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找早期的文化来源

作者:人民网

来源:人民日报

1973年,浙江省余姚河木渡遗址偶然被发现,打开了一扇窗户,回顾了大约7000年前东南沿海的闵前氏族村庄的生活。从此,长江流域和整个中国南方的古史,后来人们不再一无所知。但它也提出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前是宁波古代文化之源的河都文化从何而来?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有四种看法:从浙江省内陆的晚商山文化,从跨湖桥文化,从现在的沿海大陆架地区,从直接的当地遗产。

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河牧渡文化的基础上,在宁波沿海地区找到更早的文化源头呢?景头山遗址的发现,以某种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余姚市的支持下,景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实施。2017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在进行正式考古发掘之前,在多方理解、调查和示范的基础上,先建一个钢架坑。该矿坑于2018年5月开工建设,2019年8月最终商定了关键挖掘基础条件,总面积为750平方米。作为我国沿海地区超埋海洋沉积环境的遗址,景头山遗址在开挖前就制定了开创性的挖掘方法和利用钢结构包围开挖区域的技术路线,为今后类似环境下的考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自2019年9月中旬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木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动了首次考古发掘。按照5×10平方米的规格在基坑内,在基坑施工中机械挖出6米以上的淤泥,6米以下的淤泥和文化积蓄按照现场作业程序逐一进行挖掘。开挖开始了两个多月,要继续从地表6米以下,上面覆盖着文化层的海淤泥堆积,由于淤泥很软,加上输送带发出的速度有限,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土输送失败,运输土壤的工作量和开挖周期比原先预期的要多得多。

截至2019年11月底,我们已经在750平方米的基坑内展示了近300平方米的文化表面,呈现出典型的Bechu遗址的外观,其特点是经过大量人工消费后废弃的贝壳。由于积水量大,壳层密集,试炼后,不能用铁锹等大型工具直接开挖,只能用铁铲或朝鲜蓟工具疏通后使用。

截至2020年5月底,我们已经完成了矿坑内主要探矿者的大部分挖掘工作,出土了露天火坑、食品储存处理坑、生活用品加工生产区等生活遗迹30多个沉降,其中有20多个食品储存处理坑,其中少数还含有桃花心木等坑坑洼洼的野生水果, 橡子等等。坑中出土了数百件各种物品,以及大量被遗弃的贝壳和其他动植物遗骸。

景头山遗址,在河牧渡文化的基础上,将余姚乃至宁波历史文化的源头推到了7800~8300年前。这样,宁波地区历史文化的"天花板",在鹤木渡遗址40多年后终于"破土"。更重要的是,宁波历史文化的源头是河牧渡文化,它最初是以水稻为主要生产方式,现在这个记录已经完全改写了。

从距现地表6-10米的文化层深埋,景头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发现的唯一史前贝楚遗址,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发现的最早、最深的史前遗址,突破了对原有史前遗址在沿海地区的分布规律的认识, 并把它放在中国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确定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主要来源。少量水稻作为农业遗物与海洋经济遗迹的共生,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已从早期的海洋捕捞狩猎经济走向农业经济的历史发展道路,对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好时光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早期文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本报记者王伟采访组织)

人民日报 (十月04,202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