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祝希娟:兩度南下奏新曲,一朵瓊花分外紅

作者:Beiqing.com

祝希娟的名字總和《紅色娘子軍》中的那個倔強勇敢的女戰士吳瓊花疊化在一起。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部經典影片影響、教育了幾代人,也讓祝希娟的名字永遠留在了中國電影的史冊上:年少成名,她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激流勇進,她從電影明星變身為特區電視台的拓荒者;即使80歲高齡,她依然滿懷對表演的熱誠。

祝希娟:兩度南下奏新曲,一朵瓊花分外紅

祝希娟

生日:1938年1月17日

出生地:江西省贛州

工作機關:上海戲劇學院實驗話劇團

祝希娟:兩度南下奏新曲,一朵瓊花分外紅

自掏腰包不計片酬,80歲做主演挑大梁

去年,剛過完80歲生日的祝希娟趕赴北京,參加由她主演的電影《大雪冬至》的首映禮,她“自掏腰包”,老伴就是她的助理,連導演江平都不禁感慨,“這樣愛電影的人,在如今,太少了。”

該片是青年導演邢潇的處女作,講述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祝希娟一方面想着能為空巢老人做點事,另一方面想着還能過過戲瘾,“從45歲到深圳後,我基本沒主演過什麼電影,到這個年齡還能演電影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24歲我就拿了獎,如今我想看看到了80歲能不能想辦法再拿個獎(笑)。”

祝希娟:兩度南下奏新曲,一朵瓊花分外紅

電影《大雪冬至》

對戲極為認真、對表演要求苛刻是祝希娟入行以來就堅守的态度,《大雪冬至》裡她獨挑大梁,110場戲有她戲份的就107場,不計報酬、不要片酬整整拍了一個多月,每天都在沒有暖氣的攝影棚裡工作十幾個小時。面對高強度的工作,祝希娟還跟邢潇開玩笑,“這個年齡的老電影人就我身體好,别人不一定拍得下來。”回憶當時,她說整個劇組條件艱苦,遇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低成本,“現在還有青年人不拿票房作為标準,願意關注老年群體,我很高興,隻要有人看完電影想起給父母打個電話,我就值了。”

沒吵那一架,就沒有載入影史的吳瓊花

1938年祝希娟出生于贛州,抗戰時期舉家遷往上海,她從小喜歡文藝,早在國中時就在趙丹執導的電影《為孩子們祝福》中跑過龍套;高中時代則是校話劇隊成員,後來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當她拿到入學通知的時候聽到的卻是父親的冷嘲熱諷,說家裡出了一個戲子,那一刻,祝希娟下定決心要證明給父親看,新中國的演員和舊社會是不同的。

可入學之初,她卻遲遲難以進入表演狀态,沒有表演經驗,老師給她布置的獨幕喜劇基本都做不好,她甚至想打退堂鼓,在老師胡偉民的點撥下才慢慢摸着了表演的門道。拍《紅色娘子軍》時,祝希娟還是上戲表演系三年級的學生,片中女主角需要有一對火辣辣、充滿仇恨的大眼睛,導演謝晉為這個名叫吳瓊花的角色選了四個演員卻都不滿意,正巧在上戲轉悠時,看到祝希娟在和一個高大的男孩子演《在和平的日子裡》,當時兩人正在争論戲該如何拍。注意到這雙眼睛後,謝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祝希娟扮演這個角色,至今想起,祝希娟都不忘調侃,“如果當時不吵那一架,就不會有今天的我了。”

祝希娟:兩度南下奏新曲,一朵瓊花分外紅

電影《紅色娘子軍》

但其實謝晉并不是隻因為眼睛才選擇的祝希娟,“他在暗中觀察了我很久,到學校看我上課、彈鋼琴、演話劇,他說我身上有演好戲的潛質,于是我迎來了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聽說謝晉選了祝希娟,很多人都覺得奇怪,不知道這個假小子究竟有什麼好看的,“我記得去電影廠報到,吃飯的時候大家就圍着我看,都說這個女孩又不漂亮還土裡土氣的。”雖然不漂亮,但謝晉導演堅持自己要的就是這雙大眼睛。

不過,謝晉并沒急于讓演員們直接去演戲,而是讓他們南下去海南瓊海體驗娘子軍的真實生活。“紅色娘子軍”連長馮增敏帶着全部演員完全按照娘子軍的作息時間感受生活,練了整整一個月,講課、出操、看革命根據地,所有演員的鼻子都曬脫了皮,如果沒有這一個月的生活,沒有這第一次南下,祝希娟說她大概演不了瓊花。直到今天,她有時閉上眼睛都能想起,泥巴牆上寫着“中國蘇維埃萬歲”。

與總理共舞得箴言,南下特區做拓荒者

祝希娟萬萬沒有想到,因為電影《紅色娘子軍》,她一個小丫頭變成了首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她很清楚,不是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是整個劇組的功勞,她更驕傲的是這部電影在頒獎禮上拿了四個獎。“出死入生破舊籠,海南島上皆東風,澆來都是英雄血,一朵瓊花分外紅”。這是郭沫若在首屆大衆電影百花獎頒獎大會上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祝希娟的手書題詞。

頒獎大會那晚的慶祝晚會上,周恩來總理也參加了舞會,所有人都争先恐後想邀請總理跳舞。總理卻說,“今天我的第一支舞蹈要和得獎的女演員跳,結果我就和總理跳了第一支舞蹈,我從來沒見過那麼大的場面。”素來假小子性格的祝希娟跳舞時總是踩到總理的腳,陳毅在一旁安慰她放輕松,還把跳舞比喻成音樂散步。“跳舞的時候,周總理和我說,青年時期就是打基礎,你們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各類知識,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而作為22大影星之一,也是年齡最小的一位。想着21位前輩都是電影廠的,唯獨她是話劇團的,祝希娟誠惶誠恐,“後來我才知道,周總理說把我列到上影廠的八個人中,是以上影廠需要退出一個人,劉瓊老師二話不說就讓了,我真的特别感恩,這是老演員對青年演員的愛護和扶持。”大學畢業後,祝希娟進入上海青年話劇團,成為劇團裡的頂梁柱。

後來改革開放,她得知深圳在招聘,一個是人事局的科長,一個是深圳電視台籌備小組成員,一聽特區都在看香港電視台,想着要和資本主義文化競争,祝希娟一下就有了幹勁,二話不說坐着火車就南下了。

祝希娟:兩度南下奏新曲,一朵瓊花分外紅

2019年9月,祝希娟參加第十七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頒獎典禮。

“藝術是年輕的,不能總是霸占這個舞台,要把機會留給年輕人,我已經當了45年的演員,是時候去支援特區建設了。”

到深圳後,祝希娟花了兩個月時間籌備電視台,1984年1月1日,深圳電視台正式開播,後來香港電視台想和深圳台合作,是祝希娟最驕傲的事情。“在我一生中,兩次南下都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很高興,雖然已經80歲了,但還想演戲,因為我喜歡演戲,我還不想停。”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薛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