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 18世紀的歐洲君主早已擺脫了教會的控制,開始用各種手段增強國力,并通過戰争重組歐洲格局。但表面上如火如荼的戰争也無法掩飾,君主無法控制整個國家的事實。今天我們就從腓特烈大帝說起,看看為什麼歐洲會出現這種情況。

腓特烈大帝
1777年,腓特烈大帝向波美拉尼亞的官員下達了這樣的指令:
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土地是屬于王室、貴族還是城市——都要立刻徹底廢除農奴制。要讓這項國王陛下為了全省福祉考慮而頒布的法令立刻得到執行。應當向所有反對者禮貌的解釋法令的價值,但迫不得已也可以動用強制措施。
凡是對歐洲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會對腓特烈大帝充滿敬佩之情,七年戰争中他帶領普魯士人戰勝了強大的多國聯盟軍隊,展示了非凡的軍事天分。但是看看他的這道法令吧,尤其是那句“應當向所有反對者禮貌的解釋法令的價值”,難道不是明顯的卑躬屈膝的态度嗎?
要弄明白腓特烈大帝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倒不如看看七年戰争中的一些細節。普魯士的勝利不僅僅因為彼得三世的繼位,讓俄羅斯從敵人變成了盟友,更關鍵的還是自身強大的軍事實力。
腓特烈大帝訓練了一支強大的軍隊,15萬士兵(1756年)堅定的跟随在他身邊,不懼怕任何敵人。而腓特烈大帝為了這支軍隊,也花費了自己75%以上的收入。戰争結束之時,回到柏林的腓特烈大帝發現,不僅自己疾病纏身,整個普魯士也幾乎崩潰了。農村的大量土地荒蕪,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商業活動幾近停滞,普魯士又被金錢掐住了脖子。而腓特烈大帝的餘生,一直在努力恢複普魯士的繁榮。
貴族領主
腓特烈大帝法令中所說的“反對者”,正是那些分布在各地的貴族領主,他們依靠農奴制,掐住了整個普魯士的脖子,讓腓特烈大帝喘不過氣來。
貴族們不願意執行這道法令,他們對農奴制的解釋也似乎很合理:農民并非奴隸,他們隻是和領主達成了自願且誠實的契約,雖然農民要繳納地租,但是領主也付出了很多,比如“供養、維持包括兒童和仆人在内的農民家庭,即便在農民因為事故殘疾或年老時也要繼續供養,為農民提供房屋、馬廄、耕地、牛,給家仆支付公平的薪水,建造并養護擁有居住和經濟用途的主要建築物。”
進一步的,領主們又提出,正是因為他們的莊園和耕地,才讓這麼多的農民處在“合适的位置”,不讓他們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态——領主們實際上幫腓特烈大帝一個大忙了。
我們必須承認,表面上看起來,這些理由确實有些道理,就算沒有他們說的這麼好,也至少證明領主對社會穩定有着重要的價值。
于是,腓特烈大帝頒布的這條法令,在憤怒領主們的抗議聲中,沒有執行下去。
腓特烈大帝的讓步有諸多原因,比如他必須竭力維持普魯士的穩定,貴族領主依然有着強大的實力,足以對他的統治造成威脅。
歐洲農民
但是他也明白,莊園經濟的基礎農奴制,是阻礙國家強盛的最大毒瘤。
18世紀歐洲農奴制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歐洲國家的大多數人口依然是農民,農奴制把他們牢牢的控制在貴族領主的手中。領主們不管多富有,都是他們自己的,國王和政府分不到半點好處;其次,近代化過程中的歐洲君主,已經意識到并開始強調人生而平等的觀念,這樣更容易得到人民的支援,但農奴制與這一理念是相悖的;另外,貴族領主濫用權力,對農民的剝削依然可能造成社會的動亂。
更為重要的三點是:農民創造的财富都被領主拿走了,而國家需要這些财富發展;農奴制把大量的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發展制造業和商業貿易缺乏勞動力;大多數農民被限制自由,直接阻礙了戰争期間的國家征兵。
約瑟夫二世
奧地利大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毫不避諱的表達了他對農奴制的厭惡,這其實是18世紀末大多數歐洲君主的共同想法。約瑟夫二世曾經明确表示:“我已深知索拉特莊園的農奴多年來一直以最迫切的方式抱怨公職人員和地主的壓迫和殘酷行為,我反複呼籲,要求對申訴進行調查和處理,唉,到目前為止這都是徒勞的……各種弊端從未在根本上得以解決……人們被壓迫的太過分,弦繃得太緊的話,它遲早是要斷的。”
從1781年開始,完全掌權的約瑟夫二世開始行動了。他首先下令所有的農民可以不經過領主的許可結婚、遷徙以及自由擇業,莊園内的兒童也不必義務當領主的仆人——自由遷徙和擇業,是對農奴制“釜底抽薪”式的打擊。當普通農民有了選擇的自由,他們就能不依附于某一個貴族領主,而是尋找“出價”最高的,哪怕這個人并非貴族。
約瑟夫二世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就是規定農民對領主的所有義務(包括地租以及免費勞役)都不再用實物方式繳納,而是可以用一筆現款代替。在此之前,農民們把部分農作物及家養牲畜交給領主,還要免費給領主幹活——這意味農民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金錢,他們隻能日複一日的用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所得取悅領主。
如果這一切都換成一筆現金,意味着農民可以直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及勞動成果,農村經濟會得到巨大發展,農民會從實質上得到“解放”,工商業也會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
不出所料的,約瑟夫二世對農奴制的改革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就連他政府中的大多數進階官員,都明确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很多法令都遭到了政府高官的拒絕簽名,約瑟夫二世也不得不稍作退讓。
當然,也有一些約瑟夫二世沒有觸及到的,比如領主裁判權和強制勞役的問題。領主在領地内是至高無上的,就像“國中之國”的君主。如果要剝奪他們管理“臣民”的權力,無疑是在逼迫他們造反。
約瑟夫二世的改革,堅持到他離開人世。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成功,農民們真正得到解放,要等到歐洲1848年的大革命之後,才真正實作。
貧困的農民
18世紀匈牙利自由派人士拜耳澤維奇的一段話,就能看出很多問題:“農民對所有上等人都表現出天生的不信任,甚至對那些無須對農民苦難負責的上等人也是如此,他們認為自己有權用詭計……擷取好處……他們對一切行政和司法當局也同樣不信任……他們之是以頑固反對,是因為深知領主的利益與自己相悖……”
對,農民們對領主已經充滿了憤怒,他們急切的希望改變自己的處境。很多農民對領主的普遍抗争是這樣的:領主需要小孩子去當奴仆,他們就送去自己最虛弱愚笨的孩子;領主需要農民免費服勞役,他們就派去最弱小的家庭成員;在給領主工作的時候,能偷懶就偷懶……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農民們也開始訴諸于暴力。
約瑟夫二世急于推進自己的農奴制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詳細了解了特蘭西瓦尼亞1784年的農民起義。在這次暴動當中,最多的時候聚集了3.6萬名武裝農民,他們目标明确的針對貴族領主:僅僅是暴動波及的一個地區,就有132棟貴族居所被燒毀,4000名貴族(及其家人)被以“最可怕的方式”殺死。
農民們已經忍無可忍,急切的需要廢除農奴制,廢除貴族領主的特權。
18世紀後期的歐洲君主,但凡不是那麼昏庸無能的,都知道必須廢除農奴制了。腓特烈大帝和約瑟夫二世,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而且同時也證明了:改革之路異常艱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但是,在曆史的大趨勢下,一旦邁出了第一步,改革就再也停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