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略談元末明初書家宋克

略談元末明初書家宋克

宋克 章草《急就章》(局部)

近十幾年來,元末明初的書壇引起學者的注意,研究不斷深入,取得了較為重要的成果。黃惇先生在《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中指出,明代前期書家盡管有新朝文化政策的制約,但元末書家的影響仍不能低估,其中尤以康裡子山、饒介、危素一脈陣容較強,并強調了明初與元末書家的最初變化,一是來自吳門的宋克,一是來自松江的陳璧和沈度兄弟,這兩個地區在整個明代書法的發展中都是重鎮。唐錦騰先生在《元末明初吳中書法概論》中則指出,明代中期蘇州地區文藝興盛,于書法一道,吳門書派和松江地區書家的興起,考其淵源,始于元末明初。肖燕翼先生在《明代書法藝術概論》一文中則指出明初書法雙軌前行,即“藝術的自身發展之軌”和“社會曆史變遷之軌”,就藝術成就而言,以宋克的藝術成就最高,而此兩軌合成導緻“台閣體”現象的出現。

宋克(1327~1387年),字仲溫,号南宮生,又号東吳生,書齋名為意可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宋克生平材料極少,《明史·文苑傳》中《王行傳》附錄後曾對其作描述:(宋克)偉軀幹,博涉書史。少任俠,好學劍走馬,家素饒,結客飲博,迨壯,謝酒徒,學兵法,周流無所遇,益以氣自豪。張士誠欲羅緻之,不就。……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

可以看出,宋克“善書”享名天下,主要在張士誠據吳之後,即其29歲後。高啟《南宮生傳》主要記錄了宋克在中年之前的生活狀況,這是關于宋克生平最詳實的記載。宋克少年博涉圖書,家素厚藏,為人豪爽坦率,有辯才,常嘉惠寒門。到了壯年時期,見天下大亂,自樹功業,學武求志,久之“稍厭事”,阖門在家,辟一室藏曆代法書周彜漢硯唐雷氏琴,日遊其間以自娛,因患求者衆,遂自閟,希複執筆,歆慕靜退,賦詩見志。高啟和宋克均為“北郭十友”中的成員,兩人交往甚多,但高啟洪武七年(1374年)因撰《上梁文》被腰斬,他去世時,宋克才47歲,《南宮生傳》當寫于此年之前,因而,高啟此傳僅僅是宋氏中年前的記錄。高啟所稱宋克的“行凡三變”從“少任俠”—“壯學兵”—“靜退”,每變益善,隐默自将,反映其歸隐思想的逐漸形成。

近人馬宗霍曾評:“觀高啟為南宮生傳,克固跅弛,喜任俠者,而其書乃郁郁乎文,殆折節而返于儒邪。”宋克《兩得來書帖》中稱自己“艱難颠沛,筆舌奚磬”,“近朋侶皆無,杜門跧伏而已”,這正能表達他壯年流離颠沛後,歸隐作書自娛的思想轉變。周砥《放歌行贈宋君》稱“蘭台公子天下奇,心膽豈是他人知”,亦是他心态變化的寫照;沈铉《放歌贈宋君仲溫》稱:“宋君曠蕩士,偶服水狂生。銛豪破紙竟何益?按圖折禦分縱橫。”這些都表明宋克在元末明初書家中特有的個性。

宋克一生的活動,元末主要在蘇松一帶。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載其“國初征為侍書”,未見他載。高啟稱其為“軍咨”,或正與宋克青年尚武有謀相關。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官鳳翔同知,其後的蹤迹不得而知,亦無作品傳世,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這一年,才有一件臨《急就章》的長卷留下,抑或是宋克晚年又回到蘇州,仍有創作生涯。總之,在宋克離開了蘇州文化圈之後,加上明代初年對文士的殘暴政策,使得他晚年幾乎無大建樹。這種境遇,在明初的蘇州文人群體中屢見不鮮。

——整理自《中國書畫》雜志2012年第10期

水煮百年(微信号:shz100_com)帶你奇聞猛料一鍋炖,讓曆史麻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