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讀系列第八十三篇:甲午中日戰争始末——一場令人唏噓的戰争

上周我們分享了中日甲午戰争前,清朝面臨的形勢和東亞局勢,以及中日軍事實力對比。本周我們就走進甲午中日戰争,看看這場深刻影響中國曆史的戰争始末。

中日甲午戰争,從大的方面可以分成國外和國内兩個戰争,從戰場上可分為海戰和陸戰。由于戰争的導火索是日本設立了北韓傀儡政府,取消了清朝在朝的所有權益,是以戰争初期主要戰場也在北韓。

精讀系列第八十三篇:甲午中日戰争始末——一場令人唏噓的戰争

1.北韓戰場的節節敗退

1894年1月,北韓國内發生叛亂,7月在日軍步步進逼之下,光緒皇帝屢次下令,要求向北韓增兵,名義上同日本一起穩定北韓局勢。李鴻章迫于各方壓力,終于下令淮軍赴北韓駐紮。

7月中旬,淮軍二十九個營共計兩千餘人乘坐北洋艦隊的“濟遠号”、“高升号”等準備赴北韓牙山駐守。25日上午七時,在日本設立的傀儡政府宣布取消大清在朝一切特權後的第二天,日軍突然對運送清軍的軍艦發動襲擊。護航的濟遠号管帶方伯謙臨陣逃脫,使得滿載清軍的高升号隻剩下了一艘木質的炮艦掩護。

精讀系列第八十三篇:甲午中日戰争始末——一場令人唏噓的戰争

最終,在日海軍的包圍下,高升号上的七百名淮軍開槍反擊、拒絕投降,被日軍亂炮轟沉,無一生還。隻剩下木質炮艦被俘。29日,日軍進攻清軍在朝駐守的成歡,聶士成部寡不敵衆敗退公州。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

但直到此時,清政府仍然沒有做好戰争準備。對清朝國内國際困境十厘清楚的李鴻章,不願意戰事更新,更不願意讓其親手培養的淮軍死傷過多。于是他的工作重點仍然是希望西方列強介入,以外交手段迫使日本不要打亂東亞的平衡。是以清朝軍隊缺乏一項具體的作戰方針和政策,全軍消極應戰。

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淮軍的作戰效率不高,以緻于7月底清政府下令增援的兩萬淮軍部隊,8月下旬才全部抵達北韓平壤。

此時,之前牙山戰役逃跑的葉志超被任命為前線總指揮,缺乏國家觀念的淮軍将士,一心想的不是保家衛國,而是如何維護淮軍集團的利益。以緻于清朝白白浪費了日軍在打完牙山戰役後,缺兵少糧、彈藥不足的絕佳戰機。

到了9月15日,緩過勁兒的日軍向清軍發動總攻,葉志超不顧手底下将領的反對,執意要棄城逃跑。于是16日,兩萬大軍未和日軍大戰,就狼狽地渡過鴨綠江,倉皇回到了清朝國内。清朝從此徹底失去了對北韓的控制。

2.黃海大戰失利

就在日軍驅逐了全部清軍後的第二天,即17日上午,他們就馬不停蹄地,對在鴨綠江口大東溝海面駐防的北洋艦隊發起了攻擊,企圖截斷清朝官兵的海上逃生通道。

日軍方面,出動了軍艦和魚雷艇十二艘,淮軍北洋艦隊方面出動了十四艘。但日本海軍在武器裝備和裝置性能方面遠勝于北洋艦隊。

上周我們分享過,由于清軍在擠走英國顧問後,北洋水師疏于訓練,近代化海軍的作戰機制和戰鬥指揮體系等幾乎為零,再加上清朝每年克扣北洋艦隊的軍饷,緻使幾乎所有的船艦裝置都嚴重老化,甚至部分軍艦的鍋爐接近于報廢,就連軍用的煤全部都是劣質燃煤。更加不利的是,淮軍作為一個代表地方區域性質的武裝部隊,沒有為國而戰的勇氣和信念,一開戰,北洋艦隊就處處陷于被動。

更加不利的是,剛開戰沒多久,總指揮丁如昌就受了傷。由于疏于訓練,缺乏對近代海戰理念的學習和了解,丁如昌沒有按照要求,在站前設定指定代理人或代理旗艦。以緻于北洋艦隊在丁如昌受傷後失去了“作戰指揮鍊”,各個軍艦沒了統一指揮,亂作一團。雖然丁如昌負傷後,仍堅持指揮戰鬥,但整個作戰效率大打折扣。

但即便如此,幸運的天平仍突然倒向了大清。1894年9月17日下午2時40分,日本海軍總指揮乘坐的“西京丸”号被清軍“平遠”、“廣丙”軍艦和魚雷艇“福龍号”圍攻,脫離了艦隊陣型。清軍雖然不知道船上坐的是誰,但一心隻想擊沉敵艦,減少敵方戰鬥力。

精讀系列第八十三篇:甲午中日戰争始末——一場令人唏噓的戰争

很快魚雷艇福龍号追上了“西京丸”,在離船400米處連續發射了兩枚魚雷,但第一枚被“西京丸”号艦首劃出的浪花改變了方向,偏右擦過,第二枚恰好從船尾3米處擦過。兩擊未中後,福龍号很快改變進攻方向,又從距離軍艦40米處,用尾部的魚雷管發射了最後一枚魚雷,方向和速度均正确,但卻從艦底鑽過,未擊中目标。

倘若有一枚能夠擊中,日本海軍就會因失去總指揮而戰力大減,這場海戰的曆史很有可能将被改寫。但隻因北洋水師将平時訓練流于形式,竟将魚雷設定的深度搞錯了,才讓到手的戰機失之交臂。

這場海戰從上午一直打到了傍晚。總體而言,北洋艦隊除了少部分官兵畏敵逃跑外,大多數官兵都能夠堅守崗位、奮勇作戰。最終以北洋水師5艘軍艦被擊沉,以及死傷千人的代價,換來了日軍5艘軍艦重傷和600多人死傷,并逼迫日本海軍撤離戰場,完成了淮軍海上撤離的護航任務。

此戰之後,為了赢得西方列強的支援,同時利用各方勢力制衡日本,李鴻章一方面積極同英、俄、法等列強周旋,另一方面極力克制武力,避免戰争的更新。他雖然相信日本不會公開和列強作對,但沒有掌握真實的國際形勢。此時的列強都在觀望,等着坐收漁翁之利。是以李鴻章單方面地堅持避戰,下令北洋艦隊餘部退回威海衛,等待列強的調停結果,必然是一場空。

很快,令大清和李鴻章沒想到的是,日本并沒有收起兵鋒,戰争的級别還是更新了。

精讀系列第八十三篇:甲午中日戰争始末——一場令人唏噓的戰争

3.清朝的一敗再敗

1894年10月24日,日軍分陸路和海路向清朝遼東發起進攻。

陸路方面,日軍突然渡過鴨綠江,四萬淮軍一觸即潰、聞風而逃。25日,除馬金叙和聶士成率部屢敗日軍外,大部淮軍向南撤離。在成功阻擊日軍一天後,26日,終因寡不敵衆,九連城和丹東相繼陷落。

接着,日軍乘勝擴大戰果,占領了鳳凰城、長甸、寬甸等地,僅僅用了二十多天,東邊道各地均遭陷落。

之後,日軍馬不停蹄分别向東、向西繼續進攻,直接進入了遼東腹地,攻下了海城,兵鋒直指遼陽。

海路方面,日軍海軍幾乎傾巢出動,30多艘軍艦運送官兵從今天大連北部重鎮金縣的花園口登陸,順勢向南進攻遼東半島。

11月初,旅順守将徐邦道率部增援大連,但大連守将趙懷業卻隻想着逃跑,讓前來支援的徐邦道孤軍奮戰了兩天兩夜,終因傷亡過半退守旅順。11月7日,趙懷業棄城而逃,未開一槍,日軍兵不血刃占領了大連。

占領大連港後,日軍獲得了大量軍備補充。11月18日,休養了十多天的日軍集中兵力攻打旅順。

精讀系列第八十三篇:甲午中日戰争始末——一場令人唏噓的戰争

駐守旅順的将領,除了徐邦道孤軍苦戰外,幾乎所有淮軍都乘船退守煙台。經過三天的苦戰,日軍終于以死亡三百多人的代價拿下了旅順,其中陣亡将校級官兵就有十四名。

惱羞成怒的日軍為了報複清朝,連續幾天對旅順的大清居民進行無差别的屠城。據英國人齊·伊·胡蘭德回憶:“一連四天,野蠻的屠殺非戰鬥人員和婦女兒童”。史稱“旅順大屠殺”。

到此時李鴻章還在寄希望于外交手段,下令北洋艦隊坐守威海衛,不得擅自出擊。

1895年1月下旬,日軍突然從海陸兩路同時襲擊威海衛。2月2日,威海衛南北邦炮台被攻陷,威海衛失守。北洋艦隊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海上被日本海軍圍攻,陸地上日軍利用大炮壓縮北洋艦隊的生存空間。

在絕境中,丁汝昌組織北洋艦隊進行反攻,同日軍炮戰了十多天,擊沉日本軍艦7艘。但國内陸地上除了淮軍外沒有外援,海上更是孤軍一支。随着定遠、來運、威遠、靖遠等主力艦相繼沉沒,北洋艦隊大勢已去,敗局已定。

此時,被後世稱為漢奸的牛昶炳等人發動兵變,軟禁了丁汝昌,逼迫他向日軍挂白旗投降,保全官兵性命。丁汝昌拒絕,下令全軍沉船或以軍艦撞擊日軍。發現指令無人執行後,丁汝昌服毒自盡而亡。

丁汝昌死後,牛昶炳等人懸挂白旗,向日軍投降,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事實上,從1894年秋天開始,李鴻章的節節敗退,讓李鴻章失去了往日的恩寵。為了支援李鴻章的淮軍,清廷已經下令湘軍北上,并指令湘軍大将為統帥統領湘軍和淮軍6萬餘人支援遼東戰場。但缺乏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的清軍,人心不齊,作戰力低下。僅僅在天津,湘軍就拖延了一個月都不願意同淮軍并肩作戰。

于是,在北洋艦隊覆滅後,日軍在2月28日至3月上旬,對陣清軍勢如破竹,連克牛莊、營口和四莊台。僅僅十幾年的功夫,湘、淮聯軍6萬大軍就全線潰敗,遼東半島全境被日軍占領。

精讀系列第八十三篇:甲午中日戰争始末——一場令人唏噓的戰争

聽說遼東戰敗的清廷慈禧太後連忙派人向日本天皇請求議和,在日本提出必須讓通曉近代國際政治規則的李鴻章或恭親王出面談判才同意議和的情況下,被冷落的李鴻章再次被啟用,赴日本開啟了中日和談曆程。

好了,本周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對您了解曆史有所啟發,下周我們走進中日《馬關條約》,分享中日甲午戰争為清代晚期社會、政治帶來了的深刻影響。這是與您分享的第580篇文章,歡迎您的閱讀,我們下周見。

繼續閱讀