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永超
作為曾國藩手下的重要幕僚,李元度(1821-1887)是一個不能不說的人物。
話說太平軍打到湖南後,在家鄉守孝的曾國藩毅然挺身而出,創辦團練。這時,一位自稱“羅江布藝”的讀書人發來信函,表示願意為之效力。曾國藩大喜,相約一見。見面之日,才發現此人是自己的老相識,他就是李元度。
經過一番長談,曾國藩了解到他文筆不錯,就讓他做了自己的文字秘書。李元度也被曾國藩的赤誠謀國所打動,是以在幕府中,事事盡心,不憚辛苦不憚勞,很快成為他最忠實最得力的助手。

不久,靖港之戰爆發。這是曾國藩第一次親自指揮戰事。由于此前缺乏實戰經驗,湘軍大敗。曾國藩羞憤交加,欲投水自盡。還好李元度事先預料到如果靖港戰敗,曾國藩極有可能自殺殉國,為防萬一,就偷偷安排了幕友章壽麟讓他,藏在後艙,叮囑他,等大帥要投水時,立刻施以援手。正是他的這一安排才就下曾國藩的命。回到岸上後,他又多次開導,曾國藩才打消尋死的念頭,準備再戰,這才有了後來的湘潭大捷。
湘潭大捷後,湘軍進入江西作戰。太平軍将部分湘軍水師引入鄱陽湖,另一部截在長江,又乘月黑風高之時偷襲,湘軍損失慘重,情急之下,曾國藩再次欲投江自盡,李元度見狀,強行拖拽,又一次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這次湖口失利,湘軍損失慘重。為募兵勇,此前從未帶過兵的李元度主動提出回鄉招兵買馬。帶着他招募的三千兵勇,李元度轉戰贛東北,大大緩解了曾國藩的壓力。
迫于形勢,李元度放下了手中的筆,開始行軍打仗。曾國藩放心不下,不過鑒于手下實在無人可用,隻好對其“通下針砭,細細講求”,手把手教他打仗,希望李元度變化氣質,成為真正的将才。一開始,李元度還很小心,處處謹遵曾國藩制定的作戰原則,因而能夠屢挫敵軍。但接連的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貪功冒進,結果撫州城下,一戰失利,名聲掃地。對于此次失敗,曾國藩并沒有過多指責。李元度也從這次大敗中汲取了教訓,用兵更加謹慎。
曾國藩做了兩江總督後,調李元度負責皖南地區的戰事。正逢李世賢進攻徽州,李元度請兵救援。沒想到這次,太平軍以十萬重兵攻打,加之原來的守城部隊出了奸細,自己貪功心切,就違背曾國藩不可出城決戰的告誡,率軍出城作戰,導緻徽州失陷。這下,太平軍直奔曾國藩所在的祁門老營。這次的危險,不下于當年的靖港、湖口,所不同的是,這次是李元度的失誤讓他幾乎陷入死地。
打了敗仗的李元度自感無顔在湘軍大營繼續領兵,就投靠了浙江巡撫王有齡,打算重新開始。這一舉動,招緻湘軍上下大為不滿。原來,王有齡和湘軍兩大集團是死對頭,李元度此舉,無疑寒了曾國藩的心。一氣之下,就彈劾了李元度。
貶谪回鄉的李元度經曆了初期的憤懑不平後,心态逐漸平和下來。他一面著書,一面回想和曾國藩的點點滴滴,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心和曾國藩修好。
曾國藩呢,其實也沒有忘記這個當初堅定支援他,幾次救下自己性命的老朋友,覺得自己的作為過于刻薄。不但與他恢複通信,還同意讓兩家聯姻。
1872年,李元度正為去南京探望十三年未見的曾國藩準備行裝時,傳來一個噩耗:曾國藩在南京病逝了。李元度得知消息後,非常傷心,寫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詩作。
15年後,李元度去世。第二年,曾國藩的親舊決定在長沙建曾文正公祠,李元度入祠堂陪祀。這對老友終于相伴于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