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市生态環境日趨好轉,市民在戶外活動中碰到野生禽類的機會比較多,那麼,遇到受傷的野生禽類,正确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5月13日上午,熱心市民袁女士在巨一廣場撿到一隻灰色的“鳥”,嘴巴裡滲出來的血灑在地上,看上去十分虛弱。她就把小鳥抱回自己的店裡,喂了些水和面包屑,并想通過媒體給小鳥找到“家"。
記者聯系到市林業工作中心站動管科,從業人員第一時間将這隻鳥救走。
動管科科長郭海說,經他辨認,這是一隻環頸雉,也就是雉雞,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看大小是今年剛剛孵化出來的雛鳥,在練習飛翔時掉下來,導緻雞喙受傷。熱心市民關心野生動物安全值得肯定,但是,野生動物無法人工馴養,一旦接觸人的氣味兒,就無法回歸野外。此外,野生動物身上可能攜帶寄生蟲、細菌和病毒,一旦接觸就會感染未知疾病。
啊?野生動物身上有細菌?那給它洗一洗?郭海忙說,不能這麼做!
那麼,正确的做法是什麼呢?郭海說,不要人工幹擾它,等它恢複體力就會回歸集體。
後來,郭海把這隻受傷的母野雞帶回工作站,觀察一兩個小時後,就把它送到北坡森林公園,讓它回歸大自然。(寶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