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鳄魚在我們的印象中總能與兇惡、冰冷劃等号,像《殺人鳄魚潭》、《史前巨鳄》等驚悚恐怖電影更是加深了這個印象。與生活在史前地球上的那些鳄魚相比,今天地球上的鳄魚大都是些小家夥。為了更全面系統的介紹史前著名的鳄魚,小盜龍将之前釋出的相關科普文集合整理到一起,形成“史前巨鳄”系列,希望能夠滿足大家對于史前巨鳄的好奇心。
“史前巨鳄”系列第四個介紹的是無棘腔鳄,堪稱“中生代的須鲸”。
上世紀初,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來到埃及。對于這個陌生的國家,斯特莫決定以亞曆山大港為基地,進行三次探險。探險隊一路向西,前往撒哈拉沙漠中的拜哈裡耶綠洲,傳聞在那裡發現了巨大的骨頭!
圖注:德國古生物學家斯特莫,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在北非沙漠中的斯特莫,圖檔來自網絡
當斯特莫于1911年初來到目的地時,他很快就發現了很多巨大的化石,其中包括有長度超過1米的股骨,還有巨大的外形特别的頭骨。綠洲中的發現讓斯特莫興高采烈,他立即将發現的化石裝箱登船運回德國,這些化石最終陳列在德國南部慕尼黑的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paläontologische museum münchen)中。
1915年,斯特莫經過對化石的研究首先命名了大名鼎鼎的棘龍,這可是已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了。在發現的衆多化石中,斯特莫還注意一個巨大扁平的頭骨,外形如同長條形的蓋子。經過一番研究,斯特莫認為這個“長條蓋子”屬于某種巨大的史前鳄類,于是他建立了腔鳄屬(stomatosuchus)。
圖注:無棘腔鳄的化石,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無棘腔鳄的頭骨及身體複原,圖檔來自網絡
腔鳄的屬名“stomatosuchus”來自拉丁語,意思是“大嘴巴的鳄魚”,屬名形象的展示了它巨大的嘴巴。腔鳄的模式種名為無棘腔鳄(s. inermis),模式種意為“沒有武器”,代表其嘴巴中的牙齒對大型動物沒有殺傷力。從屬種名上看,我們通常說的無棘腔鳄實際上是腔鳄模式種的全稱。
無棘腔鳄是一種大型的史前巨鳄,盡管隻發現了頭骨,但是根據今天鳄類的頭身比,古生物學家推測這家夥的體長超過10米,體重約6噸。
圖注:無棘腔鳄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檔來自網絡
與著名的恐鳄和帝鳄不同,無棘腔鳄長有一張一臉懵逼的搓闆臉。無棘腔鳄的頭骨如同長條形的搓闆,外形規整,其鼻子長在圓鈍的吻部,一對眼睛長在腦袋頂上。在無棘腔鳄寬大的上颌中長有兩排隻有2至3厘米長的小牙齒,下颌可能也長有相同的小牙齒。無棘腔鳄的下颌非常薄,如同馬桶的墊圈,上面可能沒有牙齒。細長的下颌骨與具有很好彈性的肌肉組織和皮膚相連,最終在其喉嚨處形成了一個類似鹈鹕的超級大皮囊。
圖注:無棘腔鳄扁平的腦袋,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無棘腔鳄的複原,圖檔來自網絡
與今天的鳄類一樣,無棘腔鳄的身體臃腫,四肢較短,身後長有粗大的尾巴。在無棘腔鳄的脖子、背部和尾巴上長有堅硬的骨片,這些骨片能夠保護它免遭其他掠食者的攻擊,比如棘龍。
無棘腔鳄生存于距今1億年前至9400萬年前早白垩世的非洲北部,其栖息地位于海陸交彙的位置。與無棘腔鳄生存在一起的動物包括有屬于肉食恐龍的棘龍、鲨齒龍、三角洲奔龍,植食性的潮汐龍、埃及龍等,此外還有各種魚類、海龜、爬行動物和翼龍等等。
圖注:無棘腔鳄生存的世界,圖檔來自網絡
别看無棘腔鳄的體型巨大,但對于大型動物來說卻是無害的。當大型動物來到水面或者海面的時候,無棘腔鳄會懶懶的趴在沙灘上曬太陽,或者是在水中尋找小食物,它絕對不會突然沖出來,長着大嘴巴把其他動物拖入水中。
圖注:嘴巴上長有皮膜的鹈鹕,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須鲸吞食小魚,圖檔來自網絡
無棘腔鳄會在淺海中慢慢前進,當它發現靠近水面的魚群時會從海底快速向上沖去,在靠近魚群的瞬間張開大嘴,将小魚吸入嘴中。此時無棘腔鳄下颌和喉嚨處的大皮囊會容納大量的食物和海水,它會将海水排出,将小魚小蝦吞到肚子中去。無棘腔鳄的捕食方式與今天的須鲸很像,于是它們便有了“中生代須鲸”的外号。
盡管體型已經超過10米,可以進入史前巨鳄俱樂部了,但是無棘腔鳄與恐鳄、帝鳄、普魯斯鳄相比,一點都不恐怖。無棘腔鳄根本傷不了其他大型動物,是以對于同時代的恐龍來說基本上是無害的。
圖注:棘龍捕食未成年的無棘腔鳄圖檔來自網絡
無棘腔鳄不但無害,而且在成長期還很容易遭到攻擊。由于沒有鋒利的牙齒和強有力的咬合力,年幼的無棘腔鳄缺乏反擊能力,當遭到食肉恐龍和其他掠食者攻擊的時候,隻有潛入水中偷跑。當無棘腔鳄完全長成之後,其巨大的體型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
無棘腔鳄屬于爬行動物,鳄形超目,無棘腔鳄科(stomatosuchidae),除了無棘腔鳄,該科下還有薄餅鳄屬(laganosuchus)。所有的無棘腔鳄科(其實隻有兩個屬)都生活在森諾曼階的非洲北部,它們是頭骨結構特殊的食魚鳄。
圖注:無棘腔鳄的近親博餅鳄,圖檔來自網絡
當無棘腔鳄的化石被研究之後,其被儲存在博物館之中。盡管有大門、栅欄、牆壁、櫃子的保護,但是僅有的無棘腔鳄頭骨化石卻沒能躲過人類戰火塗炭。1944年4月27日,身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在各條戰線上都節節敗退,美國第八航空隊的近千架重型轟炸機對慕尼黑進行了猛烈轟炸。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在轟炸中被炸彈命中,博物館連同其中的寶貴化石都被炸上了天,無棘腔鳄的化石也沒能幸免,跟着一同灰飛煙滅的還有第一具棘龍化石。
圖注:執行轟炸任務的美國轟炸機,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被炸毀的博物館,圖檔來自網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盡管來自各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埃及北非地區進行持續不斷的古生物考察和發掘,但是再也沒有發現無棘腔鳄的化石,這種史前巨鳄就這樣被人類又“滅絕”了一次。
參考資料:
1.naish, d. 2002. fossils explained 34: crocodilians. geology today 2: 71-77.
2.stromer, e. (1925) ergebnisse der forschungsreisen prof. e. stromers in den wüsten Ägyptens. ii. wirbeltier-reste der baharije-stufe (unterstes cenoman). 7. stomatosuchus inermis stromer, ein schwach bezahnter krokodilier und 8. ein skelettrest des pristiden onchopristis numidus huag sp. abhandlungen der königlich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 klasse 30: 1–22.
3.sereno, p. c.; larsson, h. c. e. (2009). "cretaceous crocodyliforms from the sahara". zookeys 28 (2009): 1–143. doi:10.3897/zookeys.28.325.
圖檔 / 部分網絡(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