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王根權《論中國書法的評判标準》 司楠
書法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曆史悠久,書法的傳承内蘊深厚,代不乏人。書法創作本是文人雅士書寫性情的風流雅事,受社會浮躁風氣的影響和功利思想的驅動,書法創作脫離了書寫的基本法度,浮躁風氣盛行。書法的展覽評比、交流競争,變成了一種帶有功利目的性的商業活動。
目前的書法品評,善意的、平等的學術探讨不是太多,“百家争鳴”功利因素充分展開。不負責任的吹捧,破壞了藝術界的風氣,污染了藝術愛好者的眼睛,影響了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以自我為中心的攻擊讨伐,更是對書法藝術的嚴重破壞。書法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和藝術本質被越來越濃厚的商品氣息所取代,成了“奪名取利”的工具。書法品評标準的缺失,許多書法家受急功近利心理驅動,迎合評委或欣賞者口味,緻使書法評獎出現“亂哄哄”的江湖現象。
王根權先生習書多年,潛心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書法評判标準。此标準以國家通用的作文評分标準為模型,将書法作品的評分标準先分為:“點畫基本功,結字造型,布局謀篇,表情達意”四個方面,分别按照0至30,0至25,0至30,0至15分給予授權評分;每個方面又分為三至五個層次,再規定出每個層次的打分區間。可以看出,每個層次的打分區間全都限定在5分之内。這就意味着,評判中的主觀随意性被有效限制,以往書法評判中的“濫評、亂評、妄評、錯評”現象将得到最大遏制,評判的結果趨于客觀、公正。
中國書法評判标準的出現,對書法評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無疑是書法評論界的一場大風暴。它科學合理客觀的書法評判标準,可替代評委“我以為”的标準,将評判放在了書法作品本身的優劣上,使評委的“我以為”在書法作品評判中不再好用。
王根權先生的書法評判标準的特點在于“新”和“正”。“新”是指觀點理念新,颠覆了以往的“我以為”,為中國書法的評判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書寫的法則,古人幾乎臻至完美。傑出的書家具有精深娴熟的筆法運用能力和想象獨特的空間造型能力。但是對于書法欣賞者來說,如何欣賞書法?怎樣的書法作品才是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我以為”評判标準是模糊的,隻能人雲亦雲地跟着“專家”走。中國書法評判标準簡單易懂、條理清晰,能評判出書法作品的好壞優劣,衡量出一名書家書寫藝術水準的高低,使普通的書法觀賞者不再“鏡中看花,水中望月”,讓書法真正走向“平民化”,成為雅俗共賞的一門藝術。“正”則是該标準在書法評判中的客觀公正。我國目前處在改革轉型期,多元的價值觀,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斷,傳統的價值觀不斷被功利價值觀消解,以醜為美,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急功近利,這些反傳統道德的現象不可忽視。用此标準評判書法藝術作品,得分在81至100分的為“神品”,得分在61至80分的為“妙品”,得分在41至60分的為“能品”,得分在26至40分的為“入門”,而得分在0至25分的為“未入門”。按點得分,以“書”服人,書法評判中摒除了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結束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法品評時代。能真正的“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客觀公正的評判出好的書法藝術作品給欣賞者和愛好者。
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士曾強調:“現在大家都在提創新,一般來說,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漸進性創新,一種是颠覆性創新。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創新。”王根權先生的《論中國書法的評判标準》就是中國書法藝術思想理論中的一項颠覆性的創新,它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要求,最終将會被時代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