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們常稱大聖人為某子,如儒家孔秋,素有孔子,莫家莫玉,尊為墨子,而著名的道士的創始人,我們叫老子,但人混在一起叫李樂,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孩子"一詞本來是周朝的一等稱号,也用來表達天子書記的榮譽,但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不再有一盒禮儀,"子"字也延伸到了一些人民的榮譽成就上。
李爾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所事事,不教書;在健美上,注重思想開放,不與人的修行抗衡;老子西走出山谷,留下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書",它包羅萬象,诠釋了宇宙萬物的變化,是一部偉大的民族傑作,是以也被稱為"兒子"。春秋時期,各國常見的"國語"就是當時的"洛陽雅燕",在發音上這種語言的"李"和"老"其實非常相似,再加上當時缺乏先進的溝通方式,封閉的溝通使得很多内容都是口口相傳的,是以原來叫"李子", 我們成為"老兒子"。
但無論叫什麼名字,李爾傳給我們的都是他的智慧和哲學,當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時,多讀聖賢的哲學,讀老子的《道德書》,一定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