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6資訊之美入選作品設計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視化“再”設計

2016資訊之美入選作品設計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視化“再”設計

 寫在前面 

由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院長趙璐教授,和我共同完成的資料可視化作品re-infodesign:how is your performance in our infographic design course 獲得“資訊之美”大賽的成人組入選獎。借此機會,希望可以與更多的人從視覺藝術角度去分享、探讨可視化領域。

想要觀看完整作品高清大圖的讀者請背景回複“資訊之美”檢視。

 用資料可視化記錄一起課程 

作為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的一名專業教師,我關注的領域是資訊設計學科中資料可視化的方向。2015年,在我給大學二年級學生講授資訊設計課程的同時,有意識的記錄每堂課的教學進展,以資料的形式來衡量教學印象、我的期望、真實的作業回報、時間等資訊,這些本來僅僅是數字的資料,在課程的發展過程中,變得有意義,是以而成為資訊。這些資訊經過我的“再設計”之後,成為新的資料可視化作品,這就是我本次獲獎作品的構思。

我現在要闡述的内容分為兩大部分:學生作品與可視化“再”設計。

 第一部分——關于學生的作品 

可視化設計就是講故事的過程

本次課題主要分為兩部分,講故事和可視化。

講故事其實就是資料挖掘和整理的過程。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探讨資訊設計,是需要遵循一套和資料科學領域完全不同而又與其有着千絲萬縷聯系的設計方法論,與資料專家注重資料分析不同,我們專注于資料轉化為資訊,将資訊可視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描述資訊間的關系,與觀衆建立有效的溝通,當然,如果想建立有效的溝通,從初的資料一定是來自于生活,是以,好的資訊設計要具備一定的故事性。我讓同學們自己選擇一個題目,必須是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然後将其用講故事或者表演的形式描述出來,在描述的過程中,注重對關鍵資訊的強調,對次要資訊的弱化(資訊層級的建立),以及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資料賦予意義,成為資訊(即資訊轉化)。事實證明,大家對第一部分的課題十分積極,講故事的方式五花八門,有表演話劇的,我對台詞的,我朗誦的,很多故事細節都讓人捧腹。

采訪自己手上的資料

故事有了,相當于完成了資料挖掘過程,接下來就是如何整合資料。

這其實是一個“采訪資料”的過程。我鼓勵同學們對手裡掌握的資料進行以下幾點采訪,包括資料來源(where)、資料收集人履歷(who)、如何收集(how)、資料完整程度(complete)、資料參與人人數(demographic)、量化過程是否合理(right way to quantify)。用設計思維去處理資料的時候,我們不是通過電腦計算,而是完全靠“人腦”去判斷,是以,這更容易發現一些計算機運算所難以發現的問題:資料不等于真相;資料可能是錯誤的;資料可能被誤解。

“腦暴”到“爆”

接下來就是”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個人認為,與廣告、視覺創意類頭腦風暴不同,資訊設計的“腦暴”應該是将資訊層級構架的過程,也就是說,并不是以一個核心詞向四周無休止的聯想相關關鍵詞,從中尋求契合點,而應該是将現有的資訊關鍵詞,分成類别,一環一環的向外擴充,每一環代表一個層級,最裡面的是最重要的層次,以此類推,最外環是最不重要的資訊。資訊化“腦暴”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同學們在此過程中,真的會“爆炸”,因為看似沒多少工作量的事,做起來卻效率極低。

資訊的層級就好比是在一個大衣櫃裡,把散亂的衣服,按照一定法則(比如季節、顔色、種類等)放到每一個抽屜裡,不要的衣服,還要忍痛扔掉,問題是:你是否清晰和有決心明确某件衣服會被扔掉?

2016資訊之美入選作品設計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視化“再”設計
2016資訊之美入選作品設計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視化“再”設計

學生頭腦風暴草圖

資訊之“美”

最後一部分,也是本次課程的第二個實踐性課題,就是将整理後的故事資訊可視化。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英國設計師特格拉姆首先提出将資訊設計獨立體系,不再屬于平面設計的分支,他提出的核心是:建立有效的溝通。這與追求“精美的藝術展現”的平面設計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是以,從課程角度來說,如何同時滿足資訊傳遞的準确度和審美格調,是此課題的重點和難點。我的方法是先讓學生抛開裝飾的設計語言,單純考慮資訊傳遞的功能性,隻是在此基礎上考慮最終作品的形式問題,從視覺傳達的角度上,我會鼓勵學生作品的形式與他們的主題盡量相關,進而提高視覺的張力,吸引更多的人觀看。

2016資訊之美入選作品設計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視化“再”設計
2016資訊之美入選作品設計者自白:如何做好可視化“再”設計

部分學生作品(想要觀看完整圖檔的讀者請背景回複“資訊之美”檢視)

 第二部分——資訊再設計 

學生作業完成後,我挑選了幾個作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資訊再設計。

自我創造的資料挖掘

自己有一個喜歡記錄的習慣,上課的時候,總想把一些我印象深刻的片段記錄下來,包括時間、地點、學生接受知識和修改意見的情況、我在看作業之前對不同學生的期望、學生下一次來看稿的回報情況。我忽然有個想法,就是将這些内容用一種類似電子遊戲的方式,變成各種能量數值,就會很直覺的展現出不同的資訊狀态,資料也許是模拟的,但是我會以最高分的作業作為參照,依次劃分不同資訊類别的數值,這樣最終出現的資訊再設計作品,就是一套有一定規律的資料可視化作品。

“再”

以學生的作業為基礎,進行資訊設計,進而讓學生和更多人了解我們的課程進展,對資訊設計的功能與審美都有新的認知,這是我作品最終目的。是以,需要設計出完全與學生原作不同,但又要具備一定聯系的設計風格。每一個資訊的位置都是我回憶當時評論作業重點聚焦的區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作品具備一定的叙事性,觀衆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當時上課的畫面感。當然,在這個過程,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比如将圖形歸納為一個個微小的單元形,按照數量、時間、印象深刻程度等規律,排列,力求在視覺強度上有所突破。

說到可視化工具,不同于資料專家利用程式設計軟體而完成的可視化作品,我們視覺藝術工作者,也會選擇自己習慣的工具進行最終的作品實作-illustrator專業繪圖軟體,純手繪作品。是以,設計師做資訊設計作品,最終的呈現形态往往有一種出乎意料的“自然”效果,這和那種純“理性”的科學化處理,有所不同。我們的主管性會更強一些,因為在設計的過程中,就會有所“目的”的删減,強化某些資訊,達到與觀衆産生共鳴的目的。

總體來說,這是我的一次嘗試性資訊作品試驗,目前,我也正與友人研究将作品做成互動性作品,在新媒體平台上,使之成為真實的可視化功能性産品,這種産品應該是普适的,适合于相關領域的任何一套資料庫,同時有自己的一套運算法則。實作從具象的靜态資訊圖到自動的可視化緯度轉變。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1-12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