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

網絡是由和構成,表示諸對象及其系。在上,網絡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網絡除了定義外,還有具體的含義,即網絡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在計算機領域中,網絡是資訊、、的,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資訊聯系到一起,進而實作這些資源的。網絡是人類發展史來最重要的發明,提高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網絡是由和構成,表示諸對象及其互相聯系。用數學定義,網絡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權重圖。實體含定義,即網絡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

網絡是資訊傳輸、接收、的虛拟平台,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聯系到一起,進而實作這些的共享。原指用一個巨大的畫面,把所有連接配接起來,也可以作為使用。就是用實體将各個孤立的或相連在一起。組成,進而達到和的目的。凡将地理不同,并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通過通信裝置和線路而連接配接起來,且以完善的(網絡協定、方式及等)實作的系統,可稱為。它是人們資訊交流使用的一個工具。作為網絡工具,它會越來越好用的,也會越來越多,内容也會越來越。網絡會借助文字閱讀、檢視、影音、傳輸、、等軟體工具從文字、圖檔、聲音、視訊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也是一個資源共享的通道,但它畢竟是人類的一個工具。相信有一天,網絡會借助軟體工具的作用帶給人們極其美好甚至超越人體本身所能帶來的感受。比如借助軟體工具讓人以極其真實的外貌、感覺進入網絡平台、感受生老病死、娛樂、生子等。但這些隻是了人們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們的生活,它隻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網上可以直接實作産品的交易,如文字、影音的購買、發送、傳輸、接收。但實物哪怕芝麻大點的東西也必須依靠人來送達,這就是網絡發展的極限性。它可以在虛拟和感覺方面超越人,但永遠不會在實體感受方面取代人類。

網絡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幾種内容:

1、電路或電路中的一部分。漢語中,“網絡”一詞最早用于電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幹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号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絡。”

2、流量網絡(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絡(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模組化,有時特指計算機網絡(Computer

Network),或特别指有其中的網際網路(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絡、交通網絡、政治網絡。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互相。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标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标任何數。用數學定義,網絡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權重圖。實體定義,網絡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絡,如開關網絡、運輸網絡、通信網絡、計劃網絡等。總之,網絡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并研究的一種模型。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義,如“人際關系網絡”、“資訊交流網絡”等,這種意義下,常說成“網”。

5、一般指“三網”:電信網絡、有線電視網絡、網絡。狹義的含義即網際網路。

6、抽象意義上的網絡。比如城市網絡、交通網絡、交際網絡等。

計算機網絡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裝置将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配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絡協定,共享硬體、軟體,最終實作資源共享的。

但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是計算機網絡,一般人對網絡的了解都是關于計算機網絡。

網絡的誕生使命:通過各種網際網路服務提升全球人類生活品質。

讓人類的生活更便捷和豐富,進而促進全球人類社會的進步。并且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讓人類最便捷地擷取資訊。找到所求,讓人類的生活更快樂。

與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并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将處于癱瘓狀态,其後果将不堪設想,是以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必須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進階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的網絡,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隻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于美國國防部進階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異構網絡的T/協定,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定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定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進而誕生了真正的。

1986年,(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定,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路并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絡--Milnet。ARPAnet --網絡之父,逐漸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曆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開發成功,為 實作廣域資訊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于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并不感興趣。

1991年的三家公司分别經營着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網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宣布使用者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于任何的商業用途。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于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于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Internet已經聯系着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使用者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資訊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絡。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資訊高速公路的雛形。‘‘‘網絡‘‘‘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 [[網絡流]]也簡稱為網絡(network)。一般用于系統、系統、系統模組化

1、通信線路和通信裝置;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絡支援;

4、實作資料通信與資源共享。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内,由于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沖突而産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幹台終端直接連接配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雛形。

最早的網絡,是由美國國防部進階研究計劃局()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絡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緻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如今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

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定的轉換工作,并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

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并在

UNIX(BSD4.1)上實作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定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

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随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幹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

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使用者首次超過了學術界使用者,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21世紀,平台應用于電子商務領域。網商成為潮流。

第一代:連接配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

隻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作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使用者資源子網。

終端使用者可以通路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互聯階段

(、Internet)

1981年國際标準化組織()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作不同廠家生産的計算機之間實作互連。

TCP/IP協定的誕生。

第四代:資訊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資料量)

寬帶ISDN:。

ATM技術、ISDN、千兆以太網

互動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絡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标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絡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曆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技術,并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絡應用僅限于小範圍内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範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衆生活,并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使用者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漸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發展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内Internet使用者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使用者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資訊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國上網使用者總人數為

5.3億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有五家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機關,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機關。有600多家網絡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随着網絡基礎的改善、使用者接入方面新技術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營運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将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将會更快,進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作。:

電話網從發明到現在一直延續着電路交換的方式。在上世紀末興起的IP網以無連接配接的通信方式給人們帶來突破。語音業務是營運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不能完全無連接配接。在兩種情況的驅動下,出現了以軟交換為核心的網絡。它在兼顧現有電話網的情況下又試圖把傳統的電路交換網轉變為分組交換網絡。

  以軟交換為核心的網絡的出現,在保持原有話音業務不變的情況下,實作了話路的分組傳送,大幅降低了運作和維護成本,進而使軟交換技術成為交換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業務需求是市場主導的今天,軟交換自身能開展一些新業務這一優勢更使得人們對它趨之若鹜,在中國,經過三年多的試驗和規模試商用,

軟交換在技術上已經基本成熟,快速提供業務能力得到展現,建網成本也與傳統交換機相當。在此情況下,随着VoIP、IPTV、視訊會議、VOD等寬帶業務的不斷湧現,造成了帶寬

急劇消耗和網絡擁擠等問題,于是在接入網方面,寬帶化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接入的問題,人們提出了很多方案,為了解決寬帶,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增加互連帶寬;改變網絡流量結構,減輕主幹網的瓶頸;應用QoS機制,保證部分應用的服務品質;采用IPMulticast多點傳播技術等。相比之下,IP多點傳播技術具備網絡主幹帶寬不需要和使用者數量的增長成正比的特點,可以有效控制主幹網成本,成為營運商的首選技術。而将多點傳播技術和QoS機制相結合,将會更好地滿足新業務的需求。

對于在寬帶接入網中的IPTV來說,大家都非常關注。IPTV呼喚的高帶寬可以說是電信網絡轉型的一個契機。随着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寬帶使用者迅速膨脹,但許多地區在投入巨資建成寬帶城域網後,卻沒有收獲很高的寬帶使用者接入率。IPTV在挖掘新的使用者增長方式和業務量增長方式等方面給電信營運商們帶來了一些欣慰,它正在成為電信營運商撬動寬帶市場的新力量。

移動業務在由窄帶和話音業務為主向第三代網絡演進的大背景下,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很多寬帶無線接入技術,WiMAX等具有代表性的無線接入技術正以其極高的帶寬和優異的IP業務支援能力獲得全球的矚目。

  在寬帶化等大背景下,各式各樣的新型業務也成為大會關注的一個話題。在業務快速提出、品質保證和商業模式等方面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有意義的交流和探讨。

  在中國可能發放3G牌照的如今,營運商更是密切關注着固定網和移動網的融合,他們希望在統一的核心網絡上為使用者提供高品質的綜合業務,降低網絡複雜度和運維成本。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技術、标準、産品等方面不斷成熟,這個過程将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随着網際網路在全球範圍内的擴充,中國快速發展,中國ISP的數量不斷增加,提供的業務也不斷豐富。然而要實作中國網際網路服務的繁榮,不僅需要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提供豐富的業務,還需要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SP不斷開拓服務市場,采取靈活的營運模式,找到自身盈利的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争力。本文就中國ISP的營運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業務類型對ISP營運模式的不同需求。

網際網路業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向廣大使用者綜合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業務、資訊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營運商。ISP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準許的正式營運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網際網路内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是網際網路内容提供商,即向廣大使用者綜合提供網際網路資訊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營運商。ICP同樣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準許的正式營運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國内知名ICP有新浪、搜狐、163.21CN等等。

在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産業鍊“裝置供應商——基礎網絡——内容收集者和生産者——業務提供者——使用者”中,ISP/ICP處于内容收集者、生産者以及業務提供者的位置。由于資訊服務是中國資訊産業中最活躍的部分,ISP/ICP也是中國資訊産業中最富創新精神、最活躍的部分。到2006年底中國注冊增值業務提供商約有2.1萬多家,其中大部分為基于網際網路開展業務的ISP/ICP。随着以内容為王的網際網路發展特征逐漸明晰,大部分ICP也同時扮演着ISP的角色。本文按照網際網路業務的分類,對提供不同業務的ISP營運模式進行了分析。

2012年網絡零售交易規模達1.32萬億元,而到2020年,這一規模可能達到4.2萬億元。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與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都釋出報告稱,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呈現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網絡零售可占到中國消費市場10%-16%的份額。

網絡零售拉低中國平均零售價的幅度正逐漸減弱。自2010年起算,網絡零售主要産品類别

的線上價格一般增幅都超過線下,反映出網絡商家早期可能采取了不

可持續的以價換量的做法。随着網絡零售市場的發展,消費者日益成熟,而不會僅僅注重價格的比較。

按覆寫範圍分:

區域網路(作用範圍一般為幾米到幾十公裡)。

城域網(界于WAN與LAN之間)。

廣域網(作用範圍一般為幾十到幾千公裡)。

按拓撲結構分類:

總線型

環型

星型

網狀

按資訊的交換方式來分:

電路交換

封包交換

封包分組交換

分類:

有線網、光纖網、無線網,通常采用單一的傳輸媒體,而城域網和采用多種傳輸媒體。

按通信方式分類:

點對點傳輸網絡、廣播式傳輸網絡

按網絡使用的目的分類:

共享資源網、資料處理網、網,網絡使用目的都不是唯一的。

按服務方式分類:

客戶機/伺服器網絡、對等網

網絡安全是一個關系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的穩定、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問題。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資訊化步伐的加快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家門就是國門”,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網絡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資訊安全技術、、數論、資訊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絡安全是指網絡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資料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洩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作,網絡服務不中斷。

網絡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絡上的資訊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絡上資訊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絡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絡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随着“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使用者(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隐私或商業利益的資訊在網絡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使用者的利益和隐私,通路和破壞。

從網絡運作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絡資訊的通路、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絡資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絡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資訊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資訊洩露,避免對社會産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态角度來講,網絡上不健康的内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網絡的用途

【網絡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絡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互動性、超文本連結方式。是以,其給網絡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資訊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資訊接收與釋出者并随時可以對資訊作出回報,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随意連結、并以教育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絡傳播”是廣泛出現于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絡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網際網路絡,也被稱作網絡傳播,是現代資訊革命的産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絡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的人類資訊(包括新聞、知識等資訊)傳播活動。在網絡傳播中的資訊,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媒體上,通過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并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裝置閱讀使用。網絡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資訊傳遞、交流和利用,進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絡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高速傳播。

網絡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絡電話】

網絡電話又稱為電話,它是通過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來進行語音傳送的。傳統的國際電話是以類比的方式來傳送的,語音先會轉換為訊号,通過銅纜将聲音傳送到對方。網絡電話則是将聲音通過網關(gateway)轉換為資料訊号,并被壓縮成資料包(packet),然後才從網際網路傳送出去,接收端收到資料包時,網關會将它解壓縮,重新轉成聲音給另一方聆聽。網絡電話聯機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

3 種: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網絡電話利用TCP/IP協定,由專門軟體将呼叫方的話音轉化成數字信号(往往再經過壓縮,這也是網絡電話軟體好壞的技術關鍵點),然後打包,形成一個個小資料包,小資料包自由尋找網絡空閑空間,将語音資料傳輸到對方,對方的專門裝置或軟體接收到資料包後,作一個與前面講的語音轉化成資料包的反過程,如果對方的接收器不一緻,還要作技術處理以使語音能夠還原。通話全程,我們不用特意租用專門的線路,而隻是見縫插針地使用網絡,大大節省通話費用。一般費用國内都在幾分錢,國際費用一般都在幾毛錢,費用非常低廉!

【網絡硬碟】

“網絡硬碟”是一塊專屬的存儲空間,使用者通過上網登入網站的方式,可友善上傳、下載下傳檔案,而獨特的分享、分組功能更突破了傳統存儲的概念。

與其他同類産品相比,“網絡硬碟”産品具有直覺預覽、四級共享、分組管理、穩定安全的四大特點。

網絡硬碟是指“通過網絡連接配接管理使用的遠端硬碟空間”,可用于傳輸、存儲和備份計算機的資料檔案,友善使用者管理使用。本站使用者可在全球任何有網際網路接入的電腦終端上,連接配接使用“e網通”提供的網絡硬碟服務。

【網絡金融】

所謂網絡金融,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上實作的金融活動,包括網絡金融機構、網絡金融交易、網絡金融市場和網絡金融監管等方面。它不同于傳統的以實體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于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态是虛拟化的、運作方式是網絡化的。它是資訊技術特别是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産物,是适應電子商務(e-

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産生的網絡時代的金融運作模式。

【網絡教育】

網絡教育指的是在網絡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網絡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網絡教和學的服務,這種服務展現于用數字化技術傳遞内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網絡電視】

網絡電視又稱IPTV(InteractivePersonalityTV),它将電視機、個人電腦及手持裝置作為顯示終端,通過機頂盒或計算機接入寬帶網絡,實作數字電視、時移電視、互動電視等服務,網絡電視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電視觀看方法,它改變了以往被動的電視觀看模式,實作了電視按需觀看、随看随停。

【網絡保險】

網絡保險是新興的一種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有别于傳統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

網絡保險的産生和發展是一種曆史趨勢,它代表了國際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内的保險網站大緻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保險公司的自建網站,主要推銷自家險種,如平安保險的“PA18”,泰康人壽保險的“泰康線上”等;第二類是獨立的第三方保險網站,是由專業的互連網服務供應商(ISP)出資成立的保險網站,不屬于任何保險公司,但也提供保險服務,如慧保網、易保、網險等;第三類是保險資訊網站,如中國保險網一類的,可以視為業内人士的BBS。很明顯,這三大類網站代表了中國網絡保險的發展水準,當對它們的實施政策及市場運作方式進行理性、客觀的研究分析後,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國網絡保險的發展狀況。

網絡保險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銀行、電信等多個行業,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網絡黑客的襲擊使計算機網絡系統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網絡保險存在不安全隐患;而網絡保險由于保險當事人之間的人為因素與深刻複雜的背景及利益關系,使得在網上投訴、理賠容易滋生欺詐行為。是以,僅僅依靠網上運作還難以支撐網絡保險。如何禁止和懲處利用網絡保險進行保險欺詐的行為?如何實行網上核保與網上理賠及支付?網絡保險在我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網絡保險技術是由國家科技研發人員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強系統”對伺服器的安全進行維護,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蟲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号,中央新聞聯播以播報新一代的“安全加強系統”已投入運作。

【網絡營銷】

網絡營銷(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稱是網絡直複營銷,屬于直複營銷的一種形式,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資訊通訊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産物,是指企業以電子資訊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包括網絡調研、網絡推廣、網絡新産品開發、網絡促銷、網絡分銷、網絡服務等)的總稱。

網絡營銷的具體操作步驟為:

搭建企業網絡營銷平台大的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站,小的公司可以與有關網絡公司聯盟,在網上安一個“家”。

網絡推廣(搜尋引擎的優化、商機釋出、電子郵件、部落格營銷……)

建立消費者資料庫。消費者是企業的戰略财産,企業必須重視借助網絡收集、分析消費者資訊,如注冊使用者的資訊,使用者回報的意見、建議,建立并管理消費者資料庫,發掘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習慣,建立與客戶發展長期的私人關系。鎖定網上消費者。一方面網際網路上的資訊不斷激增,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時間有限,企業必須開始吸引消費者上網并且促使他們多次通路和長時間浏覽企業網站的營銷政策。

四,強調個性化。為了赢得消費者依賴,企業必須把每個消費者看成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當今消費者新的購物準則是:“要麼按我的要求提供産品,要麼我就不要”!公司的回答隻能是:“按他們的要求做,否則就别打擾他們”。

重視差異化營銷、直銷。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差異化營銷,大力開展包括E-mail營銷在内的直銷。

建立快速的顧客回應機制。包括對客戶意見和建議、投訴和抱怨的快速回應,以及快速的物流機制。要最大限度地抓住每一次與客戶交流的機遇,盡可能快地提供滿足顧客特有的時間和傳遞要求的服務。

【網絡托管】

托管基本概念:網絡托管業務是指受使用者委托,代管使用者自有或租用的國内的網絡、網絡元素或裝置,包括為使用者提供裝置的放置、網絡的管理、運作和維護等服務,以及為使用者提供互聯互通和其它網絡應用的管理和維護服務。

網絡托管業務條件:

第一章

制定目的

第一條

為加強通信網絡安全管理,提高通信網點設施的維護品質和全網通信品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 條例》和《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凡在事網絡托管業務的企業,應按規定取得《網絡托管業務許可證》後,方可進行通信裝置、線路等維護工作。

第二章

申請和審批

第三條

申請《網絡托管業務許可證》的企業,除提供申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需要的材料外,還應送出:

(一)經理、技術負責人、财務負責人的履歷、任職檔案、職稱學曆和身份證影印件;

(二)工程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的職稱證書、特殊工種執業資格證書和身份證影印件;

(三)企業已獲得其他資質證書影印件;

(四)維護工作所需要的工器具、儀表、車輛等裝備清單;

(五)需要出具的其他有關證件和資料。

第三章

業務範圍及評定标準

第四條

網絡托管業務中的維護服務業務範圍包括傳輸、交換、資料、基站、電源等裝置以及通信光電纜、管道、通信鐵塔的維護。

第五條

相關條件

(一)企業主要負責人的資曆:企業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應具有3年以上從事通信建設或維護管理經曆,有中級以上職稱;财務負責人應具有本專業初級以上職稱。

(二)技術人員要求:

1、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于15人;其中具有通信專業進階職稱或碩士畢業3年以上的人員不少于2人,具有通信專業中級職稱或大學畢業3年以上的人員不少于8人。

2、鐵塔代維應不少于5人持有勞動部門頒發的登高證書。

3、企業聘用的離退休人員(不超過65歲)不得超過總人數的1/3。

(三)企業注冊資金不少于100萬元。

(四)具有承擔相應專業維護作業的裝置、儀器、儀表及工具、車輛等。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六條

網絡托管業務經營許可證按《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實行年檢制度。

(一)

年檢材料除應送出《電信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所規定的材料外,還應送出工程品質部門出具的年檢意見。

(二)工程品質部門出具的年檢意見将作為《網絡托管業務許可證》年檢合格條件之一。

1、年檢意見合格條件:

(1)企業條件完全符合年檢标準,且維護品質合格,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2)通信工程技術人員數量達到規定标準的80%以上。

2、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年檢意見結論為“不合格”:

(1)通信工程技術人員未達到規定标準的80%;

(2)發生重大維護品質、安全責任事故。

第七條

持證企業必須在準許的許可登記規定的業務範圍内執業,不得超範圍承接業務,違反本規定的,依照許可證管理辦法第34條處罰。

【網絡的曆史意義】

計算機網絡是即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以來,人類又一個資訊存儲與傳播的偉大創造。人類的資訊傳播最早是言傳身教,到龜殼石刻的高成本記載,到的計算機網絡快速高容量的記載及快速傳播。

是伴随着網絡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别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從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網絡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絡動畫和圖檔,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網絡上冒出的新詞彙主要取決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絡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就可以被接受。就相當于人與人對話,隻是我們的對話方換成了計算機,計算機是一個服從者,我們隻要用語言告訴他幹什麼就可以,也就是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代表了一定的網際網路文化,它廣泛地出現在聊天、論壇(BBS)等各種網際網路應用場合,并滲透到現實生活中,對我們的生活産生了一定影響。它來源廣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語、各門外語、縮略語、諧音等等,屬于混合語言。在鴉片戰争之前,全中國沒幾個人會知道歐羅巴、英吉利是什麼意思,也不會知道毛瑟槍、白蘭地是什麼東西。然而在鴉片戰争之後,這些詞彙迅速進入中國人的語言之中,并通過音譯長久地得以保留。這個例證可以看出,網絡語言的出現,賦予語言更多的生命與活力。

網絡語言的研究已成為語言學新的增長點。随着研究的深入,應運而生;其發展十分迅速,并得到學術界認可。這門新興學科是由中國知名學者教授在2000年發表的《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絡語言學》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并對之略作闡釋;此後,網絡語言學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西班牙知名學者聖地亞哥·珀施特圭羅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專著《網絡語言學:網際網路上的語言、話語和思想》中,對網絡語言學作了較為全面的探究。2005年英國知名語言學家教授發表了《網絡語言學的範圍》一文,就網絡和資訊技術對語言産生影響的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究。目前網絡語言學已成為當代語言學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學科之一,不過它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商業模式:網絡遊戲市場的迅速膨脹刺激了網絡服務業的發展,網絡遊戲開始進入收費時代,許多消費者都願意支付高昂的費用來玩網絡遊戲。從《凱斯邁之島》的每小時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時6美元,第二代網絡遊戲的主流計費方式是按小時計費,盡管也有過包月計費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氣候。

1978年在英國的,羅伊·特魯布肖用DEC-10編寫了世界上第一款MUD遊戲——“MUD1”,這是一個純文字的多人世界,擁有20個互相連接配接的房間和10條指令,使用者登入後可以通過資料庫進行人機互動,或通過聊天系統與其他玩家交流。

特魯布肖離開埃塞克斯大學後,把維護MUD1的工作轉交給了理查德·巴特爾,巴特爾利用特魯布肖開發的MUD專用語言——“MUDDL”繼續改進遊戲,他把房間的數量增加到400個,進一步完善了資料庫和聊天系統,增加了更多的任務,并為每一位玩家制作了計分程式。

1980年埃塞克斯大學與ARPAnet相連後,來自國外的玩家大幅增加,吞噬了大量系統資源,緻使校方不得不限制使用者的登入時間,以減少DEC-10的負荷。80年代初,巴特爾出于共享和交流的目的,把MUD1的源代碼和盤托出供同僚及其它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考,于是這套源代碼就被流傳了出去。到1983年末,ARPAnet上已經出現了數百份非法拷貝,MUD1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傳開來,并出現了許多新的版本。如今,這套最古老的MUD系統已被授權給美國最大的線上資訊服務機構之一——CompuServe公司,易名為“不列颠傳奇”,至今仍在運作之中,成為運作時間最長的MUD系統。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多人互動網絡遊戲,它可以保證整個虛拟世界的持續發展。盡管這套系統每天都會重新開機若幹次,但重新開機後遊戲中的場景、怪物和謎題仍保持不變,這使得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獲得持續的發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計算機上運作,而不局限于埃塞克斯大學的内部系統。

1982年,約翰·泰勒和凱爾頓·弗林組建Kesmai公司,這家公司在網絡遊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Kesmai公司的第一份合約是與CompuServe簽訂的,當時約翰·泰勒看見了CompuServe打出的一則名為“太空戰士”(MegaWars)的廣告——“如果你能編寫一款這樣的遊戲,你就能獲得每月3萬美元的版稅金”,他便把同凱爾頓·弗林一起開發的《凱斯邁之島》(The

Island of

Kesmai)的使用手冊寄了一份給當時在CompuServe負責遊戲業務的比爾·洛登,洛登對此很感興趣。《凱斯邁之島》的運作平台為UNIX系統,而CompuServe使用的是DEC-20計算機,于是Kesmai公司重新為CompuServe開發了一個DEC-20的版本。這款遊戲營運了大約13年,1984年開始正式收費,收費标準為每小時12美元。同年,MUD1也在英國的Compunet上推出了第一個商業版本。

1984年,馬克·雅克布斯組建AUSI公司(《亞瑟王的暗黑時代》的開發者Mythic娛樂公司的前身),并推出遊戲《阿拉達特》(Aradath)。雅克布斯在自己家裡搭建了一個伺服器平台,安裝了8條電話線以運作這款文字角色扮演遊戲,遊戲的收費标準為每月40美元,這是網絡遊戲史上第一款采用包月制的網絡遊戲,包月制的收費方式有利于加速網絡遊戲的平民化程序,對網絡遊戲的普及将起到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包月制在當時并沒有成長起來的條件,1990年AUSI公司為《龍門》(Dragon’s

Gate)定的價格為每小時20美元,盡管費率高得驚人,但仍有人願意每月花上2000多美元去玩這款遊戲,是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月制并未引起人們的關注。

1985年,比爾·洛登說服通用電氣公司(GE)的資訊服務部門投資建立了一個類似CompuServe的、商業化的、基于ASCII文本的網絡服務平台,這套平台被稱為GEnie(G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GEnie于10月份正式啟動,其低廉的收費标準在使用者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也令一向有着強烈優越感的CompuServe感受到了競争的壓力。GEnie系統實際上是利用GE資訊服務部門的伺服器在夜晚的空閑時間為使用者提供服務,是以收費非常低廉,晚上的價格約為每小時6美元,幾乎是CompuServe的一半。

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NET)

又稱郵電部網際網路、中國公用Internet網,是郵電部經營管理的基于Internet網絡技術的電子資訊網,1995年初與國際網際網路連通,并于5月向社會提供服務。CHINANET由骨幹網、接入網組成,骨幹網是其主要資訊通路,由直轄市和各省會城市的網絡節點構成;接入網是各省(區)建設的網絡接點形成的網絡。CHINANET的靈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國各城市的接入點,可以友善地接入國際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豐富資訊資源和各種服務,并可為國内的計算機互聯,為國内的資訊資源共享提供友善的網絡環境。

中國教育與科研網(CERNET)

1994年啟動,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網絡中心)、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成都和沈陽等高等學校集中的大城市。有連接配接美國的國際專線。全國主幹網(共11條64KbpsDDN專線)于1995年10月開通。二期工程完成後,全國主幹網和國際聯網的逐漸更新,主幹網達到2Kbps以上,國際聯網達到8Kbps以上。

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清華、北大共同建設。1994年4月開通了與Internet的專線連接配接。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國最高域名CN主伺服器的設定,實作了與Internet的TCP/IP連接配接。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聯網”工程。至1997年底,已連接配接100多個以太網、3000多台計算機、1萬多名使用者,成為中國地域廣、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務設施齊全的全國性科研教育網絡。

局部區域網絡(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路",縮寫為LAN。區域網路是結構複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絡。區域網路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絡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路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絡。通常将具有如下特征的網稱為區域網路。

1)網絡所覆寫的地理範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裡,甚至隻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内。

2)資訊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範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作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隻能達到1.544Mbps 。

3)網絡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于某個機關。

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 WAN )它是影響廣泛的複雜網絡系統。

WAN由兩個以上的LAN構成,這些LAN間的連接配接可以穿越30mile

*以上的距離。大型的WAN可以由各大洲的許多LAN和MAN組成。最廣為人知的WA N 就是Internet,它由全球成千上萬的LAN和WAN 組成。

有時LAN、MAN和WAN間的邊界非常不明顯,很難确定LAN在何處終止、MAN或WAN在何處開始。但是可以通過四種網絡特性-通信媒體、協定、拓撲以及私有網和公共網間的邊界點來确定網絡的類型。通信媒體是指用來連接配接計算機和網絡的電纜、光纖

電纜、無線電波或微波。通常LAN結束在通信媒體改變的地方,如從基于電線的電纜轉變為光纖。電線電纜的LAN通常通過光纖電纜與其他的LAN連接配接。

網橋這種裝置看上去有點像中繼器。它具有單個的輸入端口和輸出端口。它與中繼器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能夠解析它收發的資料。網橋屬于

OSI

模型的資料鍊路層;資料鍊路層能夠進行流控制、糾錯處理以及位址配置設定。網橋能夠解析它所接受的幀,并能指導如何把資料傳送到目的地。特别是它能夠讀取目标位址資訊(MAC),并決定是否向網絡的其他段轉發(重發)資料包,而且,如果資料包的目标位址與源位址位于同一段,就可以把它過濾掉。當節點通過網橋傳輸資料時,網橋就會根據已知的

MAC 位址和它們在網絡中的位置建立過濾資料庫(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轉發表)。網橋利用過濾資料庫來決定是轉發資料包還是把它過濾掉。

網關不能完全歸為一種網絡硬體。用概括性的術語來講,它們應該是能夠連接配接不同網絡的軟體和硬體的結合産品。特别地,它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格式、通信協定或結構連接配接起兩個系統。和本章前面讨論的不一樣,網關實際上通過重新封裝資訊以使它們能被另一個系統讀取。為了完成這項任務,網關必須能運作在OSI

模型的幾個層上。網關必須同應用通信,建立和管理會話,傳輸已經編碼的資料,并解析邏輯和實體位址資料。

網關可以設在伺服器、微機或大型機上。由于網關具有強大的功能并且大多數時候都和應用有關,它們比路由器的價格要貴一些。另外,由于網關的傳輸更複雜,它們傳輸資料的速度要比網橋或路由器低一些。正是由于網關較慢,它們有造成網絡堵塞的可能。然而,在某些場合,隻有網關能勝任工作。在你的網絡生涯中,你很可能會在電子郵件系統環境中聽到關于網關的讨論。常見的網關

,包括電子郵件網關,描述如下:

-

電子郵件網關:通過這種網關可以從一種類型的系統向另一種類型的系統傳輸資料。例如,電子郵件網關可以允許使用 Eudora 電子郵件的人與使用 GroupWise

電子郵件的人互相通信。

IBM 主機網關:通過這種網關,可以在一台個人計算機與 IBM 大型機之間建立和管理通信。

-網際網路網關:這種網關允許并管理區域網路和網際網路間的接入。網際網路網關可以限制某些區域網路使用者通路網際網路。反之亦然。

區域網路網關:通過這種網關,運作不同協定或運作于 OSI

模型不同層上的區域網路網段間可以互相通信。路由器甚至隻用一台伺服器都可以充當區域網路網關。區域網路網關也包括遠端通路伺服器。它允許遠端使用者通過撥号方式接入區域網路。

一個LAN可以由一系列的子網組成,而一個WAN

,例如Internet ,可以由一系列的自治組成。LAN可以隻使用以太網,而WAN卻可能包括以太網、令牌環網、X.25

和其他一些網絡。通過網際協定(IP),可以把一個包發送到LAN的不同子網和WAN的不同網絡上,唯一的條件就是這些網絡所使用的傳輸選項要保證能夠和 TCP/IP

相容,這些選項包括:

、、 、I、 、、(帶有轉換的)、網絡傳輸頭

(例如,)

IP的基本功能是提供資料傳輸、包編址、包尋徑、分段和簡單的包錯誤檢測。通過IP編址約定,可以成功地将資料傳輸和路由到正确的網絡或者子網。每個網絡結點具有一個32位的IP位址,它和48位的MAC位址一起協作,完成網絡通信。該位址不但辨別了一個既定的網絡,而且還指明了是該網絡上的哪個結點。

TCP/IP協定(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傳輸控制/網際協定,又叫網絡通訊協定,它包括上百個各種功能的協定,如:遠端登入、檔案傳輸和電子郵件等,而TCP協定和IP協定是保證資料完整傳輸的兩個基本的重要協定。通常說TCP/IP

是Internet協定簇,而不單單是TCP和IP。

TCP/IP協定的基本傳輸機關是資料包(Datagram)。TCP協定負責把資料分成若幹個資料包,并給每個資料包加上標頭;IP協定在每個標頭上再加上接收端主機位址,這樣資料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如果傳輸過程中出現資料丢失、資料失真等情況,TCP協定會自動要求資料重新傳輸,并重新組包。總之,IP協定保證資料的傳輸,TCP協定保證資料傳輸的品質。

TCP/IP協定資料的傳輸基于TCP/IP協定的四層結構: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接口層,資料在傳輸時每通過一層就要在資料上加個標頭,其中的資料供接收端同一層協定使用,而在接收端,每經過一層要把用過的標頭去掉,這樣來保證傳輸資料的格式完全一緻。

Internet依靠TCP/IP協定,在全球範圍内實作不同硬體結構、不同作業系統、不同網絡系統的互聯。在Internet上,每一個節點都依靠唯一的IP位址互相區分和互相聯系。IP位址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的位址,由4個8位字段組成,每個字段之間用點号隔開,用于辨別TCP/IP主控端。

每個IP位址都包含兩部分:網絡ID和主機ID。網絡ID辨別在同一個實體網絡上的所有主控端,主機ID辨別該實體網絡上的每一個主控端,于是整個Internet上的每個計算機都依靠各自唯一的IP位址來辨別。

IP位址構成了整個Internet的基礎,它是如此重要,每一台聯網的計算機無權自行設定IP位址,有一個統一的機構-IANA負責對申請的組織配置設定唯一的網絡ID,而該組織可以對自己的網絡中的每一個主機配置設定一個唯一的主機ID,正如一個機關無權決定自己在所屬城市的街道名稱和門牌号,但可以自主決定本機關内部的各個辦公室編号一樣。

IP位址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的位址,理論上講,有大約40億(2的32次方)個可能的位址組合,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位址空間。實際上,根據網絡ID和主機ID的不同位數規則,可以将IP位址分為A(7位網絡ID和24位主機ID)、B(14位網絡ID和16位主機ID)、C(21位網絡ID和8位主機ID)三類,由于曆史原因和技術發展的差異,A類位址和B類位址幾乎配置設定殆盡,能夠供全球各國各組織配置設定的隻有C類位址。是以說IP位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網絡資源。

對于一個設立了網際網路服務的組織機構,由于其主機對外開放了諸如WWW、FTP、E-mail等通路服務,通常要對外公布一個固定的IP位址,以友善使用者通路。當然,數字IP不便記憶和識别,人們更習慣于通過域名來通路主機,而域名實際上仍然需要被域名伺服器(DNS)翻譯為IP位址。使用者可以友善地記憶,而對于大多數撥号上網的使用者,由于其上網時間和空間的離散性,為每個使用者配置設定一個固定的IP位址(靜态IP)是非常不可取的,這将造成IP位址資源的極大浪費。是以這些使用者通常會在每次撥通ISP的主機後,自動獲得一個動态的IP位址,該位址當然不是任意的,而是該ISP申請的網絡ID和主機ID的合法區間中的某個位址。撥号使用者任意兩次連接配接時的IP位址很可能不同,但是在每次連接配接時間内IP位址不變。

簡單的說,路由器相當于一個共享器。路由器是一種多端口裝置,可以連接配接不同傳輸速率并運作于各種環境的區域網路和廣域網,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協定。路由器屬于OS

I

模型的第三層。網絡層指導從一個網段到另一個網段的資料傳輸,也能指導從一種網絡向另一種網絡的資料傳輸。過去,由于過多的注意第三層或更高層的資料,如協定或邏輯位址,路由器曾經比交換機和網橋的速度慢。是以,不像網橋和第二層交換機,路由器是依賴于協定的。在它們使用某種協定轉發資料前,它們必須要被設計或配置成能識别該協定。

傳統的獨立式區域網路路由器正慢慢地被支援路由功能的第三層交換機所替代。但路由器這個概念還是非常重要的。獨立式路由器仍然是使用廣域網技術連接配接遠端使用者的一種選擇。

  

osi網絡結構

國際标準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參考模型OSI七層模型:

7應用層

6表示層

5會話層

4

傳輸層

3網絡層

2資料鍊路層

1實體層

無線路由器

無線是帶有無線覆寫的,它主要應用于使用者上網和無線覆寫。無線可以看作一個轉發器,将家中牆上接出的寬帶網絡信号通過天線轉發給附近的裝置(筆記本電腦、wifi的手機等等)。市場上流行的器一般都專線xdsl/

cable,動态xdsl,四種接入方式,它還具有其它一些的,如dhcp服務、nat防火牆、mac位址過濾等等功能。

交換機()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資訊交換功能的裝置。是一種基于MAC位址識别,能完成封裝轉發資料包功能的網絡裝置。交換機可以“學習”MAC位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位址表中,通過在資料幀的始發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資料幀直接由源位址到達目的位址。從廣義上來看,網絡交換機分為兩種:廣域網交換機和區域網路交換機。廣域網交換機主要應用于電信領域,提供通信用的基礎平台。而區域網路交換機則應用于區域網路絡,用于連接配接終端裝置,如PC機及網絡列印機等。

網絡拼音名Wǎngluò

網絡拉丁語名retiacula

網絡俄語名сеть

網絡韓語名????

網絡日語名ネットワー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