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不好自己孩子就别出門”,帶孩子怎麼就成了件丢人的事?

1

這一季的《奇葩說》有個辯題:公共場所遇到熊孩子,他的父母無動于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

“管不好自己孩子就别出門”,帶孩子怎麼就成了件丢人的事?

這題讓所有父母都心頭一緊:連這麼熱門的綜藝節目,都一本正經地把熊孩子拿出來當做話題讨論,這說明什麼?

說明熊孩子已經成了公衆眼中一種新型災難,說明天下苦熊孩子久矣!

更讓父母們如芒在背的,是這道辯題的讨論點:“我該不該教育他們”。

矛頭指向了誰?熊孩子的家長。

沒錯,熊孩子之是以被讨厭,就是因為背後有着一味縱容溺愛、無視對他人帶來麻煩的熊家長。

是以“你不教育,遲早就會有人會替你教育”——被教育的不止熊孩子,還有熊孩子的家長。

2

前幾年,我們也旗幟鮮明地贊成:熊孩子該管,家長不能不作為。

但怎樣才是需要管教的熊孩子?

在電梯裡撒尿、随意破壞公共設施、電影院踢前排椅子……這種不知道正常的規範、不知道安全邊界的熊,家長必須管,不然害人害己。

“管不好自己孩子就别出門”,帶孩子怎麼就成了件丢人的事?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事情變了:讨伐熊孩子和熊家長已經變成了絕對正确的事情。

并且這種“正确”被不斷放大,太多未婚未育的年輕人把“反熊孩子”變得越來越極端——

前段時間,就有一位媽媽和一對年輕情侶在飛機上吵了起來。

“管不好自己孩子就别出門”,帶孩子怎麼就成了件丢人的事?

因為孩子對機艙不适,媽媽怎麼也沒辦法哄住孩子的哭鬧。被吵到的年輕情侶不斷大聲喊話讓她“管好孩子”,争執中這位媽媽的一句“有本事你别生孩子”瞬間上了熱搜。

幾千條的評論裡,這樣的聲音多次出現:

“生個孩子了不起嗎?

嬰兒這麼小為啥要帶着坐飛機?管不住就不要帶出門。

帶出門打擾到别人,就是你的錯,不道歉還好意思怼别人。”

但是要知道,那個一直在哭鬧的孩子還隻是個嬰兒啊!要他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本來就是不可能的。

而且視訊裡,那位崩潰的媽媽也反複在強調:“我一直在管啊、問下這麼多人我是不是一直在管!” 可是,哄了卻沒有效果,這位媽媽難道自己心裡不知道吵到大家嗎?

“管不好自己孩子就别出門”,帶孩子怎麼就成了件丢人的事?

對她來說,她甚至比别人更揪心:孩子不舒服哭鬧,她卻沒有辦法給娃幫助。

最想讓孩子停下哭鬧的一定是她,最不想孩子被人指責的也一定是她。可能她第一次帶孩子乘飛機,可能她沒想到孩子對機艙的壓力有這麼大反應,更沒想到場面會變得如此失控。

但因為孩子本能的哭鬧反應,因為她的努力沒有起到效果,就被理所應當地要求“不應該出門”“不應該帶孩子坐飛機”。

這樣真的合理嗎?

3

帶孩子出門這件在平常不過的小事,讓父母們背負上了沉重的情緒壓力。

孩子聲音大一點、吵一點、活潑一點的天性,都讓我們心驚肉跳:會不會吵到别人?會不會被人嫌棄?會不會被人拍了發到網上成為反面教材?

似乎必須對孩子做點什麼、必須表示一點不贊成的态度、必須表現出應有的羞愧和自責,才能表示自己不是那個不負責任的“熊父母”。

有個叫“檸檬”的媽媽說,有次她帶着全家出去玩,有天不小心錯過了睡午覺的點,孩子因為疲倦開始各種胡攪蠻纏。

當時孩子才3歲,當過媽的人都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鬧覺是多麼可怕的災難。

無論大人怎麼哄、怎麼勸、怎麼安慰,孩子還是靜不下來。

距離出門打車的地方隻有短短幾十米路,但她就是怎麼都走不過去——娃不讓抱,連碰都不行,還整個人往地上躺。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指指點點也越來越多,檸檬說,感覺當時腦子裡的弦就“啪嗒”一下,斷掉了。

她隻能狼狽地撿起孩子甩丢的鞋,強行抱起又踢又踹的孩子,一邊還大聲呵斥地向路邊沖去。

“那個時候,我大概特别像人販子。”

但上了車,看到一秒就被抱睡的孩子,檸檬又特别後悔:“她才3歲,她隻是困了、累了,并沒有錯,我為什麼要這樣罵她?”

父母們被逼出來的“表演式管教”,連沒生過孩子的@han梅梅 都感受到了:

她有次坐車遇到一個2歲多的小女孩不停在哭。孩子媽媽低聲哄了半天哄不住,突然就爆發了,大聲罵道:“有你這樣的嗎?你看看車裡别的小孩都那麼乖。再這樣我下次不要帶你出來了!”

緊接着又用方言說了一句:真的丢臉死了。

han梅梅了解,這位媽媽的怒氣和訓斥,其實是罵給車上對他們側目的人聽的。

4

“娃在公共場合哭鬧太丢臉了”“路人責備的眼光和刀子似的”“帶娃出門一天,半輩子的對不起都說完了”……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正常的情緒波動和行為表現就抱有負罪感,如果出入公共場合的孩子和父母被天然歧視、被“喊打喊殺”。那麼,我們的這些表現,已經偏離了一個成熟社會該有的水準。

主持人竹幼婷在中國香港生活多年,目前旅居芬蘭帶娃,孩子才2歲多。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她這樣對比自己的帶娃感受:

在香港的公共場合媽媽們總是很緊張,想着孩子不要吵、不要鬧、不要打破東西。帶娃是被視為“對他人的打擾”,媽媽需要内疚;

但在芬蘭這個教育指數和幸福感都是第一的國家,“媽媽就是最大的”。

“管不好自己孩子就别出門”,帶孩子怎麼就成了件丢人的事?

在這裡,小嬰兒在公共場合哭鬧,大家不會用奇怪的眼神苛責你,反而覺得這個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

5

沒有人能夠做到隻在自家兩室一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養孩子,養育孩子是個複雜、困難又偉大的事,不僅需要父母的努力、更需要大家多一點了解。

一個沒有熊孩子的社會,不是靠給家長增加情緒包袱、“讓帶孩子的父母從公共場合消失”實作的。

芭學園園長李躍兒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養育孩子需要這樣一種決心: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非常可愛的人,被社會所接納的意圖,加上正确的行動,這個決心就叫作愛。”

一個孩子怎麼學會排隊、不吵别人,需要他看到的是人人都排隊、人人都守禮,而不是一個成人跑過來指責孩子、媽媽朝他大吼“不要吵了”。

“教育”并不等同于“教訓”,它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包容。

而作為一個媽媽,我們也要提醒自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幫助我的孩子,而不是回應他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