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解不了的題,隻有沒想到的招”

【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沒有解不了的題,隻有沒想到的招”

——上海闵行在學黨史、用黨史中放大居民獲得感

光明日報記者 顔維琦 曹繼軍

20世紀80年代,一首《喜歡上海的理由》,讓力波啤酒家喻戶曉。然而,随着2016年力波啤酒因市場競争激烈而停産,居住在原力波啤酒廠周邊的居民多了“生活中煩惱的理由”。

一年又一年,廠區越發老舊破敗,環境更顯髒亂差。而原啤酒廠方圓1.5公裡内,有梅隴新村、紫藤新村、上隴新村等72個居民區,居住着20餘萬人。舊廠橫亘,居民出行要跨越鐵路和高架,極為不便,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

何去何從?有人認為,舊廠與現代化風貌不符,要徹底拆除,利用原土地建立商務大樓,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也有人認為,力波是幾代人的回憶,應該保留舊址,對其進行修繕,做成旅遊參觀景點;還有人認為周邊住房緊缺,希望能建住宅,解決百姓居住問題……一時間,各方聲音紛至。

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産業更新轉型的迫切需要,上海闵行區委與梅隴鎮黨委上下關聯,借助“我為群衆辦實事”的契機,推動力波舊廠改造更新——西地塊是最早的老廠區,在保留标志性建築的基礎上,改造成鍋爐房秀場、藝術空間辦公等多功能業态空間,并賦予其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力波1987”;東地塊涵蓋獨棟花園辦公、寫字樓、精裝修租賃式住宅以及街區、綠地等,集商業、住宅、休閑、娛樂、購物為一體。整個項目改造不損害工業曆史遺迹的外在風貌與内在文化,又能與現代化城市格局相融合,既保留城市記憶,又滿足居民生活需要,走出了一條文化創新、産業更新、群衆暖心的産城融合轉型更新之路。

如今,“力波”成了許多人“喜愛闵行的理由”。改造後的廠區,打破了社群的“邊界感”,走在力波1987文化創意産業園裡,人們可以品嘗到久違的力波精釀啤酒,60米的大煙囪有3d投影發光功能,倉庫屋頂變身空中花園……15分鐘“慢生活圈”觸手可及,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居住在這裡,工作在這裡,休閑在這裡。

一位全程參與項目改造的闵行區幹部坦言:“這一次,更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曆史文化與城市更新的有機融合,服務人民與産業更新的相得益彰,群衆需求與經濟發展的互惠互促。”令他感慨更深的是:“為群衆辦實事,沒有解不了的題,隻有沒想到的招。”

他告訴記者,這次辦實事的過程,從前期一線調研,到廣泛聽取群衆意見、引入專家開展項目評估,再到線上線下征集方案意見,最大限度将群衆意願和需求展現在項目中,自己和同僚都深受啟發:“一是辦實事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将群衆的獲得感和滿意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城市的更新轉型不僅要關注經濟發展,也要考慮城市文化内涵建設,還要考慮曆史延續性;三是辦實事要創新方式方法,突破慣性思維,避免經驗主義,不讓‘老套路’限制自己。”

記者在闵行區采訪了解到,注重知行合一,既解決好群衆的急難愁盼問題,又謀劃好區域發展的根本大計,是該區黨史學習教育的一條主線。各基層黨組織聚焦“老、小、舊、遠”,細化項目推進、強化跟進督導,用心用情解決群衆的難事,全力辦好身邊的實事。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區已落實民生項目5015個,完成“一網通辦”、早餐工程、永聯村人居環境整治、七寶老街住房改造等一大批實事項目。居民紛紛點贊:“感受到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新變化、新成效!”“滿滿的獲得感!”

闵行區委黨史學習教育上司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聚焦區域發展重心,服務地方和國家戰略,該區将把育新機、開新局作為最根本、最長遠的“我為群衆辦實事”,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一方面,抓住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五分水景五分城”的前灣建設;另一方面,借力上海打造全球科創中心戰略,全力建構“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2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