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咱們的基因裡,帶着強制控制開關,能夠撫平消極情緒

最近,躺平,成為熱詞。這種遇到困境就想耍懶逃避的态度,受到了那些正義的成功導師的嚴厲批評。年輕人,真的不容易,偶爾為承受的壓力,表達一點内心的掙紮情緒,可以了解。不過,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遇到困境,撫平消極情緒的指令,是寫在哺乳動物的基因裡的。躺平,不是正确的打開方式;詐死,才是動物進化史留下的密碼。

咱們的基因裡,帶着強制控制開關,能夠撫平消極情緒

咱們先來重溫一下武松打虎的故事吧。按照都市傳說的解釋,那晚,月黑風高,喝了18碗米酒的二郎,邊嘔吐,邊爬山,而那隻倒黴的老虎,就跟在二郎後邊,吃二郎吐出的酒肉。最後,老虎醉了,二郎醒了;壯漢打醉虎,虎卒。

生理學加科幻的解釋,則有些不同。據說,有位深愛二郎的生物系小姐姐,穿越到了山崗,把老虎的石化秘密,告訴了二郎。二郎依照指點,騎上虎背,揪住老虎後頸的凹陷位置,那老虎瞬間安靜,進入詐死狀态。二郎掄起拳頭,一頓猛砸;老虎先是雙眼充血,然後腦震蕩,接着腦出血,昏迷,卒,硬。

咱們的基因裡,帶着強制控制開關,能夠撫平消極情緒

想學武二郎,還是羨慕小姐姐?或者,誰都不信?好吧,咱們再讓老虎的師傅,給大家增添一點科學常識吧。貓是老虎的師傅,不算完全地傳說,流浪貓每年傷害的野生動物數量超過上百億,貓是天生獵手,貓撲絕學,穩、準、狠。像卡通片裡的湯姆那樣,整天被老鼠逗弄的貓大人,在真實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是,高冷的貓大人,有1個弱點,其基因裡攜帶着所有哺乳動物都存在的強直控制指令,或者叫詐死開關。

貓大人身上存在詐死開關,這事兒了,最早是達爾文記載的。其實,在動物界,從昆蟲到魚類,再從鳥到哺乳類,強直控制現象非常普遍。比如,鲨魚,身上有1種叫勞倫氏壺腹的結構,能夠感應電場,如果套着金屬手套,撫摸這個部位,就相當于幹擾了鲨魚的神經傳導,鲨魚就會平靜。如果是小鲨魚,将其背鳍和尾鳍抓住,給鲨魚翻個身,肚皮朝上,鲨魚就會詐死。這個觸摸詐死開關的技術,也适用于鳄魚。

咱們的基因裡,帶着強制控制開關,能夠撫平消極情緒

詐死,是動物在進化中獲得的生存技巧。因為,許多肉食動物,隻喜歡吃新鮮食物,對死去的小動物沒有食欲。有些生存能力較弱的動物,就會将詐死神功練到好萊塢級别。比如,負鼠,被捕食者追到的時候,會自動進入詐死狀态,瞳孔渙散、伸出舌頭、直挺挺地倒下、體溫下降、口吐白沫,如果這樣演,還不能讓捕食者走開,那就再放出1串比鲱魚罐頭還難聞的腐臭味的屁,徹底搞倒捕食者的胃口。是以,會詐死者,得永生,甚至可以趁機反攻,向對手施出絕殺技。詐死技術,千奇百怪。比如,讓雞看1根小棍或1條直線,10到20秒後,雞就會詐死;鴿子和部分鳥類也是如此;而青蛙的詐死開關,則是由強光照射觸發的。

咱們的基因裡,帶着強制控制開關,能夠撫平消極情緒

貓大人的詐死技術,由1位叫布芬頓的獸醫教授,進行了詳細研究。這位教授集齊了31隻貓,年齡5歲以内的13隻,分到第1組,5隻雄性,8隻雌性;年齡6到10歲的18隻,分到第2組,11隻雄性,7隻雌性。然後,用均勻壓力為140毫米汞柱的夾子,夾住貓大人的後頸部。第1組,12隻出現詐死;第2組,全部詐死。由此證明,後頸部是貓大人的詐死開關,詐死反應不受年齡和性别影響。1個月後,重複試驗,發現年齡較大的貓,詐死反應越來越弱;第3個月,隻有不到70%仍對夾子有反應。由此推論,夾住後頸,令貓大人石化,是來自進化的應激反應。當遇到危險,母貓叼住後頸搬運小貓時,仍然不聽話,亂蹦亂跳的小貓,會被摔死;隻有被媽媽叼住後頸,立刻變乖的小貓,才能存活;這個反應,會被記入基因密碼。貓科動物,比如,獅子和老虎,也具有同樣的基因指令。

咱們的基因裡,帶着強制控制開關,能夠撫平消極情緒

布芬頓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結論,設計了1種撸貓神器,clipnosis,這個詞,是由clip和 hypnosis組合而來,意思分别是夾子和催眠。沒有這個神器,可以用活頁夾、頭發夾、晾衣夾等替代。不過,必須提醒,夾子的彈力不能太強,否則會引起貓大人的疼痛,受到貓撲神功的反擊。此外,将此絕技用于任何虐貓行為,後果自負。

您可能好奇,人的詐死開關在哪裡?布芬頓教授發現,那些不會用手抱幼崽的哺乳動物,詐死開關基本都在後頸。但是,人類是社會性智慧物種,嬰兒的求救反應,是抓握反射,當手心被碰到的時候,會立刻使勁抓住。還有1種莫羅氏反射,比如,突然大叫1聲,或者松開抱住嬰兒的手,使嬰兒受到驚吓,嬰兒會伸開雙手向旁邊亂抓,或者雙手抱緊,這就像在野外受到驚吓而尋找樹枝的長臂猿。發生莫羅氏反射時,嬰兒會停止哭鬧,這是逃避危險的本能,隻有感到懷抱溫暖的時候,才會大哭,那是在哭訴委屈,這種反射會在嬰兒6個月大之後消失。

咱們的基因裡,帶着強制控制開關,能夠撫平消極情緒

嬰兒,還有1種特殊反應,就是在哭泣的時候,隻有抱起來晃悠,才會變乖。這種現象和貓大人被捏住後頸,是同樣的道理。日本學者曾經做過1個試驗,将傳感器固定在嬰兒身上,如果嬰兒哭鬧,就提醒母親去抱。結果表明,嬰兒被抱起來晃悠着走動,四肢動作減少、哭鬧停止、心率下降;如果母親抱着嬰兒坐下來,嬰兒會立刻哭鬧、心率上升。學者解釋,被抱起來走動,使嬰兒意識到了危險,就像小貓被貓媽叼住後頸在逃跑,是以,要乖,才能活;而母親坐下來,使嬰兒意識到自己已經脫險,需要哭訴,怎麼搞的,真是吓死寶寶了?

由此推論,如果自己的狼隊友或豬隊友,面對挫折,表示自己要躺平以待時,正确的解救姿勢,是抓住對方的腦袋或肩膀晃動幾下,啟動基因密碼,對方就會變乖,立刻安靜下來。不信嗎?請認真回看,那些足球場上踢進烏龍球後的瞬間。好啦,最後留1道閱讀思考題。向小妹妹求愛時,單膝下跪獻花;或者依照壁咚姿勢,1手扶牆,1手持花;哪種方式效果好?答不出的,請自動躺平吧,下課。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等系列,内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及轉載,否則将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健康熱力計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