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作者:解毒時光

如果用一個人物的形象來比拟目前的網際網路,沒有比《華爾街之狼》中小李再合适的了,對财富的嗜血欲望,略帶神經質的躁郁反複,功利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當越來越多的人沉溺于網際網路,就有更多的人跟網絡患上同一種“精神症”,這個症候群有很多表現,但肉眼可見的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

那就是: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以及稻草信仰。

可樂思維:開蓋就喝,爽酷就行

很懷念跟網際網路彼此剛認識的時候,雖然打個招呼都是您好,你也是來上網的麼這種廢話,但背後的謹慎和緊張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溫文爾雅是現在的網絡所不能比的。

如果網絡也有其文化年代的話,從bbs到部落格的繁盛那一段,絕對是網絡的黃金年代。那時圖檔和視訊還隻是内容的輔助,如果不會寫上一大篇文字,就無法在網絡中暢行。人們用文字交換經驗,用道理追尋目标,即便是攻擊,也是有理有據,不是張口就罵。

黃金易逝,好景不長,部落格的孫子,140字的微網誌,以一種摧枯拉朽的姿态,颠覆了那個理性交流的年代,140字能做什麼?說道理太短,可能最适合承載那些口吐蓮花的字眼了。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斯泰賓在《有效思維》中說,在複雜、多有變化的事情面前,人們在簡單、現成的語言中找到了友善的答案,感覺到把握了形勢的力量。久而久之,很容易養成一種習慣,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們思考之勞的簡明論斷,這就是罐頭思維。“一種罐頭信念是友善的:說起來簡單明了,有時還帶三分俏皮,引人注意。”

如果說,有些罐頭,尚且能有些營養,可以有飽腹之用的話,目前的網際網路症已經扔掉了罐頭,進入了一種“可樂思維”的境地。隻要内容看着夠爽、夠酷、解渴就行。有沒有營養,管不管飽,都不是問題。結論背後的推理過程完全不重要,就像有人愛做計劃,仿佛做了計劃的那一刻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一樣,可樂思維的人喝下那些無用的糖水,就仿佛真的掌握了一切。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其實,看到的,喝下的,隻不過是一堆泡泡而已。

魚式焦慮:七秒擔憂,過後鹹魚

“病毒來了,怎麼辦?”,“國内國外,很亂套!”,“最近胖了,要減肥!”,“能力不行,得學習!”,“股市大跌,要存錢!”

這是綿延不斷的網絡資訊之下,人們的心理狀态。有時候焦慮不是來自内心,而是來自于外部的刺激。關于外部時局的變化,社群發展的情況,這種環境的觸發,以及與周圍人的對比,都會給人帶來一種焦慮感。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其實焦慮并不是一個完全無用的東西,适當的焦慮,也就是有壓力會帶來改變的動力。但在網際網路綿延不斷的資訊沖擊之下,焦慮猶如潮水,一波接着一波,要擔心的東西太多了,可對比的參照物也太多。資訊突破門檻值之後,人可能就在潮水中,甘願做一隻魚。

于是,下了決心要減肥,買了課程和裝備,練了三天就做回自己的沙發洋芋刷劇娛樂。覺得自己與他人有差距,又要步入中年,焦慮感爆棚,買個好幾個網課,下載下傳各種聽書,不出一個月,又沉浸在遊戲的海洋裡。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都說魚隻有七秒的記憶,在網際網路的資訊爆炸中,人的焦慮異常的強烈,但也異常的短暫,七秒之後,下一個焦慮襲來,上一個焦慮就忘記了,再一個又一個焦慮的摩擦下,人就喪失了敏感性,甘心做一條有焦慮的鹹魚。

補償暴躁:生活不易,暴躁解氣

也許是焦慮太多吧,現在網絡中的人都很暴躁,一言不合就搬出對方祖宗十八代。這種暴躁跟路怒不一樣,路怒大多數時候還是由于對方惹到自己了,就是可能在行車中威脅到自己的安全或正常行駛。

但目前網絡中的暴躁,似乎并不是因為某一方威脅到另一方利益,說實話,網絡中也沒那麼多利益争端。就隻是某一方覺得生活不易,很有焦慮,就暴躁一下吧。用暴躁作為一種溝通方式,用暴躁作為一種發洩方式。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其實在現實中,人們不太會暴躁,或者說雖然有暴躁的心,但是沒有暴躁膽。畢竟現實世界裡有太多的法律、道德的限制,礙于這些的限制和面子,人是不會随便撕破臉皮。

在網絡中就不一樣了,限制少,面子無,每個人都是道德的衛士,每個人都是鍵盤的王者。除了網絡中真的存在的沖突之外,更多時候,人們是把現實中不能、不敢暴躁的情緒,通通塞到這網絡樹洞中,網絡就變成了對現實的補償。

這種補償看似有好處,但大部分的人的暴躁都需要在網絡發洩時,身處其中的人就會感受到深深的惡意,也會産生更多的暴躁。本以為在網絡中發洩就可以減輕自身的壓力,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用暴躁換來了更多的暴躁。

稻草信仰:抓住就用,無需懷疑

中國人的信仰,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功利主義。祭竈是希望竈王爺上天說點好話,拜财神是希望賺點錢,福祿壽各有所求,就連給祭奠故人的時候,也會給閻王爺塞點好處,希望他能在下面關照一下故人。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對信仰有所求,就是功利主義的展現,而且這種所求非常的具體。信仰本身是一種信念體系,希望一種信念能帶來實際的價值,這種思維模式在網際網路上被發揚光大。

當然網絡中沒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不用拜這個祭那個。但網絡中不缺乏各種神話,今天馬雲說這樣,明天劉強東說那樣;今天私域流量有發展,明天網紅直播能帶貨;今天有個佛教上師答疑解惑,明天來個大學教授人生金句。

網際網路中的信仰,好比稻草,不值錢,沒内涵,卻被人随手抓住,但也沒那麼金貴,抓住之後,沒用就扔掉。說的更粗俗點,就像廁紙,用完了還是要丢茅坑裡。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與對信仰有所求所相對的,是對信仰不懷疑。

懷疑是對信仰最大的尊重,不加懷疑的信仰,要麼就不是真信仰,要麼就是盲從。

為什麼不是真信仰,就像很多人把信仰當廁紙一樣,本來就打算擦完就扔掉,幹嘛懷疑呢,就算是信仰錯了,不好用,大不了洗洗手,再換一塊。其實這樣還好,最怕的就是毫不懷疑的徹底接受,對信仰的盲從,就是對自我的放棄和對真實世界的亵渎。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得了這個網際網路“精神症”呢,如果能夠耐心的看這篇文章到這裡,且沒有嘴裡罵娘,鍵盤開噴,還可以做些反思,那應該還是健康的。不過這病不要命,就算有也沒什麼大不了,想改則改,想過則過。

典型網絡“精神症”:可樂思維、魚式焦慮、補償暴躁與稻草信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