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被譽為“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同時,還是一座面積1630.46平方千米的全域世界地質公園。在這片以厚重文化托底,續寫傳奇故事的熱土上,自貢旅遊品牌持續發力,推陳創新,為新時代加快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獨具特色的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展開了恐龍之鄉的騰飛之翼。
尋“龍”探秘 與“龍”共舞
1972年3月,國家地質總局第七普查大隊黃建國等人,在大山鋪萬年燈發現恐龍尾椎化石。這一驚人發現,由此掀開了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窟的神秘面紗。1986年底,自貢恐龍博物館建成,1987年1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自貢恐龍逐漸被世人熟知,傳揚天下。
“恐龍為何滅絕?恐龍化石為何層疊堆積于此?這些“未解謎團”牽動遊客的好奇心,掀起一波波尋“龍”探秘旅遊高潮。截至目前,已接待中外遊客約1200多萬人次。
讓沉睡億萬年的恐龍化石要“開口說話”,就是要加強科普宣傳,讓遊客寓教于樂。從業人員李毅介紹說,恐龍館館内精品荟萃,收藏有近300個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個體的上萬件化石标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5至1.3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建館20多年來的發展,從狹小單一的博物館發展為初具規模的主題公園,實作了“遊娛吃購”的綜合配套;從陣地展覽發展為巡展國際國内的嬗變。遊客走進博物館這座“國家aaaa級景區”,可飽覽形态多樣、完整度極高的恐龍骨架标本,領略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恐龍化石埋藏遺址,欣賞到精美完整的恐龍頭骨、足迹和恐龍蛋等化石珍品,還可享受“與龍共舞”等互動展教項目的無窮樂趣。
“龍”行天下 塑“龍”精品
恐龍何來滅頂之災,桫椤何得存續之法,山川何來汩汩鹽泉……這些都能在自貢世界地質公園中找到答案。2017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了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的擴園申請,自貢的“鹽、龍、燈”品牌,首次一統于國際化的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品牌,開啟一扇通向世界的新大門。
自貢地質公園圍繞發展總體目标,用好地質遺迹資源,做好科研科普教育, 發展旅遊經濟,促進地質遺迹保護。從業人員孫莉介紹說, 近年來,公園舉辦的“小小講解員”、“鹽博課堂”、“恐龍複活節”、“博物館奇妙夜”特色科普活動已成為新的科普品牌。其中,公園自己創作的公益科普人偶劇《恐龍去哪兒了》累計在市内外巡演20多場,成功商業化運作“博物館不眠夜”活動。此外,還編著出版科普書11部,畫冊2本,發表科普文章40多篇。其中《亞洲第一龍:馬門溪龍揭秘》獲國土資源部2014年優秀科普書籍。利用地質公園網絡平台優勢,推介、展示優秀的自貢仿真恐龍、彩燈制作展出企業。目前,自貢制作的仿真恐龍正“龍”行天下,已大批量出口國外旅遊市場。
“将自貢地質公園打造為中國一流、世界馳名的旅遊精品”,已經從一個美好的願景變為了一步步接近的目标。8月9日至19日,自貢首秀“探秘恐龍·玩味自貢”為主題的2018華僑城·自貢國際恐龍燈光節,與原有的城市亮化互補,用燈光提升鹽都夜間風景,樹立起自貢專屬的恐龍國際文化旅遊節慶品牌,形成與自貢燈會冬夏呼應的格局。特别是随着華僑城彩燈大世界、方特恐龍科技園蓄勢待發塑“龍”精品。未來兩三年,自貢旅遊業發展将迎來高标準國際化、高品質提檔更新的最佳時期,對加快文旅融合、産城互動、鄉村振興,提升服務業發展創造新的機遇,為老工業城市産業轉型更新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記者 李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