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有幸參加了有關方面組織的職業學校教師教育訓練,聆聽了多位專家的報告,内容關乎職業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雖然是衆說紛纭,但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看法卻是出奇的一緻。在這些專家眼裡,我們職業學校老師所面臨的都是“問題學生”,有的專家甚至說出了“辦好一所(職業)學校,少建一處監獄”的話來。作為職業學校的一名教師,對這種消極的學生觀,片面的認識論,我實在不敢與之苟同。
“學生問題≠問題學生”。職業學校學生問題固然很多,但他們卻不都是問題學生。所謂“問題學生”,是指那些有犯罪經曆或精神上有嚴重疾病必須經過醫治才能正常生活的學生;一般來說,在學習、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經常出現某些障礙的學生多半是“問題學生”。從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角度來看,“問題學生”則是指在一定情境或某個時期,暫時遇到自己獨立無法解決的困惑,進而與平常表現相“異常”的學生。職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職業學校的老師,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學生,尤其是“有問題的學生”,絕不能帶着有色眼鏡看人,下意識地去誇大“學生問題”,給他們貼上“問題學生”的标簽,進而造成教育政策選擇的嚴重錯位,讓你的教育無功而返,甚至适得其反。
我們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隻有十六七歲,他們年齡偏小,心理不成熟,自制力和抗挫力差,遇事不冷靜,在學習上就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追究起來,也都不是什麼大問題,無外乎是些小毛病。比如說,環境适應性弱,注意力不集中,平時貪玩,上課開小差,生活上邋邋遢遢;缺乏成功體驗,自信心不足,或被老師打擊過而不愛或者不敢問老師問題,甚至厭學,對什麼都沒興趣;基礎太差,無從下手,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文化理論課不肯動腦,專業實踐課不願動手,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完成作業等等等等,并由此導緻遲到早退、打架鬧事等違反校規校紀行為的發生。
我認為,這些學生的“問題”,隻是由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某種不良影響而造成的,并不是天生愚頑,不可救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嚴格規範自身行為、漠視校規校紀、法制觀念淡薄、是非觀念不強,在學業、行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或不足,僅此而已。
羅森塔爾“期待效應”的實驗啟示我們,要永遠對學生抱着期待,就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特别是職業學校那些存在問題的學生,更是要我們的職校老師付出更多的愛心和期待,相信孩子們會不斷進步。隻要老師的教育情感和教學行為是積極的,就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如果教師抱着失望的态度,就等于是對這些學生貼上落後的标簽,而教師對學生的消極态度和情感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熱愛孩子。這種愛不僅僅是責任和義務,而且這種愛本質上是無私而神聖的。尤其是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往往對身邊的人存在不信任和排斥,行為上拒絕合作。這時我們不妨來個換位思考,多去揣摩他們的心理,多去了解他們的處境,多去寬容他們的缺點,俯下身來聽聽他們怎麼說,這樣做能最大限度給他們以尊重,讓他們從心底裡接納了你,把你當作了朋友,“學生的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你的教育轉化工作便有了成功的可能。
認識層面的問題解決了,教育方法的選擇對路了,所有的問題,都将不成“問題”。但願每位職校老師的眼裡都沒有“問題學生”!
作者:安徽省霍山職業學校 程先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