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桂花糖年糕,舌尖上的江南味道

《玫瑰之,桂花之,糖之》

文 | 周華誠

桂花糖年糕,舌尖上的江南味道

餘入蘇州獅子林。身居鬧市,如處萬山之中。一處極小院子(已忘其樓名),有廣玉蘭兩棵,桂樹兩棵,石榴樹一棵,枇杷樹一棵。

黃恽說,過去吾蘇州天井中都種此四物。玉蘭與桂花,是金玉滿堂,枇杷則黃金萬兩,石榴為多子多福。

秋風乍起,桂花甫開,滿院子飄飄忽忽的香,且不說那金玉滿堂的好寓意,單是那一種香氣,便足以叫人心醉神馳。舊時文人,是真風雅。對一片石,一塘荷,一株樹,一枝花,可以消磨一天,乃至消磨半生。桂花樹下一盞清茶,一卷舊書,新填一支曲叫人去唱了,桂花簌簌而下,一點兩點金黃落入茶盞中來,端的是好光景。

坊間俗人,對桂花亦是同樣愛惜之。去年深秋,我在鄉下老家,與父親一起用竹竿敲桂花,積有厚厚一匾,曬幹後封存,泡茶喝,或制桂花糖年糕吃,有時則在麻糍蘸糖中摻入少許,皆别有興味。

桂花糖年糕,江南許多地方都有。或曰,有糯米、有桂花處,都有桂花糖年糕,大抵不會錯了。去年冬天,我還在杭州濱江一處家庭式作坊,看過勞工們制作年糕的過程,這也是季節性的生意,每近年關,他們都要忙上一個月,而一年當中其他的日子,這個小作坊并不開工。

小作坊的年糕成品普普通通,不過是白條子,老百姓買回去自家候入水中,吃上十天半個月。杭州從前還有一種高檔的年糕,叫“玫瑰年糕”,卻是相當奢侈了,并不是誰人都可以吃到。

所謂玫瑰年糕,是用玫瑰做的年糕。老糕點勞工錦江師傅,記得半個世紀前他初入怡香齋做學徒,就知道這一種粉紅色的玫瑰糕點,并不是平常人所能享用。每年九月,夏末的燥熱裡揚起初秋之風,他便要跟着師傅動身去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一趟叫人心馳神往的差事,乃是采購玫瑰花苞。為什麼偏是花苞?原來花蕾一旦開放,玫瑰那馥郁的芬芳香味就失散大半。必須在它們将開未開之時,連夜請回杭州。

玫瑰花苞還未醒來,也許還帶着清露,便被嘩啦的一聲,傾入青梅鹵制的酸汁裡。這在制作流程上,屬于“第一操”浸泡,杭州方言裡,“一操”就是“一遍”。青梅酸汁這一操浸泡,乃是以酸固色,保持住玫瑰花瓣的美麗嬌豔。第二操浸泡,則須用白糖,以八口雕龍大缸(每口缸的容量約五百升),糖腌、密封,靜待時間的魔術。時間一到,這玫瑰鹵就成。

待到打年糕時,放入玫瑰鹵。

糯米已然蒸熟,熱氣蒸騰起來,精壯的漢子光了膀子正在勞作,石臼擊之,木槌錘之,石闆壓之。在米香與花香的共同氛圍裡,玫瑰紅迅速滲入糯米白。雜糅着玫瑰花瓣的粉紅年糕,此時鋪陳于木闆上,趁熱氣未散,趕緊一條一條切好,瓦棱狀疊起,再切成片狀,這一片一片粉紅色的年糕,稍候冷卻,即時可食,不必再額外地烹煮。是以,玫瑰年糕量并不大,一般都是大戶人家定制,一時制成,即刻差人送至府上。食盒甫一打開,那一目的粉紅色尚有餘熱袅袅,真是精緻又講究的小食。

這樣的玫瑰年糕,大約已經從杭城的舊時光裡退卻了。尋常所見的年糕,都是同樣的白色的年糕。要動些心思,便隻是在後面來動。年糕,除了玫瑰之,亦可以桂花之,糖之。是以,桂花糖年糕,就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然在我看來,也已是十分的精緻。

糖年糕的吃法頗多,可蒸,可煮,可煎,可烤。蒸了吃,隻需将年糕切片後置于碗中,隔水蒸軟即可。蒸的時候,施以紅糖,或是白糖,以及曬幹了的桂花。紅糖者加赤砂糖,白糖者加白砂糖,色不相同,味也稍異。

煮了吃,則是做成湯年糕,簡單極了,年糕入水煮透,撈上瀝幹,軟糯有加。此時備以桂花糖,或是桂花芝麻糖,蘸取食之。

也還有煎了吃。這是最好吃的,然而也要費些手續。先是将年糕切薄片,入菜油鍋中煎至起泡回軟,入紅糖、桂花,甜香糯軟,又有嚼勁,甚是好吃。入秋以後,不少精緻一些的館子有這樣一道主食提供。

至于烤了吃,就是兒童常玩的遊戲。直接将年糕條置鐵釺上,擱火上烤,亦别有風味,隻是稍不留神,就會焦枯,不堪其吃了。

我家大年初一晨必食年糕,寓意年年高。雖沒有玫瑰年糕那樣奢華,然一碗桂花糖年糕,亦可令人口頰生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