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鼓樓。
吳典故居。
瓊台福地。
瓊台複興·城記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林先鋒 實習生 盧子盈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從宋開寶四年(971),瓊州州治遷于府城起,直至民國,近千年的曆史長河歲月中,府城一直扮演着海南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的重要角色,是一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府城的城池建造基本沿襲了我國古代城池的基本模式,但曆經世事變遷,如今的府城古城牆大部分已拆除,僅保留城門舊址及部分城牆,以及鼓樓、瓊台福地等遺址尚存。
同時,府城作為全島文化溯源地和過瓊始祖的發源地,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宗祠文化,以名人故居和宗親祠堂為代表的民間建築遍布府城老區的大街小巷,也成為千年古城的一大獨特人文景觀。
千載古城餘殘牆
據史載,自宋開寶四年(971)在府城設瓊州州署後,建置城廓的工作便開始了,但宋元兩代,府城城牆基本都是人工擡土夯實而成,且範圍不大,周長不過3裡。
府城城牆發生重大變化是在明代,自明洪武二年(1369)兵部侍郎孫安授廣西衛指揮佥事,帶官兵千餘人駐防瓊島,奏請朝廷升瓊州為府,并允許開拓城圍,同意海南軍民和工商各界人士合力建城算起,至清鹹豐五年(1855)最後一次修補城牆,近五百年時間裡,府城城牆見諸史籍記載的就有二十多次的擴建、增建、維修和加強。
建城的材料首先就有了質的飛躍,曾著有《府城春秋》的黃培平老先生說,從明代起,由于國力增強,經濟發展,特别是出于抗擊倭寇的需要,沿海的海防城城牆,均改用石塊、石條、磚塊砌成,瓊州府城也是如此。
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設定衛指揮統領全島軍事,衛指揮張榮接替孫安繼續築城,從西北隅向東南隅增築,工程浩大,曆時9年,終于築城圍長1253丈,高2.7丈,厚2.8丈,至洪武十年(1378年)基本完工,從此奠定了府城城牆的基本架構,之後雖幾經台風侵蝕,多次倒塌,但均有陸續修複,不斷沿用,還增築了子城和外月城。
到清末,府城城牆僅存1.8公裡,進入民國時期,大部分城牆已倒塌,殘缺不全,如今的府城城牆多數已被鏟平,還有的被民居所覆寫,草芽巷一帶由火山石砌成的老城牆保留還比較完整,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府城老城牆最後的曆史見證;此外,府城東門裡還存有古城牆的遺址,但老城牆的痕迹卻已難以尋覓。
就在去年,海口市開展“雙創”,對培龍市場進行改造,拆除了多間平頂臨時建築鋪面,卻意外發現了被鋪面遮擋住的老城牆,使一段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牆得以再次展現在市民面前。如今這段有着厚重曆史的古城牆,已成為改造後的美食街的最大亮點。
除了古城牆,衙署堪稱古代府城城池内最重要的公共建築,瓊州府城内設有府衙和縣衙,其中府衙地處中間,背靠北城牆南臨大街,東為府學宮,西依關帝廟,在抱珥山和文龍山之間,就是所謂的“瓊台”,是海南宋代以後主要官衙的遺址,如今這裡仍是瓊山區委區政府駐地,但已難覓古衙門建築的遺迹。
“府城古建築儲存到現在的屈指可數,最主要的是鼓樓,這也是海南保留最好的一個可以追溯到元代的古建築。”海南文史專家梁統興說。
鼓樓原名谯樓,又稱文明樓,元初始建,元末已毀。現存的這座鼓樓源自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如今僅存一層,看上去雖有些破敗,但卻儲存相對完好;古代的鼓樓曾是文人墨客登高望遠、以文會友的文化中心,如今則掩映在一片現代建築物中,多少顯得有些落寞。
故居祠堂何處尋
與古城牆、衙署、鼓樓等公共建築堪稱雙壁的,則是林立在府城老區小街小巷中的名人故居和宗親祠堂,這些在曆史變遷中幸存的古民間建築已成為府城的重要文化符号,丘海故居、吳典故居、鐘芳故居、黃忠義公祠等都堪稱文化建築精品。
黃培平說,府城的傳統民居,多為多進四合院式,布局嚴謹,軸線明确,左右對稱,建築主次分明,裝修設計巧妙,室内空間合理,雕飾工藝精美,達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築藝術的完美統一;同時又受中原文化影響,其建築風格、房屋布局等展現了尊卑有别、長幼有序的等級尊嚴和宗法制度等。
瓊山素有“瓊台福地”的美稱,人傑地靈,文化尉起。翻閱史書可知,任職或者流落瓊州的中州士人衆多,在他們的影響下,瓊州乃至全島曆代儒風綿延,鄉賢輩出,府城至今尚存許多曆史名人的故居,最著名的如丘浚故居和海瑞故居。
這些名人故居多以“陋”和“雅”為特色,但目前除丘濬和海瑞故居已經修繕外,很多已經破舊或者無迹可尋,但現有格局和風格可資借鑒,并蘊含了“忠、義、孝、悌、禮、信、廉、恥”等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如以海瑞、丘浚、許子偉一裡三賢為代表的清官文化就是府城一大金字招牌。
丘濬故居據家譜稱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也就是明府城石城牆興建的同年,規模最大時,傳有“丘氏十八屋”之說,上世紀90年代采取“落架大修”、整舊如舊的方法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堪稱海南現存年代最早、工藝水準最高的瓊崖古代木結建構築之瑰寶。
同時,府城也是海南過瓊始祖的發源地,在上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宗祠文化,作為宗祠文化的地标性建築——宗祠,更是林立在府城老區的大街小巷,比如作為海南省主要姓氏的黃氏宗祠、王氏宗祠、林氏宗祠、馮氏宗祠、邢氏宗祠、邱氏宗祠等皆位于府城老區内外。
明清時期府城文莊路一帶就集中了不少宗祠,都是比較大的姓氏族人集資興建的,一來友善族人集中祭祀祖先,二來友善學子來學宮書院寄宿就讀。
五公祠則是府城祠堂中的特例,它并非私家宗族祠堂,而是清光緒年間的雷瓊兵備道朱采為奉祀被貶谪海南的唐代李德裕、宋代李綱、李光、趙鼎、胡铨等五位曆史名臣而建,具有官方背景和公共建築的性質,是一座二屋木質結構,單鬥拱的古建築物,曆時三年才建成,當時号稱“海南第一樓”。
千年文脈待挖掘
“十三五”開局之年,瓊山區啟動了旨在延續府城地區的千年文脈的“瓊台複興計劃”,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專家組受聘對府城文物及其文化資源展開了調研,并于去年底完成《“瓊台複興計劃”——府城曆史文化遺産挖掘與利用專項策劃報告》。
專家們認為,瓊台複興計劃的第一要務,首先是要對府城文物、古迹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和修複,因為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物質性曆史文化遺産,建議盡早采用搶救、挖掘、修複措施,進而吸引遊客,引入消費。
報告也全面分析府城發展的劣勢和優勢,指出雖然府城近百年來已失去其島内中心的地位,且近30年來文物古迹遭建設性破壞較嚴重,全面的旅遊開發又從來沒有進行過;但府城有着千年的瓊島核心的曆史文化積澱,20多年前就被評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仍保留有島内主要教育中心之一的地位,可供旅遊開發的資源也較多。
專家們建議,府城已沒有完整的城牆,需要有幾個标志性的城牆遺址,如修複一段東門城牆以及鼓樓、瓊州府學和瓊台福地等,使其看上去具有一座千年古城的氣度。
同時,在府城棚戶區改造過程中,要注意搶救和挖掘現存的傳統民居院落,可考慮在原址重修府衙和縣衙,這些傳統民居、古代府衙和縣衙,可以用作各類博物館,集中展示海南各種曆史和文化珍品,形成景點或旅遊線路。
府城老城區的改造,應注意突出不同區域的功能,并厘清主次、分期分批進行改善;可借鑒歐美和亞洲一些城市舊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将原有街道的樣貌和建築外立面保留下來,建築物内部則按照現在的需求進行更新。
此外,府城的宗祠文化是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海南文化亮點,可以通過建立海南宗祠總館或博物館,展示各個姓氏的族譜,曆代過瓊始祖的畫像、牌位、事迹等,來展現海南宗祠文化的豐富多彩;并将府城宗祠文化中心與海口市西海岸會議中心的資源優勢相結合,形成一種“宗祠會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