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作者:中国美术报网

李洋

【本期话题】镜头有善恶吗?——视觉·影像的伦理追问

特约策划:贾磊磊 策划:颜培大李振伟

【编者按】我们身处一个以视觉文化而不是以印刷文化为主导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艺术的创造正在被视觉的、影像的逻辑所改变、所左右。在这种与以往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除了那些能够被法律、法令所约束、所控制的空间,还存在着一个法律与行政命令效力之外的伦理道德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我们看到了璀璨的繁星,也看到了无底的黑洞……我们深知,它的指向始终是人心、自我。自律与自省是伦理世界最重要的精神律令,本期时评便将这种自我审度的机制引入到这个时代最耀眼的视觉·影像的领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画面与镜头是否有善恶?”“视觉·影像叙事逻辑中的伦理逻辑”“艺术创造中伦理律令的底线”“视觉·影像伦理要求的最终指向”等问题展开讨论。

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 李洋

几乎从电影诞生时起,围绕电影的伦理争论就没有停息过。从是否应该在电影中展现接吻,到如何正确地表达暴力,从电影分级的标准到私人生活的呈现方式,伦理问题伴随着世界电影每个历史时期。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曾断言:伦理学其实是一个光学问题,有限的可见性建立了我们与他者之间无限的伦理关系。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列维纳斯

2010年起,国际电影学界出现了重申伦理学的研究趋势,相关成果不断出版。2010年,英国学者lisa downing和libby saxton主编了《电影与伦理:被阻止的邂逅》,提出伦理问题在电影的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2011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电影中的伦理》,结合经典影片全面拓展了伦理批评。2012年,杜克大学的学者马克思·哈吉安诺出版了《数字电影的伦理学》,把伦理问题与数字媒介的兴起结合起来。随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学者shohini chaudhuri在2014年出版了《阴暗面的电影:暴力与观赏电影的伦理学》,延伸了数字电影的兴起与真实、身体和编码相关的伦理问题。2018年,医学伦理学教授m. sara rosenthal的《电影中的临床伦理学》从医学伦理学的主题切入,对影片个案进行了跨学科的伦理分析。

重提电影伦理学,不能等同于把电影的研究拖回到保守的道德领域,而恰恰是新的国际政治环境督促我们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回到基本的伦理共识,在技术加速主义下反思人类的伦理特性。总体上看,电影的伦理学研究可以呈现出两个基本维度。

首先,伦理问题在电影世界的呈现。伦理问题始终是导演和剧作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即便在历史上最挑衅道德的电影作品,也体现出对道德性本身的重视,当电影在挑衅道德时,反过来也强化了道德感的发生。每个经典人物的行动与选择,都裹挟着伦理的动机。伦理作为主题,既是布置戏剧冲突的技巧,也强化了剧作本身的分量。《四百击》《浪子春潮》《欲望号街车》和《大理石人》,世界电影史上几乎每一场重要的民族电影运动及代表作品都触及重大的伦理问题。电影如何表达伦理问题,如何通过故事与人物建构道德观,都是电影伦理学关注的内容。过去,似乎伦理意义成为某种保守道德意志的体现,但在今天,强调在电影中建立一种伦理原则作为有限性的批评,恰恰是理性的结果,那伦理作为一种中心原则,并不意味着回到教条,而是捍卫电影对社会的责任。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四百击》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欲望号街车》

在这方面,与安乐死有关的生命伦理问题,在新世纪的西方电影创作中反复出现,比如《野蛮入侵》《深海长眠》等电影都以不同方式探讨了在不同信仰、不同社会背景下,人是否有权终结自己的生命,以及主人公面临的在法律和伦理上的困难。而《21克》则探讨了器官移植的发展带来的情感问题和伦理困惑。迈克尔·哈内克获得金棕榈奖的《爱》就将一对即将告别人生的夫妇置于爱与死亡这个伦理天平上考量。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深海长眠》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21克》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爱》

其次,电影语言本身在视听层面的伦理问题。爱德华·霍尔用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去描绘不同的社会关系,他在“空间关系学”中提出了四种关系(公共空间、交际空间、个人空间和私密空间),其对应的视觉关系恰恰是电影中最为常用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四种景别。因此,视觉与景别在无形中就确定了观众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成为调节伦理张力的重要维度。用什么视听语言去表达,是美学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在反思纳粹的大屠杀时,齐格蒙特·鲍曼就把伦理的维度引入了视觉关系,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伦理关切与视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道德就体现在人与人的接近,伦理问题符合接近或远离的视觉法则。我们越是靠近对象,对象在我们视野中就越发庞大而真实,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和道德关注。因此,类似于注视和扫视等镜头技巧就不仅仅是视觉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在电影中,道德驱力的视觉法则恰恰与好奇的窥视法则是矛盾的,人们越远离真相就越是好奇,但是当人们一步步逼近、靠近事实时,好奇心渐渐消散,而道德驱力却逐渐加强。伴随目光的推进,窥视的愿望被道德感取代。

一部电影的伦理观是一个非常陌生而重要的问题,而中国是一个伦理在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尝试建构一种以伦理原则为优先原则的电影批评不仅没有不合时宜,反而可能找到富有中国风格的电影批评方法。■

李洋:电影伦理学的两个维度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系主任,制片人,主要研究欧洲电影史、电影理论与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毕业,欧盟大学委员会伊拉斯谟计划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7项,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著有《影片动势语言分析导论》《目光的伦理》《迷影文化史》等,主编“新迷影丛书”,译有《巴迪欧论电影》《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