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園•人文燕趙|唐山皮影戲

由來

青園•人文燕趙|唐山皮影戲

有這樣一則謎語:“遠看像座廟,近看燈火照。裡頭人馬喊,外頭哈哈笑。”

謎語的謎底就是“皮影戲”,這四句生動地寫出了皮影戲演出時的熱鬧場景。

傳說皮影戲始于西漢。李夫人病亡,漢武帝思念不已。有術士李少翁晚上點上燈燭,設定帷帳,讓皇帝坐到一邊,然後剪紙人,在帳中表演。遠遠望去,仿佛李夫人的樣子,漢武帝看罷龍顔大悅,愛不釋手。就這樣皮影戲誕生了。

唐山皮影戲從前叫灤州皮影戲。明朝萬曆年間,灤州城北安各莊的秀才黃素志,屢試不第,心灰意冷,于是去沈陽坐館教書。他思念家鄉,就雕刻影人,編寫影卷(劇本),邀請家鄉影匠組建影班,去東北演唱皮影戲。

開始時,觀衆叫這種皮影戲“宣卷”,因為影匠都是照着黃素志編的影卷照本宣科,教人修好積德、棄惡向善。“宣卷”皮影戲先在東北唱紅,之後回到關内,很快風靡京東,遂定名灤州皮影戲。演員表演時,在演唱風格、影人造型、操縱技巧等方面都有獨特風格。

灤州皮影戲是中原皮影戲的變異。當年金兵打敗北宋,擄徽欽二帝的同時,擄皮影戲藝人到北方。後明成祖遷都于北京,京畿經濟文化大繁榮,皮影戲得到了發展。經黃素志改造,吸收了“呔腔呔韻”。大受老百姓歡迎的灤州皮影戲,清末民初随着北方工業重鎮唐山的興起,唱進了唐山,是以又被稱為唐山皮影戲。新中國成立後,唐山皮影戲達到了鼎盛。

演出

青園•人文燕趙|唐山皮影戲

唐山皮影戲演出有三種形式:一是唱堂會,即給大戶人家做專場演出;二是包場地,即租賃戲院,或者在茶肆酒樓演出,賣票收費;三是搭影台,即唱野台子影。本文開頭的謎語,說的就是唱野台子影的情形。

演唱唐山皮影,要有影幕和光源。搭起影台,于台子前方高桌上設一長方形白色幕布,在幕布後上方挂照明燈。耍線(操縱)影匠在幕布上耍弄影人,表演故事。照明燈把皮影人照在幕布上,觀衆就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皮影戲。

在這個過程中,演唱影匠把情緒帶入其中,根據情節分角色念白、演唱。

幕布左側是“上線兒”,他是影班的掌扡人,根據劇情發展,不斷地準備好所用影人及“砌末”(道具);右側為“下線兒”,配合“上線兒”操縱影人,表演故事,并負責影卷掀頁。

演唱傳情,故事感人,耍線精彩,影台下的觀衆看得癡迷,竟也跟着皮影戲裡人物的命運喜樂悲歡。是以有民諺這樣說:驢皮子造反,影迷們熬眼;以假作真,卻都是幻。

演唱唐山皮影,影匠要“掐嗓子”唱,這是唐山皮影戲差別于其他皮影戲的一個标志。掐着嗓子不用原音,以假音演唱,聲音更顯宛轉悠揚。這使七老八十的老影匠,也能夠唱出青春細嫩的聲音,使他們一輩子都能吃這口飯。

皮影戲開台打三通鑼鼓,以告訴、催促觀衆來看演出。演出終止時在幕布上“戳卷”,以告訴觀衆“今晚演出到此結束”。有時觀衆看得入迷,不散去,影班隻好拿下影卷再演“一窗戶”,謂之“返鼓”。

角色

青園•人文燕趙|唐山皮影戲

和其他戲曲一樣,唐山皮影戲的行當,分生、旦、淨、醜。

生行又分老生和小生。老生叫“髯兒”,聲音醇厚而沉穩。皮影大王張繩武就是唱“髯兒”的。小生叫“生兒”,聲音亮麗清脆。

旦行叫“小兒”,又分老旦、青衣、花旦、刀馬旦等,表演的是從少女到老婦各種各樣的女性角色。除老旦聲音略顯蒼老,其餘的“小兒”都是聲音細嫩激越,悅耳動聽。

淨行叫“大兒”,分為“毛淨”和“老座子”。“毛淨”飾演性格豪爽粗犷的男青年或者剛正不阿的中老年,如李逵和包拯。“老座子”飾演奸詐狡猾的奸臣,如曹操、董卓。

醜行叫“花生兒”,指性格滑稽、行為乖戾或者心地不善、作風不端的角色,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唱腔幽默滑稽,常常引人發笑。

唐山皮影戲演出,除了照着“影卷”表演故事,還要插科打诨。這時幕布上會出現一大一小兩個影人,大的叫“大手厮”,小的叫“小球厮”,屬于醜角。“大手厮”有一隻誇張的蒲扇般大的手,擺擺晃晃,他和“小球厮”表演說道滑稽故事,台下觀衆笑得前仰後合。

影人制作

青園•人文燕趙|唐山皮影戲

唐山皮影戲的影人,性格臉譜化,觀其面便知其心。

皮影人分為頭茬(頭)和戳子(身子)兩部分,不演出時分開儲存。

制作皮影人,所用材料是上好的驢皮,大緻有六道工序:第一,處理驢皮。把剝下的驢皮放入涼水中,浸泡三四天,用刮刀刮淨驢毛和殘肉油脂,使其潔淨如紙。之後陰幹,刷上糯米汁,抻直壓平,在土炕上烘幹,這時定位選皮:刻頭茬的皮子要薄而透明,做上半身的皮子也要薄而柔軟,厚硬的皮子則用于做下身。這樣處理不僅影人漂亮,而且具有穩定性。第二,描繪形象。把皮子放在底樣上邊,畫出影人輪廓。第三,雕刻。這是制作影人最關鍵的一步。可一次雕刻幾張皮,俗稱“一刀子下來的”。第四,着色。參照底樣影人描畫顔色。第五,刷漆。以增加影人光澤和透明度,使之不被蟲蛀。第六,裝訂。一具影人由頭茬、上身、下身、胳膊(上臂、下臂、手,共6件)、腿(共2件)組成,以線訂牢,并留有活動餘地。然後在頸部和手上加鐵絲,在鐵絲上加高粱箭稈,就可以用來演出。

每個影班都有專門裝影人、影卷的影箱。一個影箱一般記憶體100個左右戳子和幾百個頭茬,還有雕刻逼真的桌椅闆凳、車船轎帳、馬龍虎狗、雲石山城、刀槍劍戟等。

發展

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唐山皮影戲,一路走來曆經坎坷。

清嘉慶十八年到十九年(1813~1814),冀魯豫發生白蓮教起義,清政府定皮影藝人為“懸燈匪”,大加殺戮。

清嘉慶二十年(1815)查抄白蓮教,灤州石佛口村王氏一門老幼男丁86人,有要犯28人,淩遲、枭首5人,死于獄中超此一倍,16歲以上者都發往新疆、雲貴、兩廣為奴。嘉慶皇帝認為,皮影戲裡的影人會化作天兵天将幫助起義軍消滅大清。他在位25年,5次頒诏禁演灤州皮影戲。

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慈禧太後又下诏:“國有大難,民無天良,若再演戲,點火燒箱。”

但是老百姓喜歡的東西是禁不絕的。清朝滅亡後,灤州皮影立刻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班社群起,影匠輩出,好影戲處處唱紅。北京、天津,整個華北,到天黑以看灤州皮影為樂事。

抗日戰争爆發,皮影戲班除了演唱傳統影卷,還編寫了不少宣傳“抗日救國、減租減息、打土豪分田地、參軍參戰”的革命新影卷。

新中國成立後,唐山皮影得到大發展。冀東地區幾乎村村有影班,區區搞會演,男女老少都哼皮影戲,處處聽得見皮影調。唐山皮影戲更是遠涉重洋,到國外演出。

随着科技的發展,影匠們又對皮影戲的照明和影人進行了改進。現在的影人能眨眼珠,能變臉色,仿佛真人一般。火苗像在燃燒,流水卷起波浪,魚兒能擺尾巴,狗兒會吐舌頭,一切都像是真的——“驢皮子真的造了反”!近年來,唐山皮影有些不景氣,但随着傳統文化的回歸,相信這種現象一定會有所改觀。

(劉振廣/文 刊于《燕趙都市報》2019年8月9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