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用“臭水坑”來形容陝西省文保機關、被稱“渭南一絕”的孝義澇池。
因為它真的已經淪落為一個“臭水坑”了。

“五一”期間,黃小黃再一次到了渭南蒲城,想起陝西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秦商大鎮——孝義鎮離蒲城縣城隻有一小時車程,于是頂着大太陽專程去尋覓了。
孝義鎮位于渭河之濱、沙苑西陲,現在屬于渭南市臨渭區。而在古時,則屬于朝邑縣(今渭南大荔),是一個以出富商巨賈、“蓋省财東”而聞名的商鎮。
在清代小說《官場現形記》裡,曾這樣寫道:“陝西有個朝邑縣,朝邑縣有個孝義鎮,趙家是鎮中富戶……”。這趙家便是以孝義趙家為原型寫的。
趙家本是山西人,明初從洪洞縣大槐樹下移居陝西朝邑望鄉關,後遷到渭南孝義鎮。在明朝時以“鹽商”起家,到清朝時,商業貿易擴充到布店、茶莊、糧店和典當,和韓城黨家村的黨賈二姓一樣,成為顯赫一時的商業家族。傳說給趙家運送銀子的镖隊,前面已經進了趙家門,後面還在渭河灘上,排了七八裡長,就像一條“銀河”一樣,汩汩流入趙家大門。
在孝義,和趙家齊名的巨商還有嚴、柳、詹家,并稱四大“蓋省财東”,在渭北留下了“孝義的銀子,赤水的蚊子”這樣的諺語,意思是指孝義的銀子像赤水(臨渭另一個鎮)的蚊子一樣多。
在這四大家族裡,嚴家值得一提。在成都,有座“贲園書庫”,被譽為“成都天一閣”“成都文化的百年名片”,以奇書、精刻善本、孤本馳名海内外,它便是由孝義嚴家後人嚴雁峰、嚴谷荪父子專門斥巨金而建的。
在網上,黃小黃還看到這樣的介紹:
“古鎮的民居、府第建築木雕石刻精美,至今仍保留多處。轄區著名的古建築有堪稱‘渭南一絕’的清乾隆年間修建的雕花石柱石砌澇池。”
就沖這悠遠的曆史、滿懷的故事,就沖這句“仍保留多處古建”,還有一個“雕花石柱石砌澇池”,“孝義鎮”這三個字便已經在内心紮了根,非去不可了。
然而,當我導航“孝義澇池”,從蒲城縣稱經高速、走國道,再轉交孝路、官油路到達孝義鎮,站在聞名遐迩的“孝義澇池”旁時,我被驚到了。
我想到了它可能今不如昔、破敗寥落,卻沒想到它已經潦倒到這個地步。
眼前是一個方形的池塘,坐落在鎮子中央。
裡面還窪着淺淺的水,表面被灰綠色的渾濁物質覆寫着。露底的地方,淤泥上長出茂密的青草。草叢裡,散落着一些垃圾。
熱辣辣的大太陽下,居然從池底傳來幾聲蛙鳴。
如果不是池塘四周雕花的石砌欄杆,如果不是池塘前面有個小小的照壁,照壁上貼着一個“保護文化遺産”的警示牌,如果不是我事先知道孝義有個澇池,可能走過這裡隻會沖這個“臭水塘子”皺皺眉,不會多停留。
澇池是北方幹旱地區挖在路邊、村中的蓄水池,可供人畜用水。過去,北方的大部分村子中間都有澇池,一般是泥坑,像孝義鎮這樣用石料修葺池壁,四周環繞雕花欄杆、建有照壁的是十分罕見的。
這個澇池大概修建于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在孝義商業繁盛的時期,澇池被稱為“天泉”,傳說中間有口泉眼,直通大海,裡面還住着一隻金蛤蟆,為古鎮吸納着無盡的财富。當時的澇池池水清澈,魚兒悠遊。當時的古鎮則有三裡多長的大街和南北大巷,店鋪林立,富商雲集。
在書籍《李剛話陝商》裡,作者李剛說到,孝義因為地處渭、華、同(州)交界處,北有渭河水道,清初從從渭南到同州的驿路也經過這裡,地理交通的便利給孝義鎮帶了商業的繁榮。
“當時,東來的三晉煤鹽,西來的巴蜀煙茶,南來的江浙海鮮,渭北的糧棉桃杏土特山貨都在這裡集散。”
“鎮上有貨棧、花(棉)行、糧行數十家,旅店、酒樓、飯鋪亦數以十計,有馳名遠近的大商店“德茂元”“萬源長”“集義協”“趙家糖坊”等都是前店後坊,它們生産銷售的醬菜、什錦南糖、麻片、夾心白糖棒、核桃糖、蔥麻滾、密闆糖、豆瓣糖、吹糖、油輪等盛銷省内外。”
還有趙、嚴、柳、詹家這樣的富商大戶的豪門宅邸。據說趙家在孝義鎮曾建有九座宅院,氣勢非凡。趙家人愛看戲,僅院内的戲台子就有七間房寬。
趙家還修了占地很大的祖墳,石獅、石獸分布左右,修墓基時以石匠雕刻石件的粉末付工錢,一兩粉末一兩銀子……
然而,今天,這些似乎都已經不見蹤迹了。
而今的孝義鎮已經成為了一個道地的農業鎮,鎮子周圍是廣袤的果園,鎮子中心則和其他小鎮一般無二,幾條街巷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現代的樓房。
僅僅在澇池周圍,有一些老式的磚木結構的鋪面房,褪色的朱門、黑瓦、山牆等,依然有一些古風遺韻。
有一家“修理部”,屋子高大,最為顯眼,招牌上赫然有“東街”兩個字。
澇池邊上,還有一家“張家五代祖傳”的醪糟店,招牌是“孝義澇池岸黃酒醪糟”,兩層新式小樓,大大的白底紅字,隐隐地流露出“有故事”的模樣。
因為太陽實在太大,烤得人無處藏身,黃小黃在鎮上也沒有停留太久,僅僅在澇池周圍轉了幾圈,拍了幾張照片就走了。也許孝義古鎮還有其他的古迹我沒有看到,歡迎知情的人前來補充呢。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曆那些山河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