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早期的文化來源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日報

1973年,浙江省餘姚河木渡遺址偶然被發現,打開了一扇窗戶,回顧了大約7000年前東南沿海的闵前氏族村莊的生活。從此,長江流域和整個中國南方的古史,後來人們不再一無所知。但它也提出了多年來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前是甯波古代文化之源的河都文化從何而來?

學者們對這個問題有四種看法:從浙江省内陸的晚商山文化,從跨湖橋文化,從現在的沿海大陸架地區,從直接的當地遺産。

那麼,有沒有可能在河牧渡文化的基礎上,在甯波沿海地區找到更早的文化源頭呢?景頭山遺址的發現,以某種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餘姚市的支援下,景頭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實施。2017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決定在進行正式考古發掘之前,在多方了解、調查和示範的基礎上,先建一個鋼架坑。該礦坑于2018年5月開工建設,2019年8月最終商定了關鍵挖掘基礎條件,總面積為750平方米。作為我國沿海地區超埋海洋沉積環境的遺址,景頭山遺址在開挖前就制定了開創性的挖掘方法和利用鋼結構包圍開挖區域的技術路線,為今後類似環境下的考古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自2019年9月中旬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甯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木都遺址博物館,正式啟動了首次考古發掘。按照5×10平方米的規格在基坑内,在基坑施工中機械挖出6米以上的淤泥,6米以下的淤泥和文化積蓄按照現場作業程式逐一進行挖掘。開挖開始了兩個多月,要繼續從地表6米以下,上面覆寫着文化層的海淤泥堆積,由于淤泥很軟,加上輸送帶發出的速度有限,而且經常會出現一些土輸送失敗,運輸土壤的工作量和開挖周期比原先預期的要多得多。

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們已經在750平方米的基坑内展示了近300平方米的文化表面,呈現出典型的Bechu遺址的外觀,其特點是經過大量人工消費後廢棄的貝殼。由于積水量大,殼層密集,試煉後,不能用鐵鍬等大型工具直接開挖,隻能用鐵鏟或北韓薊工具疏通後使用。

截至2020年5月底,我們已經完成了礦坑内主要探礦者的大部分挖掘工作,出土了露天火坑、食品儲存處理坑、生活用品加工生産區等生活遺迹30多個沉降,其中有20多個食品儲存處理坑,其中少數還含有桃花心木等坑坑窪窪的野生水果, 橡子等等。坑中出土了數百件各種物品,以及大量被遺棄的貝殼和其他動植物遺骸。

景頭山遺址,在河牧渡文化的基礎上,将餘姚乃至甯波曆史文化的源頭推到了7800~8300年前。這樣,甯波地區曆史文化的"天花闆",在鶴木渡遺址40多年後終于"破土"。更重要的是,甯波曆史文化的源頭是河牧渡文化,它最初是以水稻為主要生産方式,現在這個記錄已經完全改寫了。

從距現地表6-10米的文化層深埋,景頭山遺址是迄今為止在浙江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發現的唯一史前貝楚遺址,也是我國沿海地區發現的最早、最深的史前遺址,突破了對原有史前遺址在沿海地區的分布規律的認識, 并把它放在中國廣闊的曆史背景下,确定餘姚、甯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主要來源。少量水稻作為農業遺物與海洋經濟遺迹的共生,表明我國沿海地區已從早期的海洋捕撈狩獵經濟走向農業經濟的曆史發展道路,對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好時光文明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早期文明的長遠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本報記者王偉采訪組織)

人民日報 (十月04,202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