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企業如何搭建營銷部門的大資料天文望遠鏡

dmrc,即digital marketing research centre——數字營銷研究中心,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hbr中文版)與時趣social touch強強攜手創辦的一間炫酷實驗室。

dmrc的大門向全體地球人,包括新發現的開普勒星球的盆友敞開,歡迎你也來一起玩:除了固定的dmrc成員,我們會開放整個dmrc社群,所有着迷于數字營銷的小夥伴們都可以加入。

加入dmrc,搜尋微信公共賬号“時趣”,即可探索屬于你的dmrc!

企業如何搭建營銷部門的大資料天文望遠鏡

滿天繁星,數千光年,遙不可及,但是人類是如何“拍攝”到new earth的圖檔的呢?其實,新地球的照片并不是開普勒望遠鏡實際拍攝的,而是将多年搜集的光線資料傳到地面,科學家根據資料重制的新地球輪廓與畫像。

這個過程就特别像企業面對衆多消費者,無法一一真實接觸到,但卻可以通過對于使用者資料的不斷采集,不斷勾勒出輕微清晰的使用者輪廓,做到更為深入的使用者的洞察,從各個次元去不斷描述出更全的使用者畫像一樣。在天文學中,我們需要的是望遠鏡,而在企業營銷中我們需要的就是資料管理平台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

什麼是dmp?

簡單的了解,dmp就是可以搜集使用者資料的天文望遠鏡,是利用大資料技術從海量雜亂的資料中抽取出有價值資訊的資料軟體平台。

資料管理平台是是營銷大資料的一個落地技術解決方案,是利用大資料技術從海量雜亂的資料中抽取出有價值資訊的資料軟體平台。它不僅可以優化廣告點選、還可以優化消費者在到達網站後的互動,并慢慢延伸到可以做一對一溝通,如智能客服、個性化郵件與頁面推薦、會員的個性化推薦等功能,并逐漸呈現出幫助企業内部形成資料閉環的趨勢。

早期的dmp是用于與dsp(demand-side platform)配合來優化廣告投放效果。現在dmp更多被定義為能統一抽取公司各業務離散的資料并作出科學分析來支撐決策的技術性平台。通過采集企業内部自身各業務部分越來越多的資料,如客戶資料、會員資料、erp資料、dem資料、使用者在網頁上的點選資料等,做出科學分析,給予營銷工作資料支援。

營銷部門好用dmp是什麼樣的呢?

那麼,企業内部要打造dmp有什麼步驟呢?它需要經曆聽、用、實時行動三個階段

1、聽

資料本身最大的好處是可量化。而大資料讓量化效率更高、更具權威性和科學性。對比第三方和第二方dmp的資料會被質疑資料來源或處理過程,企業内部的dmp是為cmo及營銷部門量身打造,所有的資料采集都按照營銷部門事先規範好的方式和來源,按照其商業營銷需求來完成,此時資料就更準确且可信,不管營銷是在用資料驗證些假設,還是通過資料發現新的知識與規律,dmp都可以幫助營銷部門養成“聽”資料的習慣。

2、用

在聽的階段,一般通過資料報告呈現結果。然而事先預想的分析次元是不是準确卻很難判定。是以需要資料分析師使用這些資料不斷建立新的分析模型來測試不同的分析次元。企業甚至可以将dmp裡面的很多配制性的名額是開放出來,由營銷人員自己去選擇。營銷部門會拿dmp不斷的自己去嘗試、去用、去分析,進而尋找更優的選擇。

3、實時行動

第三個階段是通過資料直接自動驅動營銷與生産,實作實時行動。廣告投放就已經是程式化的自動購買;個性化推薦也已經從手動決定推送什麼、展示什麼内容,變成一種自動化的推薦展示。如果所有的計算都可以用資料去提供支撐,營銷行為就會更加量化和自動化。你甚至不需要制定一些事先标準化的規矩。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某打車軟體的客戶關系流程,如果使用者經常打車,那麼他得到的紅包折扣就低;而不太經常打車的使用者得到的折扣就高。折扣的變更不是通過把使用者差別為不同等級的會員的手段來實作,而是使用一種連續的實時更新的資料做支撐。

中國的cmo與cto,誰更适合負責企業内部的dmp項目?

既然是這麼高精尖的配備,在企業營銷工作中擔負着如此重要的使命,那麼是誰來負責打造公司的dmp系統更合适呢?我們已經見過無數個這樣的案例,it人員搭建了一套大資料管理系統,業務人員根本就搞不清楚可以做什麼;業務人員希望來搭建這東西,it人員說你天天改需求,根本沒法搭建。 要論述清楚到底是該cmo還是cto來負責dmp這個話題,我們得從中美企業應用dmp的差異說起。

1.在美國,企業具備很好的it基礎架構,dmp建構在crm、erp以及客服等系統之上,并從這些系統上抽取資料,完成分析系統的工作,再來指導企業的營銷;但國内很多的傳統型企業很可能是系統紊亂複雜,甚至是沒有crm、erp等基本it基礎設施,想在這樣的傳統it上面建構dmp,非常困難。因為需要從内部采集很多分散的資料,這樣的差異使得在“聽”的階段而言,dmp項目更适合由更懂技術更能整合各種軟體平台的cto來負責。

2. 但也因為中美的差距,美國企業的it基礎架構非正常範,dmp是從傳統的crm等做起來,cto很容易就會把dmp給負責了,但是在中國不是這樣子,快速的網際網路發展,導緻很多企業cto隻管内部的運維,不懂營銷這塊,也不懂消費者。是以從“用”的角度而言,更懂得從什麼次元去分析業務、去幫助營銷的cmo會更适合來上司企業内部的dmp項目。

3.到了“實時行動”階段,因為中國的資料采集方式跟國外不太一樣,在還沒有完全it化時,就突然蹦到了網際網路化,跟客戶的第一接觸不是通過線下,而是通過線上,這帶來收集客戶行為可以不是通過背景,而是直接通過前台,這就使得資料搜集更容易被cmo了解;也是因為資料驅動性的it項目更容易落地:it系統是建立在管理規範和商業邏輯基礎上的,在中國因為缺少長期的管理規範體系,很多it管理系統推行起來特别複雜,是以在實施crm等系統時,融合了資料決策的it項目更容易被接受。而這兩點都使得在“實時行動”方面,cmo具有更大的話語權。

當然,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所處的階段,具體項目應該具體分析,就王緒剛先生看來,企業内部最大的成本就是溝通成本,而cto來自金星,cmo來自火星,不同的語言體系與不同的部門訴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營銷人員或者業務人員直接使用操作資料,而不是讓他跟it人員溝通。這個就是dmp要去做的事情,即讓營銷人員自己可用的dmp,而這也是王緒剛先生認為在做dmp時的理念,就像天文儀器一定要是天文學家覺得好用一個道理。

企業如何搭建營銷部門的大資料天文望遠鏡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10-07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