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随着80後逐漸成為tmt行業的中堅力量,刻薄者越來越失去市場,因為:(1)刻薄者在重大事情的選擇上往往逐利且短視;(2)員工不喜歡和刻薄者共事;(3)業務合作者不喜歡跟刻薄的人合作。為什麼80後比我們這些70後的老家夥們對刻薄者的容忍度更低呢?因為80後的成長環境更加簡單有序,商業規則已經成為了主流。
yc是矽谷最成功的加速器之一,其創始人paul graham在近十年閱人無數的投資經曆中會如何總結這個問題呢?
最近我非常驚訝地發現:在我所認識的最成功人士中,刻薄的人是如此地少。雖然有例外,但的确非常少。
刻薄并不罕見。事實上,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向我們展現的東西之一就是人們可以多麼地刻薄。幾十年前,隻有名人和專業作家可以發表他們的見解,而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以我們都可以看到原來被隐藏起來的、大衆刻薄的一面。
盡管确實有很多刻薄的人,但是在我所認識的最成功人士中,刻薄的幾乎為0。為什麼呢?刻薄和成功是負相關的嗎?
當然,部分原因是樣本選擇偏倚。我隻認識在某些特定領域工作的人:創業者、程式員、教授們。我也願意相信其它領域的成功人士是刻薄的,也許有些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是刻薄的,對此我了解不多而無法斷言;很有可能大部分成功的毒枭是刻薄的。但是至少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刻薄者無法主導的,而且這個部分看起來在繼續擴大。
我的妻子jessica(也是yc的聯合創始人)是那種罕見的對于人性有x光般洞察力的人,和她結婚後就像站在機場的行李安檢儀旁邊一樣。她從投行轉行到了創業的世界後,一直都吃驚于兩個現象的一貫性:成功的創業者總被證明是好人,而壞人創業往往總是失敗。
為什麼呢?我想有幾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刻薄讓你愚蠢,這就是為什麼我讨厭争鬥。争鬥并沒有足夠的普适意義,是以你永遠無法在争鬥中做到最好。成功總是以環境和身在其中的人作為自變量的函數。争鬥中,你不是靠想到偉大的創意,而是靠想到适用于某個特定情形下的小把戲來赢得勝利。而且陷于争鬥之中和解決真正的問題需要同樣多的腦力,這對于一些在乎自己大腦使用效率的人來說尤其痛苦:你的大腦轉得很快但勞而無功,就像輪子空轉的汽車。
創業公司不是通過攻擊他人,而是通過超越來取勝。當然會有一些例外,但是通常而言取勝之道是使勁向前沖,而不是停下來陷于争鬥。
另外一個刻薄的創始人會失敗的原因是他們無法使最好的員工為他們工作。他們可以雇傭那些能夠忍受他們的人,因為這些人需要一份工作,但是最好的員工都有其它選擇。除非超級能忽悠,否則一個刻薄的人無法說服最好的員工來為他工作。擁有最好的員工對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幫助,但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還有一個因素在起作用:如果你想有偉大的成就,以仁愛之心為驅動力會有所幫助。那些後來成為頂級富豪的創業者不是那些被金錢所驅動的人。幾乎每個成功的初創企業都會在前進的路上都會收到并購的offer[1],那些被金錢驅動的人會接受它,而那些被其它因素所驅動的創業者會繼續前進。或許他們不會很明确地說出來,但是通常來講他們是在嘗試着改善世界。換而言之,那些想要改善世界的人們具備天生的優勢[2]。
令人興奮的是:刻薄和成功的反相關,并非是僅局限于初創企業的個例,這是未來的趨勢。
在大部分曆史過程中,成功意味着對稀缺資源的掌控。人們通過争鬥而取勝,無論是遊牧民族把采獵者趕向貧瘠的土地,還是在“鍍金時代”中金融巨鳄互相鬥争來形成對于鐵路的壟斷。對于曆史中的大部分過程來說,成功意味着在零和博弈中取勝,在這其中的大多數情況下,刻薄不是缺陷反而很有可能是優勢。
情況在變化,越來越多重要的博弈不再是零和博弈。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你不再是通過掌控稀缺資源,而是通過新創想、新創造而取勝[3]。
人們可以通過有新創想而取勝的曆史很長,公元前三世紀阿基米德即為如此,至少在一個入侵的羅馬士兵殺死他之前是如此。這個故事展現了為什麼這種變化正在發生:創意要發揮作用,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呵護,僅僅隻是避免戰争是不夠的。人們需要感受到一點:他們所創造的東西不會被偷走[4]。
對思想家而言一直是以創造力取勝,這就是為什麼這種趨勢會從他們開始。當你去回想曆史上那些成功但并非冷酷無情的人,你會想到數學家、作家和藝術家。令人興奮的是這個範圍看起來在擴大。在智者之間的非零和博弈也在走向現實世界,而這正在扭轉刻薄和成功之間的傳統關系。
是以我很高興我不必再思考這個問題。一直以來,jessica和我都努力地教導我們的孩子不要刻薄。我們可以容忍噪音、混亂和垃圾食品,但不容忍刻薄。現在,我既有一個嚴重反對刻薄的理由,也有了一個新的支援論據:做一個刻薄的人會讓你失敗。
備注:
[1]與其說所有接受大額并購offer的創始人都僅僅是被金錢所驅動,不如說是那些沒有接受的創始人有其它的追求。同時,被金錢所驅動的人也可以有樂善好施的動機,例如照顧家庭,可以自由地參與改善世界的項目。
[2]不可能所有成功的初創企業都在改善世界。但是它們的創始人,如同父母一般,真心相信它們在改善世界。成功的創始人熱愛他們的公司,盡管這種愛如同人們之間的愛一樣地盲目,但還是出自真心。
[3]peter thiel指出成功的創始人仍然通過控制壟斷來獲得利潤,隻是這種壟斷來源于他們的創造而非掠奪。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但是也意味着在成功者類型方面的巨大改變。
[4]公平地來說,羅馬人不是有意要殺死阿基米德。羅馬指揮官特地指令要放過他,但是他最終還是死于混亂之中。在足夠混亂的時代裡,即使思考也需要對于稀缺資源的掌控,因為生存本身就已經是稀缺資源。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7-25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