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作者:醫者良言

今天消化内科來了一個病人,他在2年前被查出了多個腸息肉,最大的一個有5毫米,當時消化科醫生建議在腸鏡下切除這些息肉。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腸息肉

但是這個病人當時因為聽說做腸鏡會很難受,而且還需要喝清理腸道的藥物,考慮到自己沒有啥明顯的症狀,是以就拒絕在腸鏡下切除息肉了。不過醫生囑咐他,要定期複查。

一眨眼,2年過去了,這個病人在看到一篇關于腸息肉的科普後才想起來自己已經好久沒有複查了,于是就去醫院複查。複查後,發現原來的腸息肉變大了,而且還有一個息肉高度懷疑惡變了。做病理檢查的時候,發現是腸癌!

如果這個病人在2年前就選擇切除息肉,那也就不會有2年後的息肉癌變了。很多人做腸鏡被查出息肉後,有的醫生建議切除息肉,有的醫生建議觀察。那被查出息肉後,應該怎麼應對呢?今天醫者良言一文解釋清楚。

❶不要因為治療手段給身體帶來不适就拒絕治療: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腸鏡檢查

做過腸鏡的朋友估計都知道這個檢查是比較痛苦的,腸鏡在往前推進的時候,是需要根據腸道的蠕動、收縮逐漸往裡去的,雖然在做腸鏡期間會使用某些減輕痛苦的藥物,但是即便如此也是很難避免出現不舒服的症狀。

腸道長息肉了,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腸鏡下切除息肉,這種方法不僅痛苦小,而且創傷也小、恢複快。當然了,這個痛苦小是和腸鏡沒有出現之前對比的,那個時候切除腸息肉隻有做開腹手術。

一般來說,醫生建議做某種治療,都是經過權衡過的方案,這個方案多數也是最優解,我們不能因為治療手段給身體帶來痛苦就不治療。

❷要重視醫生的建議: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我之前遇到過很多病人,他們哪裡不舒服就去網上查,對于醫生的建議,他們也是半信半疑。

我們要明白一點,大醫院的醫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很多都是研究所學生畢業,可以說在自己的領域是比較專業的。千萬不要認為懂一點皮毛就質疑醫生的治療方案。

現在的網絡比較發達,要查什麼東西也比較友善,但是醫學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學科,我們并不能因為了解一點醫學知識就不重視醫生的建議。

❸堅持學習: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查資料

就像本文提到的這個病人,他如果在被查出腸息肉的時候,能及時去了解、學習一下腸息肉的相關知識,那也不至于把腸息肉拖延成腸癌。

人一旦對某種事物不了解,那就不會心生敬畏。就拿很多慢性病來說吧,如果這類患者能在确診的時候,及時主動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認識到慢性病的可怕之處,那肯定就會去重視自己的疾病。

不用别人催促,他們自己都會主動去按時吃藥+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定期複查。

是以,堅持學習是比較重要的一種習慣,它能讓您對疾病有清楚的認識,進而去重視自己的疾病!

單純從腸息肉這個詞語來看,它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即腸和息肉。息肉在英語上被稱為polyp,“息”的意思就是多出、盈餘的意思,息肉就是指多餘的肉,是以人的粘膜表面上多餘的突出的贅生物都可以稱之為息肉,比如胃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等。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息肉的本質可以是發炎、增生、惡性良性腫瘤,可以是良性惡性良性腫瘤,也可以是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是以一般來說,如果被查出了息肉,需要明确息肉的性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下一步的治療。如果考慮息肉是發炎、增生或者良性惡性良性腫瘤,那就可以先不用處理,定期複查就可以。如果考慮息肉是惡性的,那就需要盡快切除。

不過現在各種内鏡都比較發達了,就拿腸鏡來說吧,如果在做這種檢查的時候發現了腸息肉,那可以直接摘除,并且取一塊組織做病理檢查。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病理檢查

要明确息肉的良惡性,最準确的方式就是取一塊組織做病理檢查。可能會有一些朋友覺得,如果醫生的臨床經驗豐富,那就可以直接通過息肉的外表判斷良惡性,是以做病理檢查就沒有太大的必要,其實這種觀點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醫學相對來說是比較嚴謹的科學,它容不得有失誤,也容不得去猜。如果有100個息肉,你判斷了99次都正确了,那還是有一個判斷錯了,這個病人就相當于誤診了,很有可能會因耽誤治療而釀成一場悲劇。

可能大家比較疑惑的是,同樣是息肉,為何有的醫生建議直接切除,而有的醫生建議定期複查呢?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具體的需要分情況而定。

假如腸息肉比較大,那相對來說,癌變的風險也比較大,是以醫生可能會建議直接切除。如果腸息肉的直徑不大,外觀看更偏向良性的,那可以選擇不切除,采取定期複查的政策,以此觀察息肉的變化。

被查出腸息肉,不管當時是否選擇切除,都需要定期複查。切除了腸息肉,并不是說就一勞永逸了,它還有可能會再次長出來。

我遇到過很多腸息肉的病人,他們當時摘除了腸息肉,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腸息肉又長出來了,切除腸息肉就好像割韭菜一樣,一直切除一直長。

5毫米的腸息肉,2年後變成腸癌!醫生坦言:3大教訓值得反思1.五毫米的腸息肉,在2年後變成了腸癌,哪3個教訓值得我們反思?2.關于腸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我是醫者良言,緻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健康知識,做你身邊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覺得寫得還不錯,對你有益,就點個贊,轉發給你身邊有同樣需求的人,讓更多的人受益吧!

要想降低腸息肉長出來,那就需要從它的病因下手。腸息肉主要和肥胖、吸煙、遺傳、飲食等有關。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體重、健康飲食、去除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戒煙酒、少吃紅肉、少吃燒烤、少吃油炸類食物,适當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

如果被查出腸息肉,那就需要先評估息肉的良惡性,可以在内鏡下摘除,同時做病理檢查,然後定期複查腸鏡。如果息肉比較小,也可以暫時不切除,但是需要注意定期複查!不過話說回來,腸息肉能切還是切!如果腸息肉是惡性的,并且已經轉移了,那就按照根據惡性良性腫瘤的病理分期采取合适的治療方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