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仍任重道遠,科技抗疫的重要性愈加彰顯。作為第四屆進博會平行配套活動,以“創新為健康”為主題的第四屆虹橋國際健康科技創新論壇上,政府、産業、臨床和科研機構以及投資界的上司及專家代表,聚焦全球前沿健康科技成果和發展趨勢,新冠疫苗進展成為焦點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視訊演講中表示,當輸入病例引起的社群傳播成為常态化時,要更加科學、精準地進行壓制,關鍵是強有力的基層公共衛生防控。他呼籲全球共享疫苗,團結一緻抗擊新冠疫情,同時,要關注科學投資,尤其是微生物領域。
著名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專家曾光教授回顧了我國新冠疫情防治的三個階段,他認為國内防控取得成績原因在于舉國體制的防控。目前疫情防控考驗國家疫苗研發、儲存、分發、接種等綜合能力,我國仍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疫苗組合。
在這場與病毒的賽跑中,全球醫藥企業通力協作,新冠疫苗、治療藥物的火速研發、臨床、審批到緊急使用上市,取得創新性突破。複星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啟宇表示,“疫情之下,新冠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審批速度較此前出現了質的飛躍,這也是全球生物醫藥科技新的轉折點。”
陳啟宇表示,經過疫情的錘煉,我們進入到疫情常态化防控階段,從臨床研發、審評審批、生産制造到運輸供應,全球醫療市場正在形成新的協作機制,中國也将成為全球創新藥物研發全鍊條的重要參與者,“進博會彙聚全球創新技術,是重要的交流和協作平台。複星今年是第四次參展,獲益良多。希望我們中國的企業也在這樣的交流中不斷提高創新水準,實作更多高水準的全球協作,共同助力全球生物醫藥發展。”
“疫苗的問世向全世界展現了人類如何利用科學技術和全球高效的協作,書寫了醫學界的曆史。”百歐恩泰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吳沙忻在視訊發言中表示,百歐恩泰已向全世界約15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超過18億劑次的疫苗,讓盡可能多的人群接種疫苗仍然至關重要。mrna技術具有極大的可塑性,研發速度快,生産周期短,适合進行加強免疫等優勢。近期一項iii期随機對照的疫苗加強針試驗的結果表明,在德爾塔變異毒株擴散最猛烈的時期,疫苗展現出超過95%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這也表明接種疫苗增強劑可以在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和幫助恢複正常生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科研創新帶動醫療技術的水準的提升,也提升了人才的隊伍和促進了學科的全面提升和發展,繼而促進醫院整體提升和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大型公立醫院在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表現,是近年來中國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的成果。未來要通過醫學科學技術創新,引領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以科研創新帶動醫療水準、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全面提升。
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之下,中國智慧和中國創新如何接軌全球創新,助力全球健康成為重要議題。會上,在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秘書長馮岚的主持下,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凡,北京大學醫學部放射惡性良性腫瘤學系終身名譽教授、主任醫師、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放射治療分會主任委員申文江,百濟神州總裁、首席營運官吳曉濱,阿斯利康全球惡性良性腫瘤研發進階副總裁、全球研發中國中心總裁何靜,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醫藥醫療行業組負責人梁錦以及複星醫藥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以芳等産、學、研、投等領域專家,圍繞疫情防控的常态化、高品質國際創新合作話題展開熱議。
疫情之下,全球新冠疫苗研發和醫藥創新受到關注。中國疫苗研發站在世界一線,在國内迅速構築免疫長城的同時,也為世界多國送去了免疫屏障。與此同時,中國科學、精準、快速的防疫措施也為全球抗疫提供經驗。
中國疫苗研發速度展現了中國醫藥創新的速度。與此同時,疫情讓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凸顯。當日,在國家衛健委相關司局的指導下,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和複星醫藥攜手合作,啟動“鄉村振興健康示範工程”簽約儀式。未來,雙方将積極探索公益路徑,打造“鄉村振興健康示範工程”,以鄉村醫生能力建設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為抓手,圍繞鄉村老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的切實需求開展工作,并探索可在全國複制和推廣的經驗。
本屆論壇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主辦,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複星國際、複星醫藥承辦,并得到了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支援。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圖源:受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