。

繼往開來中國夢,

兩個百年定實作。

由于鄭道光鐵将軍擔任過紅軍師師政委的背景,加之精彩發言和現場高水準賦詩,赢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四川省原副省長王恒豐,原成都軍區彭滿山将軍,黎明将軍等老上司作了精彩演講。開國将帥上司後代餘昂、譚林、天文等及車耀先烈士家屬;中國建川博物館樊建川,省市縣黨史研究室負責人及軍内外新聞媒體代表後在座談會上發言。

徐向前元帥兒子徐小岩中将發來賀信,“欣悉五月十九日在花水灣第一村召開紅軍在大邑座談會,我代表全家表示熱烈祝賀!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光榮時刻,我們追憶曆史,緬懷先烈,更為在那場波瀾壯闊的革命戰争中長眠于大邑境内的400名烈士緻以崇高的敬意!”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作戰參謀陳明義之子陳亦軍回憶了“秦基偉、陳明義将軍到大邑西嶺雪山花水灣憑吊紅軍戰場”的曆史;當年親曆者後人講述“紅軍夜襲敵人碉堡”,“我給朱總、徐總卷煙葉”等曆史故事;

四川省軍區原副政委、将軍書畫院院長黎明少将現場書寫“紅軍精神不朽”贈與第一村。四川省軍區某人武部政委嚴九如上校現場作畫《紅軍不怕遠征難》。

與會上司、專家、學者一起參觀走訪了“紅軍在大邑戰鬥遺址”,花水灣溫泉第一村酒店紅軍長征曆史圖檔展。

在花水灣溫泉第一村,看到當身穿紅軍服裝的一群群男女戰士時,與會代表恍若置身于艱苦卓絕的漫漫長征途中。鄭道光、黎明将軍帶頭唱起了《紅軍組歌》:“橫斷山,路漫漫.......”随即:“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雨綿綿秋風寒”的《十送紅軍》;“雪皚皚,野茫茫”的《過雪山草地》等雄渾壯偉的歌聲回蕩在第一村上空。許多代表被這動人的場景深深打動了,有人的眼淚奪眶而出。彭滿山将軍激動地說,我們就是要通過憶紅軍事、唱紅軍歌、講紅軍情、頌紅軍精神,來激勵我們做好本職工作,在實作中國夢的新長征中奮勇前進”。

曆史連結

長征是中華民族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是人類曆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長征的勝利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确上司的勝利,是紅軍英勇奮戰的勝利,是軍民大團結的勝利。在長征中,廣大紅軍将士不怕困難,不懼犧牲,克服千難萬險,創造了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奇迹。偉大的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曆史上一筆重要的精神财富。

1935年,國民黨在大邑縣王場外修建了四個碉堡,八角廟為東碉,牛市壩為南碉,王祠堂為西碉,湖廣廟為北碉。碉堡二樓一底,青磚修建,四周留有槍眼,碉頂周圍砌的圍牆垛,可瞭望來人,可甩手榴彈。碉内可容三四十人,此外,在邛大公路要道的紅廟、飛羊鋪、張店子、八店鋪等處也建了泥碉。這些碉堡現在拆的拆,垮的垮,已蕩然無存。

1935年10月,紅四方面軍翻越夾金山,向寶興、天全、蘆山、大邑發起攻擊。紅四方面軍徐向前部進軍大邑縣與蘆山縣交界處的橫山崗,以打通“到成都吃大米”的重要通道。

橫山崗處于西嶺雪山懷抱中,當市民前往西嶺雪山茶坪村旅遊時,途經西嶺鎮至大飛水時,左邊一條順山公路延伸不遠的地方,就是橫山崗下的橫山村了。橫山崗是大邑、蘆山的分界線,又是當時成都、雅安、阿壩三地通商往來的重要關隘和戰略要地。

1935年11月10日,紅四方面軍兵分三路進攻大邑雙河場,第一路直上橫山崗,第二路穿唐王壩椒子坪,第三路過花架子。紅軍前鋒直逼雙河場,被川軍二十八軍阻擊。

1935年12月8日,川軍向紅軍駐地發起進攻,紅軍在大雪封山的不利條件下,從邱河壩撤回橫山崗、花架子、唐王壩一帶,戰鬥中擊落國民黨戰鬥機一架,從九頂山上截住了敵人的後援。

在橫山崗,紅軍幫助群衆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将橫山崗改名為“紅山崗”,并且到處張貼智語“打倒土豪劣紳”“打富濟貧”,組織群衆開展抗丁、分糧等鬥争。紅軍在橫山崗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紅軍針藥救嬰兒”、“紅軍班長贈寶刀”、“徐向前來到橫山崗”等感人故事。

在橫山崗,當地村民邱朝先在紅軍走後,發現一具犧牲的紅軍戰士遺體,他将紅軍戰士安葬在屋後的自耕地裡,解放後,橫山國小師生在這座紅軍墳前立了一塊碑,上書:“紅軍烈士之墓”。

如今,在西嶺雪山尖子山一帶和橫山崗上,當年紅軍作戰時挖的不少戰壕仍依稀可辨, 紅軍浴血奮戰的橫山崗戰場遺址,1995年已被命名為大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