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 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産業新媒體
通路三文娛網站3wyu.com檢視産業必讀文章
宮崎俊說:“一個異能少年站立在東京廢墟之上,人人都會說這是大友克洋。”
作者:triplefire小可愛
三文娛大師大作欄目,每期為大家推薦一個名家的成長之路或一個名作的創作曆程。上期回顧:每天5點起床改分鏡的新房昭之,是怎麼省錢做出那些“神作”的?|大師大作
宮崎俊說:“一個異能少年站立在東京廢墟之上,人人都會說這是大友克洋。”或許正因大友克洋個人的毀滅感過于強烈,手冢治蟲的遺作《大都會》也要請來大友來重新擔任編劇。
1973年,19歲的大友克洋初次以漫畫家身份出道,在《增刊action》上發表處女作時,大概沒有想到後來他會以動畫監督的身份名揚日本乃至全世界。
出道後,大友克洋創作了數十部短篇漫畫,其中《铳夢》在他29歲那年摘得第4屆日本sf大賞,而過去這個獎項隻會頒給科幻小說作者,大友克洋成了首位獲此殊榮的漫畫作者。
關于自己的漫畫作品,大友克洋評價:“我的漫畫,在人物、背景的細微部分都畫得非常真實,動畫也延續這個特色。我的作品,不會像一般漫畫給人平闆的感覺,而是有深度的空間,産生懾人的真實感。”
也是在這一年,大友克洋開始接觸動畫,擔任動畫電影《幻魔大戰》的角色設計後,1986年,他又與川尻善昭、林太郎兩位監督合作了動畫短篇合集《迷宮物語》。
這部帶有實驗性質的動畫合集,由《迷宮物語》、《狂奔的男人》、《工事中止指令》三個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彰顯了三位監督截然不同的風格,情節也各自獨立,是以作品整體談不上完整的情節叙述。

大友克洋對于科幻故事的執着與迷戀,已經在《工事中止指令》中展示得非常到位,在他後來的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機器、科技的細緻刻畫。
兩年後,大友克洋擔任劇場動畫《akira》的監督、原作及腳本,這部作品被視為大友克洋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被西方市場所認可的日本動畫,使得大友克洋成為最早享有國際聲望的日本動畫監督。
不過在這之後,大友克洋常常與他人合作短篇動畫,能夠稱得上完全“屬于”大友克洋的動畫作品在少數,下面我們來欣賞兩部大友克洋擔任監督的長篇動畫電影。
《akira》:最經典的反烏托邦動畫
1988年-《akira》
大友克洋擔任監督、原作、腳本
《akira》的劇場動畫改編自大友克洋自己創作的同名漫畫,原作于1984年獲得第8屆講談社漫畫賞。
這部動畫電影則被權威電影刊物《wired》評選出的影史上最佳20部科幻片中亞洲唯一一部上榜的影片,而且是唯一的動畫電影,無數人将《akira》視為無法超越的反烏托邦巨作。
電影講述的是公元2019年,東京陷入空前的革命暴動,金田與鐵雄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在一次飛車黨追逐拚鬥之中,鐵雄和一位超能力小孩被軍方給帶走。原來軍方一直在秘密利用人體做腦部實驗,想喚起沉睡已久且足以毀滅世界的能量akira,鐵雄的腦部已被改造,成了akira重回地球的替身。
由于漫畫畫面表現過于精細,原作曾被大家認為“不可能拍成電影”,但大友克洋在《akira》上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獨自完成了700多頁的電影分鏡頭台本,每個分鏡頭都極為詳細,連玻璃窗上的廣告字以及停在酒吧外的破舊汽車都較長的描述。
最後登上銀幕的《akira》,總作畫數達到15萬張,并模拟真人嘴形作畫,制作成本約10億日元,創下了當時日本動畫的記錄。
從背景到道具,無不展現大友克洋“真實性”這一特色——每一棟大樓甚至大樓上窗戶的描寫都是極為認真,在當時電腦特效剛剛起步的年代,玻璃碎片、煙霧、火焰、爆炸、雷射這些動畫中最難表現的特效全部都是手繪完成。
在電影上映之前,大友克洋向記者描述這部作品的概念:“想到要把《akira》拍成電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讓作品帶有一種混亂的感覺。為此需要更注重細節、增加分鏡數、拍出速度感、讓所有東西就像是馬賽克磁磚一樣鑲在整部作品之中。
“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觀衆可能會有一種相當混亂的感覺,但是欣賞完,離開那個情境下再去回想,卻又能夠拼湊出某種有形的東西,希望這部動畫能夠給觀衆帶來這樣的感受吧。”
1988年7月16日,《akira》在東寶旗下90家電影院正式上映,之後又譯為6國語言在世界各地公映,在北美上映第一周登上票房冠軍,成為大友克洋最負盛名、也一直沒能超越自我的動畫。
《蒸汽男孩》:9年24億做出的票房撲街之作
2004年-《蒸汽男孩》
大友克洋擔任企劃、原案、腳本、監督、美術設定、layout
與上一部屬于大友克洋的《akira》相比,《蒸汽男孩》的制作時間更久,成本也更高,用了9年時間花費24億日元才得以誕生,在2004年再一次重新整理了日本動畫的記錄。
在上映同年,《蒸汽男孩》還被邀請參加9月的威尼斯電影節,被作為電影節閉幕式電影上映。
但從票房結果來看,《蒸汽男孩》在日本國内僅收獲了不到6000萬日元票房,海外票房也僅有1000萬美元左右,票房僅僅為制作成本的一半左右。
至于口碑,在日本的雅虎電影平台上給出了2.79的不及格分(滿分5分)。在豆瓣評分7.7分,是大友克洋參與的動畫作品中評分最低的。
誠然,《蒸汽男孩》的制作費用沒有白花,大友克洋描繪了19世紀英國的蒸汽世界,設計了許多精美的機械器具,并細緻入微地刻畫出蒸汽城。大到恢弘的建築場景,小到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都挑不出一絲偷懶的地方,想必任何一個蒸汽朋克愛好者都會因為畫面成為大友克洋的死忠。
但《蒸汽男孩》的優點也僅限于此了,電影最大的争議在于劇情和人設,這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國内動畫電影市場遇到的同樣問題。
電影講述的是主角雷與父親、祖父同為發明家,因科學會造福人類還是會毀掉世界而産生争議和一系列沖突。
可大友克洋對于科學的思考,在《蒸汽男孩》中顯得有些單薄和膚淺。舉個例子,雷的祖父認為科學是給人帶來幸福的手段,可他用當下最前沿最高端的科學技術去造就一個兒童遊樂場,好比nasa的經費撥給了迪士尼樂園,這大概算不上是給人帶來幸福。
有人犀利評價《蒸汽男孩》:“太多嘩衆取寵的劇情,讓人懷疑這個劇本究竟是否針對低齡小孩而作。”
在《akira》之後,大友克洋無論是自己執導還是與人合作,他的作品中探讨的主題幾乎隻有一個——科學泛濫到底是利還是弊。這個主題在《akira》中成就了大友克洋,但在之後的作品中又束縛了大友克洋。
在《蒸汽男孩》之後,大友克洋甚至跑去執導了一部漫改真人電影《蟲師》,不知道是不是被《蒸汽男孩》的票房和口碑刺激到了。2013年,大友克洋再次與其他監督攜手,合作了動畫合集《短暫和平》,但其影響力仍然有限。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抛開動畫監督和漫畫家的身份,大友克洋還非常喜歡美術設計,他的多部作品都由他本人設計了多個版本的海報,其海報設計甚至可以說是漫畫、動畫之外的第三個重要能力。
與宮崎駿、押井守并列為日本動畫監督三巨頭的大友克洋,在日本動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他能否在未來創作出超越30年前那部《akira》的優秀動畫,還實在難說。
畢竟在日本“萌”系動畫成為市場主流的當下,這些主題沉重嚴肅、又不愛順從市場的監督們,的确不太受年輕人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