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後強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四川雅安荥經縣的中國桌山黑石公園内,有許多玄武岩石,其上刻有“天書”,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古蜀王子蜀泮在此抗擊秦軍留下的作品,與浙江仙居蝌蚪文摩崖石刻、江西廣昌古源石刻、重慶彭水張飛岍石刻、四川阿壩九寨溝寶鏡岩符咒摩崖石刻等“天書”一樣,至今沒有破解。我們采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研究發現,黑石公園内的“天書”可能是“巴蜀符号”,是一個“過渡圖字”,既不是純粹的圖形,也不是純粹的文字,正處于從圖到字的轉化态。形象地說,“巴蜀符号”相當于六七個月的胎兒,因為秦國滅蜀而胎死腹中,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巴文化的混合産物,是以印面圖形類似“日語”,好像認識但又不知其意,既有漢字,又有外來語。許多學者最近在桌山附近的峨邊縣、荥經縣、洪雅縣等地發現大量古代煉銅遺址,這可能是古蜀王子蜀泮鑄錢的證據,正好與“巴蜀符号”互相印證。
《水經注》等史書記載,在公元前316年秦軍攻入成都之時,蜀王子蜀泮率領3萬蜀人,選擇在荥經中國桌山一帶與與秦軍大決戰,突圍而出,遠遁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國,自稱為“安陽王”,建都于古螺,乃今河内近郊的東英縣。根據越南官修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和《欽定越史通鑒綱目》的說法,安陽王(越南語:An Dương Vương)即“蜀泮”(越南語:Thục Phán)或“開明泮”,為鼈靈的後裔,為中國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蜀國王子蜀泮。越南學者陳仲金認為,公元前227年秦朝派趙佗攻打百越時,安陽王也向秦朝臣服,秦朝遂在越北地區設定象郡。法國學者鄂盧梭在《秦代初平南越考占婆史》(馮承鈞譯著集)中認為,蜀王子(蜀泮)在公元前210年乘秦始皇去世中國内亂,奪取象郡地區,自号為安陽王。越南曆史資料記載,蜀泮在位期間,制造了靈弩,抵禦了秦朝幾次的進攻。越南曆史學者稱安陽王是一位偉大的君主。
▲ 巴蜀符号彩圖來自荥經縣博物館
▲ 巴蜀符号黑白圖來自嚴志斌、洪梅編著《巴蜀符号內建》
知名紀實作家易旭東曾經生動地寫道,沿着“藏羌彜走廊”,蜀泮帶領3萬軍隊、2萬匠民,忐忑不安的官吏,專司祭祀的巫師,負責築城的勞工,制造青銅器的匠人,還有成都城逃出的百姓……,穿着左衽的細苎麻布衣、絲衣,衣服上還繡有龍、雲、人面、回字的圖案,衣服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長,像長着尾巴一樣;梳着高高的椎型發髻,貴族還戴着蓮花高冠。在三足陶盉裡烹煮肉食,在瓶形陶杯中裝盛酒漿。把海貝作為法定貨币進行買賣、收藏、陪葬。軍士中穿着較多的服式,衣服上有明顯凸出的紋飾,上身前後為雲雷紋,兩肘部為變形的夔龍紋。軍士不論拈弓射箭,還是持矟揮刀,都身心合一,得心應手,進退自如。.....從成都至雅安,越大相嶺,至漢源,再逾小相嶺,至泸沽、會理,經雲南昆明、楚雄,至通海,循盤龍江(清水河)....“蜀泮”一面與秦軍作戰鬥勇,一面與沿途土著部落周旋鬥智,與沿途許多部落聯盟,被衆多雒越部落推選為首領。加上沿途陸續加入的部落族人,帶有10萬之衆。這支由軍人帶領的移民隊伍,大約在公元前315年末抵達越南北部。沿途建設了“泮溪”城,在越西、西昌、鹽源、昭覺、會理等地,留下墓葬與青銅器。
不管怎麼說,蜀泮是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國桌山一帶英勇殺敵是事實。近年,在荥經(嚴道)古城附近發現一批軍事墓葬,出土棺蓋蜀紋,還有大量巴蜀式兵器,銅戈、銅矛、銅劍,上面雕刻着虎的頭顱、蛇的尾巴。另外許多符号刻在青銅器、印章上。這些符号叫“巴蜀符号”“巴蜀圖語”“巴蜀文字”,主要出現在戰國至漢初的巴蜀兵器、工具和印章上。出土地點主要在四川、重慶、鄂西、湘西、陝南等地,但中心在雅安荥經桌山。有學者推測,蜀泮想通過“巴蜀符号”表達對古蜀先王的尊敬、懷念。成都三洞橋戰國遺址出土的銅勺勺面上刻了五個巴蜀符圖,上排是鳥文、魚文,下排為龜文、心文。魚文,代指魚凫;鳥文,代指杜宇;龜文,代指鼈靈;心文,如同蟲狀,疑為蠶叢。似乎在釋說古蜀諸先王永遠長壽,帶有祈禱之意。
我們在2019年4月發表了《世界難題“巴蜀符号印章”在四川荥經求解》的文章,被引用較多。我們回答了學界關心的系列問題,比如,為什麼巴蜀符号主要在戰國船棺中發現?為什麼在戰國兵器上有這些符号?為什麼許多巴蜀符号印章都有“王”字?為什麼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荥經縣?荥經巴蜀符号印章究竟包含什麼内容?等等問題。符号印章是中國的文化特色。巴蜀符号印章最為詭秘,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迹”或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無人破解。這類印章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印面所鑄的主要是虎紋、手心紋、花蒂紋、卷雲、水波和動植物等,而不是漢字(少數有混用),與中原玺印有很大不同。從1954年在四川昭化寶輪院出土巴蜀符号印章至今,在四川境内有20多處出土這類戰國時期的奇特印章共計100餘枚,地點遍及四川東西南北中。而在四川荥經中國桌山附近就出土了80多枚,最為集中和豐富,是以荥經桌山成為破解巴蜀符号印章的突破口和主戰場。
為破解巴蜀符号印章,我們用“還原法”(回到戰國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進行思考)和“結合法”(把兵器與印章、符号與漢字結合研究),實際上是采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我們發現,巴蜀符号是一個“過渡圖字”,既不是純粹的圖形,也不是純粹的文字,正處于從圖到字的轉化過程中,相當于六七個月的胎兒,因為秦國滅蜀而胎死腹中,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巴文化的混合産物,絕不是一種文字,是以印面圖形類似“日語”,好像認識但又不知其意,既有漢字,又有外來語、“平假名”、“片假名”。世界上隻有日語是混雜文字。從這點似乎可以推測,“日語特征”發源于四川特别是荥經桌山的圖語符号。我們發現,“巴蜀符号印章”表示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具有某種技能,相當于今天的“駕駛證”“會計證” “工程師證”或者“工作證”等證件,有“王”字的印章由官方頒發,沒有“王”字印章屬于私人篆刻,類似閑章和肖形玺。今天能夠确證的先秦古印多屬戰國時期,遺存古玺約有 6000 餘方,分官玺、私玺兩大類。官玺僅約 300方,絕大部分是私玺。戰國玺印是官吏佩帶和使用的印章,那時已有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的制度,每官均有相應的官玺,以作為其身份等級及行使權力的憑證。遺存官玺有銅、玉、陶等質地,多數為銅質。戰國私人印章,今遺存的銅質居多。銅私玺形制多種多樣,印體有方、長方、圓、橢圓、半圓及心形、月牙形、矩形等不規則形狀。紐有鼻、亭、蛇、鳥、獸、帶勾等式。私玺可分姓名玺、閑文玺、肖形玺3 類。有的印面刻姓名,有的僅刻單姓或單名,玺文1~4字不等。姓名玺儲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僅雙姓就有近50種,不少姓氏早已失傳,甚至有的姓氏文獻中亦無記載。閑文玺或稱成語玺。遺存閑文玺有 120餘種,重文者達七、八百方,分為修身類:敬身、敬事、中正、上下和等,此類文字多出儒家經典,反映了儒家學說在戰國時期的深遠影響;在荥經桌山出土的巴蜀符号印章就有“王”、“敬事”、“富”、“萬歲”、“可行”等漢字,這充分說明是戰國私印而不是官印,屬于修身和吉語類,因為拜官授印、辭官交印、罷官收印,官印不可能随葬。有些印章可能是水師、商号的标志。有印章的墓主不一定是官員,可能是工匠技師,但有船棺又有印章的墓主肯定是官員,主要是大商人、皇親國戚。
據專家推斷,巴蜀符号産生于古蜀國開明王朝之前,在商(距今3620年)周(距今3068年)春秋戰國(距今2790年)秦(距今2240年)時代處于演變之中。已發現的巴蜀符号“圖語”超過二百多種,九成以上是刻在銅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軍人也是一種職業,就是打仗的人,士兵也可以帶私人印章,更要帶兵器。在青銅兵器上雕刻巴蜀符号是為了辟邪、祝福、打仗安全勝利,這是古蜀原始宗教的産物,尤其是為道教創立打下了社會基礎。道教就初創于荥經中國桌山-瓦屋山、成型于大邑鶴鳴山,道教畫符特别流行。在荥經縣出土的“成都矛”,有漢字“成都”和“公”,說明兵器不可私有,一定是公共财産。“成都”二字表示生産地。兵器上的不同動物飾紋(虎、龍、鳥、魚等)表示不同級别,權力大小不同,“虎”有調兵權。戰國時代成都的漆器更有名,遠銷海内外,在江西海昏侯墓葬中都有。在荥經縣出土的戰國漆器上,就有“王邦”等漢字。商場如戰場,也要“打仗”,是以商人要有标記符号,這就是印章。
為什麼巴蜀符号主要集中在荥經中國桌山?這是因為桌山是戰國時期西南的主戰場,特别是蜀泮與秦軍作戰的古戰場。曆史上的荥經是巴賨人所在地、是陶器發源地、是岷山王國和青衣羌國所在地、是古代銅器生産地、是嚴道銅山“國家銀行”注冊地、是古代郵傳地(嚴道邛郵)、是古代商貿中心。印章起源于陶藝,最早由巴賨人所使用。中國陶器産生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裡置竹籃條或繩子,接着用泥塗在模子裡,待半幹後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籃或繩的印紋。受此印紋的啟示,先民們後來直接在陶拍上刻紋飾,這就成為大陸裝飾圖案和印章藝術的淵源,陶經即由此脫胎而出。砂器與古城相生相伴。荥經砂器的曆史遠在宜興紫砂之前。僅從秦惠文王建築嚴道(前312年)算起,就有2300年左右的曆史。實際上,荥經黑陶是8000年前古陶的活化石,在荥經最早出現陶印。秦代陶印與戰國陶印不同,基本上都使用标準小篆文字,隻有極個别留有戰國書體的風貌。戰國七雄烽火硝煙,嚴道古城偏處一隅,商旅往來增多,嚴道日漸興盛。是以中國桌山出土“王”字印章最多,主要是官方往來很多。
考古專家發現,春秋戰國時的陶器其原料、配料、器型、制作工藝已具備了荥經砂器的主要特征。西南民族大學王明亮在《巴蜀印章的出土及研究現狀》一文中指出,1985年在荥經同心村共計出土42枚巴蜀符号印章(現在有80多枚),是最為集中的一次。古嚴道城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點。荥經古嚴道文化早于廣漢三星堆文化。荥經最初居民是巴賨人及氐羌系統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和外來的楚人。春秋戰國之際(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楚莊王之後裔岷山莊王,約于公元前五世紀至四世紀,以荥經城為中心,由楚人建立了附庸于楚國的岷山王國。荥經縣在岷山莊王管轄時代,水、陸交通十分友善,是以成為楚國從麗水地區運送黃金的轉運站。公元前六世紀時,荥經便已是蜀國開明王朝的銅冶基地,“錢袋子”,同時也是開明蜀國的銅器、牦牛、笮馬貿易的中心。從成都起經嚴道至雲南,可直達緬甸北部,再轉至印度。
2004年發現于荥經縣的東漢“何君尊楗閣”摩崖石刻便印證了此路的存在,是以張骞出使西域在大夏(阿富汗)發現蜀布和邛杖。從嚴道古城發現的春秋至秦漢的各類墓葬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批青銅器、炊具、印章、陶器等。荥經曾家溝戰國墓群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奁盒、扁壺、耳杯、劍),木器(梳、蓖、杖),陶器(罐、釜),竹器(笥、筐)等。發現的漆器填補了四川作為漆器生産基地而未出土實物證明的空白。其中一件漆奁盒上刻有“成草”二字,經專家鑒定,成都在得名前,就有“成草”、“成亭”之稱,為成都得名的演變過程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同時說明荥經與成都關系很緊密。荥經符号印章就是軍人将士、制陶技師、銅礦工匠、郵傳勞工及商人的證書,是身份和技能的标志。
荥經中國桌山巴蜀符号印章究竟包含什麼意圖?1981年,荥經烈太鄉戰國墓葬出土的一枚印章上,印有漢字“百”。後來還發現有些印章印面有“富”“月”“田”“十”“心”“萬歲”“敬事”“可行”等漢字。更有意思的是還有漢字 “铎”,這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使用的印章,說明與政府、宗教有關。除開漢字外,印章上其他的符号是什麼意思?至今還是個謎。在中國桌山的古蜀符号印章中,還有“手”“心”“月牙”“樹木”“鳳鳥”“三角”等幾何符号,我們認為“手”表示做事、幹活。“心”表示良心、愛心,思念、忠誠。“月牙”表示公正、清廉、明察秋毫。“樹木”表示大自然、生長。“鳳鳥”是中國傳說中的神鳥,《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記載,鳳鳥:指鳳凰,帝舜時和周文王時都曾出現,預示着時代的興盛、事業的成功。“三角”尖端向上表示男性,尖端向下表示女性。可見,荥經巴蜀符号是借助大自然表白自己願望的圖語。這些印章中多數是銅鑄(荥經是銅産地),形狀多數為圓形,少數為方形、矩形、半圓形、橢圓形,個别為“山”字形或月牙形。生動而具象化的印面,幾何線條分明,圖案對稱,傳遞出古人講求和諧統一的思想。一幅幅生靈與天象對話的抽象的古老的印面,隐藏着多少曆史資訊,值得深思。
許多學者認為巴蜀符号是帶有原始巫術色彩的符号。有的說巴蜀印章可能是一種邊關使用憑證,有的說印章不過是古人的腰間飾物……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巴蜀印章具有軍事用途,因為在嚴道古城遺址周圍的軍事墓葬裡,與巴蜀印章一起被發掘出來的還有大量青銅兵器,兵器上也有類似的神秘符号。
符号是象征物,也是一種載體,承載着交流雙方發出的資訊。現存中國銅印的發端是商代晚期的“亞羅示”玺(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亞羅示”是晚商一貴族的族氏及人名,相似的銘文可以在晚商時期的青銅器上找到。先秦時期使用印章作為個人和社會機關的信憑印記,官印的數量要遠遠大于私印,在民間還并未廣泛普及。至漢代,印章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不僅是貴族和官員群體使用,社會應用也變得更加廣泛,這就導緻了印章從信憑工具向藝術品的轉變。
▲ 荥經縣博物館标記LOGO巴蜀符号
荥經縣博物館标記LOGO就是一枚巴蜀符号印章。其中有一個“王”字,還有尖形S、五星、七星、~、9等符号。我們認為這是一枚“公務員”的私章,因為有“王”字。其他符号是用自然形态表示自己的願望,保佑自己或親人。尖形S表示2字,意思是雙方、陰陽、合作、天地等,是太極的原始圖形,做生意就是合同、契約。“五星”是魔法符号,表示太陽、生命、健康、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七”是大自然創生的基石,“七星”表示星辰、周期、“北鬥七星”、方向、指南針。~形,表示水波、船工、職業。9形,表示虎尾、卷雲、天上。荥經縣博物館LOGO的含義就是“為國家做水運,晝夜風雨兼程,上天保佑,健康平安歸來”。這枚印章實際是“勞模”證書,技師證書。這些印章是青銅器中的小不點,大似銅錢,小如紐扣,最重幾克,主要便于攜帶和遠行。活人把印章拴在褲帶上,人死後随葬,放在腰部,表明是重要物件,随手可拿。
由嚴志斌、洪梅編著的《巴蜀符号內建》(2019年7月出版)收集巴蜀符号器物835件,另附錄48件,對于巴蜀符号的時期、種類、特點、規律以及載體、材質與符号對應關系等做了基礎性研究。特别是對于272種巴蜀符号歸納出人形12種、動物形26種、植物形33種、器物形31種、建築形20種、幾何形150種,對于我們研究巴蜀符号非常有用。根據《蜀王全傳》記載,鼈靈(炳靈)應該是貴州遵義市附近(鄨水)的人,治理岷江沱江有功,開明王朝存在300多年(公元前666年至公元前316年),共曆十二世,末王蘆子霸王與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有很多交往。《水經注》根據《交州外域記》記載了蜀王兒子、安陽王、媚珠與南越王尉趙佗的史事。根據《大越史記全書》《華陽國志》《蜀王本記》《水經注》等曆史資料,我們推測鼈靈的開明王朝一直把桌山銅礦作為自己的“錢袋子”,在荥經建立了牢固的經濟和軍事基地,是以留下大量巴蜀符号,至今在桌山-瓦屋山還有炳靈寺,在山頂有炳靈墓,在桌山附近的峨邊縣發現大量高碳銅礦和冶煉遺址。末王蘆子霸王的兒子蜀泮對于中國桌山早已熟悉,為了安全甚至可能長期駐紮桌山,并在荥經、洪雅、峨邊等地煉銅鑄錢,公元前316年秋在桌山與秦軍作戰至少半年以上,終因3萬蜀人抵擋不住秦國20萬大軍的猛烈進攻,隻好繼續南遷。開明王朝及蜀泮在桌山附近留下的古戰場、軍人墳墓、巴蜀符号、煉銅遺址以及古代桌山百姓踴躍參軍、英勇殺敵、與蜀泮生死與共的事迹,值得深入研究。
我們參閱金其桢著《中國曆代珍奇碑刻考探》發現,巴蜀符号類似貴州安順《紅岩碑》、貴州雷公山《苗文碑》、福建漳州《仙字潭摩崖石刻》、浙江台州《仙居蝌蚪文摩崖石刻》《仙居中央坑摩崖石刻》、江西《廣昌古源石刻天書》、山東壽光倉颉墓石室《鳥迹書刻石》、四川阿壩《九寨溝寶鏡岩符咒摩崖石刻》、重慶綦江《手心文石碑》、重慶彭水天書《張飛岍石刻》等奇怪文字,至今很難破解,但幾乎都是先秦作品。在中國桌山黑石公園内的大型玄武岩石上,也有大量類似“石刻天書”,人工痕迹很明顯,大機率是蜀泮在此地留下的紀念符号。
▲ 廣昌古源石刻“天書”
▲中國桌山黑石公園的石刻“天書”
▲中國桌山黑石公園的石刻“天書”
總之,我們認為“巴蜀符号印章”是處于過渡态的圖字,是中原漢字與巴蜀圖字的混用,類似于日語的外來文字與假名的組合。古巴蜀文字因為秦國入侵而胎死腹中。荥經中國桌山嚴道古城的陶器、銅器、郵傳、商貿、茶葉、水運等曆史悠久,經濟發達,實力雄厚,是以成為開明王的經濟大後方和軍事保障地,成為蜀泮戰鬥的地方,成為巴蜀符号印章出土的集中區和富集地。中國桌山黑石公園内玄武岩石上的石刻“天書”,可能是戰國時期越南安陽王蜀泮留下的誓言或者寄語!(2024年9月22日)
主編 | 趙坤利
責編 | 清 風
美編 | 恺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