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大河網訊(記者 宋向樂)8月24日,舞鋼市民張先生向大河網打來熱線電話說,抗戰時期豫南會戰1068名抗日戰士以身殉國,現埋葬于舞鋼市,如今他和當地的志願者已經找到烈士墓碑。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張先生找到革命烈士墓碑。

<b>1068位烈士墓碑重制于世</b>

"我以前都知道這個事,最近幾年也看過各種文史記載和媒體報道。我用了很長時間在當時戰鬥過的戰場來逐漸核實和查找這些革命烈士墓地。"在舞鋼政府部門工作的張先生是土生土長的舞鋼人,平時喜歡了解自己家鄉的曆史和各方面的文化知識,尤其對發生在家鄉的抗戰故事感興趣。

張先生介紹說,1941年1月下旬爆發在舞鋼的大石門戰鬥,是舞南會戰的一次重要戰鬥。此役,中國軍隊110師上校團長陳欽文(革命烈士,國家公布抗日英烈)以下1068名将士在對日軍抗戰中浴血奮戰,以身殉國。戰後,1068名陣亡将士被集體葬于舞鋼鐵山,民間稱為"萬人坑"。戰後110師曾為陣亡戰士們立碑紀念。後來各種文史記載、媒體刊載及民間傳說,對墓地位置、戰鬥位址都有多種說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先生得知陳欽文烈士墓碑流落民間的資訊,經多方尋找,終于找到墓碑,為1068名烈士公墓紀念碑。後經曆時兩個多月的文史資料查證,對朱蘭、武功、田洛莊、草坡等戰場附近鄉村十餘名年長者及當事人、知情人、見證人的走訪,可以确定墓地準确位置在鐵山東北坡。

"事件已過去七十七年,已成為曆史,或許将會消失在曆史長河中。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留存曆史,記住那些為國犧牲的烈士事迹。"張先生表示。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疑為烈士埋骨之地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當地村民趙喜長介紹相關情況

<b>當地政協文史委專家:确實有這塊墓碑 目前在村民家保管</b>

那麼張先生是如何确定埋葬抗戰烈士的位置和墓碑的?據介紹,2018年7月8日,張先生在走訪武功鄉田崗村74歲老人趙喜長時,得到重要線索。

趙喜長父親名叫趙娃,大石門戰鬥過後,趙娃參與了搬運犧牲戰士屍體的任務。"當時,因為好些屍體都是血肉模糊,甚至肢體殘缺不全,當兵的專門交代:注意尋找一個手有六個指頭的,是團長。"

"後來真的找到有6個指頭的屍體了,具體位置在武功街西北的柏樹林。"7月11日晚,張先生向烈士祖籍地新餘日報、萍鄉日報求助尋找陳欽文後人。7月12日,找到陳欽文大孫女陳芳梅;7月13日,陸續找到陳欽文侄子陳志遠及堂侄子陳國華。驗證了趙喜長所述陳團長六個手指頭線索。陳欽文家屬說陳欽文确實一個手六個手指頭,是左手。

7月14日上午,張先生第三次走訪趙喜長老人,再次進行驗證。據趙喜長介紹,當時柏樹林那個地方無險可守,是部隊自南向北緊急轉移中在那裡和日軍碰頭打了起來。據此,基本可以斷定,陳欽文應該是在劉山、鐵山狙擊戰失利,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率留守狙擊部隊向舞陽方向撤退時,行至柏樹林與日軍遭遇發生戰鬥,倉促應戰,壯烈犧牲。

8月27日,大河網記者同舞鋼市政協文史委主任肖晨取得聯系,據其介紹,大石門戰鬥是當年豫南會戰在舞鋼開展的一次阻擊戰,政協文史委根據張先生提供的資料曾組織人員去檢視。"現在這個墓碑确實有,在一個老百姓家。我們現在已經和文化部門協商,文化部門也登門看到墓碑了,雖然字迹很模糊,但可以确定就是當年的墓碑。"肖晨說,這場戰役和相關情況在舞鋼黨史辦、地方志都有相關資料證明,确實有這回事。

<b>專家追叙曆史:所有将士全部壯烈殉國</b>

有關專家向大河網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情形:1941年1月下旬,日本糾集廣水、信陽等地的十幾萬軍隊,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悍然發動了"豫南戰役"。

此時,第13軍軍長張雪中指令110師吳紹周部,依據大石門一帶有利地勢阻擊日軍,掩護大隊人馬向西北方向撤退。

110師将指揮部設在附近的鹁鴿樓山北楊角灣村。師長吳紹周指令陳欽文帶領一個團的兵力,在大石門東西兩面的劉山及黃山、接官廳、鹁鴿樓山、羊腸山、火山、羅大山等山頭上修築工事;讓另外兩個團駐守在鹁鴿樓山北的村莊内。晚上,日軍第3師一團長帶領一個聯隊,先後占據大石門南面滾河岸邊的水田、崗李、大禹王、豬嘴溝、劉先莊等村莊,與110師隔河相持,形成東西5公裡左右的戰線。

次日拂曉,日軍從長灘溝(即龍頭山東)的崗李、大禹王村分三路向大石門發動攻擊。山上守軍居高臨下,以密集的火力打退日軍的第一次進攻。日軍随即又在鋼炮的掩護下再次組織進攻,并派出13架戰鬥機、轟炸機在大石門和附近村莊上空輪番掃射、轟炸。守軍陣地上煙火四起,亂石橫飛,爆炸聲震耳欲聾。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山頂守軍無處躲避,傷亡慘重,被迫向北撤退。日軍竄過大石門,緊追不放,沿途見人就殺,僅在接官廳一個防空洞就槍殺群衆12人。陳欽文率殘部退至鐵山附近時,發現河溝中有許多避難的老百姓。

當時,天上有飛機,地上有日軍騎兵、步兵緊追,在這種情況下,陳欽文依舊命部隊就地阻擊敵人。他問老鄉"這是啥地方?"老鄉說"是将軍墓寨"。聽此言,陳欽文甩掉衣服高呼:"弟兄們,誓死不當亡國奴,我們決不再後退一步!"喊罷,帶頭沖向敵陣,所有将士全部壯烈殉國。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據《舞鋼市抗戰文獻集》及舊檔案資料記載,此役"殲敵三千",110師陣亡将士1068人。幾個月後,在鐵山将軍墓寨東南山坡上堆起幾個大墳頭,一個葬的是陳欽文,餘下的是其他陣亡的烈士,并樹碑紀念。後來,當地群眾稱此為"萬人坑"。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張先生發現的墓碑

<b>讓後人們記住這些烈士</b>

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陝西總兵楊凸将軍奉旨,到舞陽南部的鐵山開礦煉鐵。經反複試煉,終于煉出了上等好鐵。後遭督查冶鐵進度的宦官陷害,楊将軍以功獲罪,氣憤不過,就一頭撞死在煉鐵爐上。人們敬仰這位為國盡忠、不懼權貴的楊将軍,把他安葬在鐵山北坡,并修建一座高大的墓冢,人稱“将軍墓”。

張先生說,楊凸将軍去世後,楊将軍夫人前來尋夫,撞碑自盡,以身殉夫;日寇侵略,國難當頭,陳欽文将軍英勇殉國。楊凸将軍和陳欽文将軍(戰死後被追授陸軍少将),這叫一山兩将軍。

張先生說,事件已過去77年,已成為曆史,或許将會消失在曆史長河中。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留存曆史,讓人們記住為國犧牲的烈士事迹。張先生稱目前已有社會組織想投資重俢烈士墓地。

豫南會戰1068位烈士埋骨舞鋼 77年後當地志願者找到烈士墓碑

陳欽文的後代曾來舞鋼鐵山尋找其墓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