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帶小鹿去公園玩的時候,看見一位媽媽全程叨叨叨她滿臉生無可戀的女兒。
起因是,她女兒不想吃水果!
???what?
——鹿媽
文 | 心海一隅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号)
1
演員孫俪在微網誌上分享,她看了一部高糖生活的記錄片,片中一個6歲的男孩,因為吃了太多糖,被麻醉拔了7顆牙。
拔牙的場面看得孫俪都覺得疼,然後她把這個片段給了等等和小花看,結果非常出人意料,兩個孩子晚上刷牙那叫一個仔細。
孫俪覺得都可以拿出來當教科書示範了,她甚至還想出一個更絕妙的主意,就是把片中的幾個關鍵畫面列印出來,貼在衛生間的鏡子上。
這樣天天提醒兩個孩子認真刷牙,不僅比她早晚叨叨有用,更讓孩子明白,不仔細刷牙的後果有多嚴重!
有網友立馬詢問這部記錄片的位址,她說想要用這個方法治治她弟弟。
随後一連串的網友跟帖,都表示想要震懾一下自己家孩子。
更有人分享說,她給她兒子看的小紅臉和小藍臉,這兩天吃彩虹糖都不敢放肆吃了,孩子告訴她說怕那兩個蟲蟲在他牙齒上玩兒滑滑梯。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隻會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懂得有些事情的後果根本承擔不起,父母不讓做,還可能連哭帶嚎的。
而比苦口婆心地說教更管用的方法就是,父母把後果展示給孩子看,讓孩子清楚明白地看到,這件事情能不能做,後果自己能不能承受。
魏坤琳在《家庭教育寶典》中說,影響孩子成長的不是批評,而是錯誤的批評方法。
如果方法正确,孩子不僅不會受挫,反而會是以得到成長。
父母一味的指責批評,遠不如讓孩子自己看到後果如何,他們才會更自覺地做出正确的選擇。
2
展示後果比說教更管用
劉炎主編的《用心陪你長大》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兒子亮亮吃西瓜,卻把西瓜汁弄得衣服上到處都是。
媽媽沒有責怪亮亮,而是給他拿了一個盆,告訴他衣服弄成這樣,要自己洗幹淨的。 可是亮亮根本不會洗衣服呀,媽媽就先示範給他看。
亮亮一會兒又找到了洗衣服的樂趣,開始拎着衣服在盆裡轉圈,還讓衣服自由落體一樣掉進盆裡,這樣水又濺得到處都是了。
媽媽此時提醒他,不能再把身上的衣服弄濕了,不然還要再洗衣服的。亮亮立馬收斂了動作,很快洗好了衣服,并把地上的水拖幹淨了。
孩子難免會做錯事,比如孩子把水杯打翻了,父母可以說:“用抹布把水擦幹淨吧。”下一次孩子必定會小心拿水杯,避免把水灑出來。
讓孩子看到後果,并且承擔一定的責任,遠比父母責怪孩子毛手毛腳,然後父母再去收拾要更有效果,孩子也會更容易記得住教訓。
這就是法國教育理論家盧梭提出來的“自然後果法”,是指當孩子在行為上發生過失或者犯了錯誤時,家長不給孩子過多的批評。
而是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使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懲罰,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覺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行為主義大師斯金納認為,行為由它的後果所控制,行為的後果本身構成對于行為的強化,影響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性,能帶來好的後果的行為可能再次出現,反之則消失。
父母通過圖檔等直覺的方式,以及自然呈現的現場,讓孩子看到他的行為帶來的後果,他自然會領悟到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3
如何應用“自然後果法”更有效?
自然後果法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兩種方法綜合起來運用,會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第一是積極法,事前把我們期望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令人愉快”的結果告訴孩子,讓孩子為獲得“令人愉快”的結果而克服困難。
前幾天聯考分數公布,“國民才女”武亦姝以613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我告訴喜歡古詩詞的兒子這個消息,他期待地問我:“媽媽,我也能考清華嗎?”
我說可以的呀,武亦姝姐姐跟你一樣,從小喜歡古詩詞,她還是《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總冠軍,你可以把姐姐當成學習的榜樣。
兒子當即拿起《給孩子的古詩詞》開始認真背誦,我相信喜歡古詩文的兒子,以後也會把這股勁頭用在學習上,努力考取他心中理想的大學。
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了解被期望的行為是什麼,讓他體驗到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的快樂,鼓勵孩子持續不斷地努力。
這跟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是類似的,但是這種讓孩子看得到的結果,會給孩子的努力進取更直覺的動力。
第二是消極法,事前把我們不期望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令人不愉快”的結果告訴孩子,使孩子了解并承擔不恰當行為的後果,進而幫助孩子規避錯誤的行為。
孩子總是丢三落四怎麼辦?
閨蜜小敏為兒子樂樂的這個毛病頭疼很久了,樂樂從上一年級開始,小敏每天晚上都要幫他檢查書包。
不然第二天樂樂的作業肯定忘了沒帶,要麼就是文具盒找不到了。
四年級開學第一天,小敏就明确告訴樂樂,以後自己的書包自己整理。
結果不出所料,第二天樂樂就忘了帶國文書,中午回家還埋怨小敏沒有提醒他,小敏說媽媽告訴過你的,忘記了你就要承擔後果。
樂樂這才真正明白,自己要為丢三落四承擔後果,不想下一次再被老師批評,隻有自己每天認真檢查書包才可以。
孩子能承受的後果,父母就放手讓孩子承受一次,他才記得住教訓。
而有些後果暫時看不到,父母就可以用視訊或者圖檔形式展示給他看,孩子才會立馬修正錯誤。
4
父母做榜樣,助力孩子成長
雖然“自然後果法”比父母的說教對孩子更管用,但是如果父母說一套做一套,孩子還是不會買賬,畢竟父母是孩子最直覺的“鏡子”。
我們都知道,孩子不能玩手機,不僅容易損害視力,更容易玩上瘾了影響學習,然而很多父母玩起手機來,連孩子走丢了都不知道。
前一段時間,一名十來歲的男孩在南京地鐵站口徘徊,被民警發現後帶回警務室,這名叫樂樂的男孩張口就說:“我跑了10次都不止了!”
就是因為父母沉迷于手機,根本不關心他,他才想用離家出走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試想這樣的父母有什麼理由不讓孩子玩手機?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說,不作為的父母推卸了自己對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失去了積極角色的榜樣,孩子的情感将難以健康發展。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可以帶頭做給孩子看,給孩子打個樣;父母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要做,孩子才不會心理不平衡。
在父母的示範引導下,積極和消極的兩種“自然後果法”才會對孩子起到更好的作用,助力孩子健康成長,并且全面發展,未來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