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作者:中國美術報網

李洋

【本期話題】鏡頭有善惡嗎?——視覺·影像的倫理追問

特約策劃:賈磊磊 策劃:顔培大李振偉

【編者按】我們身處一個以視覺文化而不是以印刷文化為主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藝術的創造正在被視覺的、影像的邏輯所改變、所左右。在這種與以往不同的文化語境中,除了那些能夠被法律、法令所限制、所控制的空間,還存在着一個法律與行政指令效力之外的倫理道德領域。在這個領域内我們看到了璀璨的繁星,也看到了無底的黑洞……我們深知,它的指向始終是人心、自我。自律與自省是倫理世界最重要的精神律令,本期時評便将這種自我審度的機制引入到這個時代最耀眼的視覺·影像的領域,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圍繞“畫面與鏡頭是否有善惡?”“視覺·影像叙事邏輯中的倫理邏輯”“藝術創造中倫理律令的底線”“視覺·影像倫理要求的最終指向”等問題展開讨論。

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 李洋

幾乎從電影誕生時起,圍繞電影的倫理争論就沒有停息過。從是否應該在電影中展現接吻,到如何正确地表達暴力,從電影分級的标準到私人生活的呈現方式,倫理問題伴随着世界電影每個曆史時期。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曾斷言:倫理學其實是一個光學問題,有限的可見性建立了我們與他者之間無限的倫理關系。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列維納斯

2010年起,國際電影學界出現了重申倫理學的研究趨勢,相關成果不斷出版。2010年,英國學者lisa downing和libby saxton主編了《電影與倫理:被阻止的邂逅》,提出倫理問題在電影的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2011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電影中的倫理》,結合經典影片全面拓展了倫理批評。2012年,杜克大學的學者馬克思·哈吉安諾出版了《數字電影的倫理學》,把倫理問題與數字媒介的興起結合起來。随後,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學者shohini chaudhuri在2014年出版了《陰暗面的電影:暴力與觀賞電影的倫理學》,延伸了數字電影的興起與真實、身體和編碼相關的倫理問題。2018年,醫學倫理學教授m. sara rosenthal的《電影中的臨床倫理學》從醫學倫理學的主題切入,對影片個案進行了跨學科的倫理分析。

重提電影倫理學,不能等同于把電影的研究拖回到保守的道德領域,而恰恰是新的國際政治環境督促我們從不同的政治立場和信仰回到基本的倫理共識,在技術加速主義下反思人類的倫理特性。總體上看,電影的倫理學研究可以呈現出兩個基本次元。

首先,倫理問題在電影世界的呈現。倫理問題始終是導演和劇作家最為關注的問題,即便在曆史上最挑釁道德的電影作品,也展現出對道德性本身的重視,當電影在挑釁道德時,反過來也強化了道德感的發生。每個經典人物的行動與選擇,都裹挾着倫理的動機。倫理作為主題,既是布置戲劇沖突的技巧,也強化了劇作本身的分量。《四百擊》《浪子春潮》《欲望号街車》和《大理石人》,世界電影史上幾乎每一場重要的民族電影運動及代表作品都觸及重大的倫理問題。電影如何表達倫理問題,如何通過故事與人物建構道德觀,都是電影倫理學關注的内容。過去,似乎倫理意義成為某種保守道德意志的展現,但在今天,強調在電影中建立一種倫理原則作為有限性的批評,恰恰是理性的結果,那倫理作為一種中心原則,并不意味着回到教條,而是捍衛電影對社會的責任。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四百擊》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欲望号街車》

在這方面,與安樂死有關的生命倫理問題,在新世紀的西方電影創作中反複出現,比如《野蠻入侵》《深海長眠》等電影都以不同方式探讨了在不同信仰、不同社會背景下,人是否有權終結自己的生命,以及主人公面臨的在法律和倫理上的困難。而《21克》則探讨了器官移植的發展帶來的情感問題和倫理困惑。邁克爾·哈内克獲得金棕榈獎的《愛》就将一對即将告别人生的夫婦置于愛與死亡這個倫理天平上考量。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深海長眠》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21克》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愛》

其次,電影語言本身在視聽層面的倫理問題。愛德華·霍爾用人與人之間的空間關系去描繪不同的社會關系,他在“空間關系學”中提出了四種關系(公共空間、交際空間、個人空間和私密空間),其對應的視覺關系恰恰是電影中最為常用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這四種景别。是以,視覺與景别在無形中就确定了觀衆與對象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成為調節倫理張力的重要次元。用什麼視聽語言去表達,是美學問題,也是倫理問題。在反思納粹的大屠殺時,齊格蒙特·鮑曼就把倫理的次元引入了視覺關系,他認為在現代社會,我們的倫理關切與視覺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道德就展現在人與人的接近,倫理問題符合接近或遠離的視覺法則。我們越是靠近對象,對象在我們視野中就越發龐大而真實,我們就會産生強烈的情感和道德關注。是以,類似于注視和掃視等鏡頭技巧就不僅僅是視覺問題,也是倫理問題。在電影中,道德驅力的視覺法則恰恰與好奇的窺視法則是沖突的,人們越遠離真相就越是好奇,但是當人們一步步逼近、靠近事實時,好奇心漸漸消散,而道德驅力卻逐漸加強。伴随目光的推進,窺視的願望被道德感取代。

一部電影的倫理觀是一個非常陌生而重要的問題,而中國是一個倫理在文化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嘗試建構一種以倫理原則為優先原則的電影批評不僅沒有不合時宜,反而可能找到富有中國風格的電影批評方法。■

李洋:電影倫理學的兩個次元

北京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學理論系主任,制片人,主要研究歐洲電影史、電影理論與西方當代藝術理論。法國戴高樂大學電影學博士畢業,歐盟大學委員會伊拉斯谟計劃進階通路學者,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7項,在《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電影藝術》等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著有《影片動勢語言分析導論》《目光的倫理》《迷影文化史》等,主編“新迷影叢書”,譯有《巴迪歐論電影》《萊昂内往事》《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